大量真实案例可以证明疗效吗?

  • 作者举的例子反而证明了双盲的局限性
    第一,无视真实使用效果,直接否定,不解释,只否定。与强心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不等于没有关联,比如抗生素和感冒间,抗生素抑制病菌,感冒有可能是细菌性感染,这样抗生素和感冒间就存在了关联。抗生素不能治感冒,但是我们了解这一点后,可以去探索为什么实践时出现效果了,从而建立新的因果关系
    第二,无视人体本身的复杂性,把人当成一个一致概念。所谓药物的80%有效性,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80%概率有效的,而是对80%的人有效,剩下20%,你得换药。同样,另外一种药物可能对20%的人有效,80%的人无效,但是对那20%的人就是好药
    第三,双盲实验是需要设计的,是有检测指标的,而且为了实验的成本和实验设计问题,查看的指标往往比较单一,还是短期的。但现实人体的复杂度远超双盲的单纯指标。打个比方,你测试一个降压药,你吃下去,血压降了,就算完成双盲实验了。现在另外一个医生提出建议,叫你平常少摄入钠,少吃太咸的东西。现在你拿食盐做双盲,效果会明显吗?以双盲实验为标准,高血压药比少吃盐有效太多了,实际呢?
    第四,过了双盲的很多药物,反而恰恰是被实践给淘汰了。海豹胎啊666啊,理论的美好,挡不住现实的问题,就问一个问题,现在一个经过双盲验证的完美新药,作者敢用在自己或者自己亲人身上吗?如果双盲能否定真实效果,为什么实践是真实效果否定双盲?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回复5

  • Merlin 随便看看。
    1、这是文字游戏——广义上感冒可以指细菌感染或流行性感冒,但是,流感和细菌感染是可以诊断区分的,并不会混淆。。。。文章中把“感冒”换成“流感”,这样没问题了吧?就算是作者笔误吧,如何就证明了“双盲的局限性”
    -
    2、你说的这个是“辩证施治”,和双盲测试毫不相干——双盲测试从来不是用来寻找“大于N%的人”有效的药物,而是确认药物的实际效应。。。对20%的人有效的药物绝不会被忽视,五分之一的人口啊,有这么一个专利配方可以发大财的好吧?
    -
    3、双盲实验是需要设计的,是有检测指标的——但你凭什么断言“双盲指标单纯”?另外,服用降压药和少吃食盐冲突吗?只能二选一?且不说食盐怎么做双盲,日均摄盐量每增加1克,平均血压上升2毫米汞柱,低压上升1.7毫米汞柱——谁告诉你“吃盐效果不明显”?
    -
    ——确实,“双盲测试”只能确定“有效性”,并不能确定“副作用大小”。但是,先要确定“有效”,才能谈到“副作用”吧?事实上,能够进行“双盲”试验的药物必须先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基本确定有效且无毒(各国指定了尽量可靠的标准),这才能进行人体实验。。。除了古代(动物实验从18世纪开始普及),美国  从1933年开始立法规定必须进行,比如606(666是农药)和反应停(海豹胎)等等只是医疗技术水平和知识  进步过程中的失误——换句话说,至少此时此刻,从来没有设计出来就直接“双盲”,然后上市(给病人吃)的药物。。。嗯,非法药品、毒品以及某些“神药”例外?
    -
    简而言之,通过了“双盲测试”不能保证一定是好药,但通不过“双盲测试”的药物一定是无效的垃圾——仅仅是确定这一点,“双盲测试”就具备了无可替代的必要性。这个逻辑非常简明,也非常好理解,还有什么问题?顺便问一下,你确定自己知道和了解“双盲测试”是什么回事吗?
  • K
    https://www.meipian.cn/2ztp6kd1
    这里有简单介绍真实世界研究的。
  • K
    所以近年来医学界有强调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就是这个原因,双盲试验不代表真实的世界的情况,随机双盲试验无效的药物不一定在真实世界无效。这个作者明显out了。
  • 有病才吃药,你那个20%的好药,是不是,某个病人只有吃过药后才知道有没有疗效。
    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理解:
    1.这种病还只是了解到症状,发病机理不清楚,
    2.药物也是服药病人症状变化的疗效统计,
    --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物作用机理,不清楚!
    --药物人体内如何分解/化合/代谢,不清楚!
    --药物对人体脏器/血液/淋巴的副作用,不清楚!
    现代医药的研究,已经发达到分子生物水平,但对中药,几百种大大小小分子,多靶点所用,仍然是一团麻,理不清。
  • 岑少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演化之眼看世界
    第一,统计学是基础。不是“无视”真实使用效果,而是破除对所谓“真实效果”的迷信。
    至于所谓的“直接否定,不解释”,你是不是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路都是一步步走的,破除迷信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解释。
    另外,你举例子的时候,最好精确些,不要有误导性,细菌性感染是细菌性感染,别和感冒混在一起,你那属于误诊。
    第二,双盲从来不否认人的复杂性,就是为了搞清到底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有效。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当然先从所有人做起。要是一直80%有效,那就可以找找共性了。目的还是为了准确地治病救人,而不是一下子治好所有人。
    包括中草药,你就按辨证分组嘛,没人拦着你。
    第三,试验设计都是看得见的,你的设计有什么问题,别人都可以点评,也可以改进做后续研究,同样没人拦着你。
    另外,反双盲的人,只知道双盲。但双盲也只是统计学的一部分,你所谓的高血压少吃盐,就是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告诉你的。
    第四,实践对A有效,对B就有效?万一还有害呢?谁爱用谁用。双盲不完美,但没有双盲更危险。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