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之择:生态与工业-观陈平温铁军教授联动视频有感

  • 张哈夫 做自己喜欢的事。
    写得很好!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先说背景,我是大二的时候初次接触温铁军的理论,是他在重庆大学的讲座视频。那个视频刷新了我对共和国从建国以来工农业建设的认识,让我意识到以前教科书的说辞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
        但是我是一线城市出身(广州市海珠区),说到底还是难以理解温铁军的理论,直到前些天他和陈平的联动,让我明白了温铁军要做什么,让我非常震撼!
        第一,温铁军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在我看来是远远高于所谓的经济学家/工业党。
        例如说,如何认识土地?如果从一般的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那就是生产资料,盖房地产的收益要远高于农业的收益,当然是盖房地产(机会成本、理性人思维),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危机)而温铁军看到了土地是承载生态资源的空间,这恰恰告诉我们要转变经济生产的方式,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的方向走,而不是西方的高能耗方式(我想起一位曾经留学澳洲的老师吐槽,那边的学校教室没有人依然开着空调)
        再例如,如何认识人?还是从西经的角度看那是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甚至是老板要雇佣一双手做事,而并非是雇佣一个人!人不当人而当生产要素去看待,在这种模式下人的异化、人性的扭曲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今天各种吐槽的996、007、职场PUA,年轻人融入不了大城市等等,是蕴含这种必然性的偶然性罢了。
        第二,城市与乡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向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城乡融合的方向去走。很多人觉得温铁军实质上是想搞小农经济,放弃城市、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开倒车,在我看来是一种误读。城市与乡村好比人的两条腿,正常人是用两条腿走路的,没有人会说一条腿走路的人是正常人。当一个国家(区域)拥有城乡二元结构,其应对经济危机是要比只拥有一种结构的国家(区域)更为游刃有余,其论证可以看温铁军在全球大学十次危机的视频。
       第三,针对上述第二点,很多人要消灭农村,搞城市化甚至是激进的城市化,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其原因是受西方一神教的影响,有那么点有你没我,有我没你,零和博弈的意思(中国的哲学则是讲求包容)。自然而然地,农村就是脏乱差、穷苦累,农民就是没知识没素养没技能的群体,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自然加剧人们要消灭农村的态度,又反过来使得农村继续衰败。如此,当新的经济危机,全球化危机到来的时候,经济硬着陆在所难免!(其实有那么点香港化的味道)
       实际上说到这里,感觉有个问题要呼之欲出,那就是当下的中国该何去何从?是继续沿着西方给定的路径走到黑?实际上西方人走西方的道路,他们自己也走不通(贫民窟、黄马甲、BLM、少子化等等)
       看来我们必须得走中国的道路!这是有成功的经验(也是温铁军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是如何表述好这是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而并非只是宣传口号)如何去转型。说真的,如果没有川建国,估计我们还得在这条死路上走到黑233.
       挂一漏万,还望指教!
      

回复20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是根本矛盾的,田园生态农业是没有出路的。
  • 赵右廷 再三需慎言,第一莫欺心。
    你的解读受教。
  • 我觉得乡村如何建设确实需要好好思考,但乡村可容纳多少人口需要仔细研究,将现有的农村人口全部留在乡村恐怕是不可行的。
    美国乡村建设的条件要比中国好吧,但美国也没多少人愿意待在乡村。
    愿意留在乡村的总归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往往城里跑。将人强制留在农村是不现实的。城市化不是政府要这样做,而是不得不这样做,国为绝大多数人更愿意在城里。
    将农村建设成度假村一样,住着会比城市舒适,那人均占地肯定比城市的高吧,另外你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呢?
    中国耕地减少主是城市扩张,但是不是说城市不扩张耕地就不会减少?我看也不一定,因为人人都要改善住房条件,不在城市买房也会在农村盖房,农村盖房全都是“别墅”级别的,宅基地占用恐怕会比城市商品房占地还多。所以将耕地减少主要归因于房地产开发并不妥当。
    我认为人们改善住房的需求必然导致耕地减少,因为中国并没有多少闲置土地,城市周边也好,农村也好,能用的地基本上是耕地。要用地必然是占用耕地。
  • 外贸-地产利益集团不会轻易松口的
  • 农民+农业的地位需要提升和科技加持。
  • 我这里再补充个人的一个思维:

    我们的社会经济到底怎么发展?
    难道仅仅满足于资本市场化的少数人拿到大头利益的游戏?然后我们都拼命辛苦的争当精英?
    难道仅仅满足于市场资本自身所生发推动孕育出的社会新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个人很喜欢邓公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富民强的论断。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

    个人也思考过资本论里: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契合了中华的苍天有好生之德,以及兼济天下的文人士大夫的古老情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味着科学技术会创造新业态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科学技术的传承创新来自于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专长,这扬弃了资本社会里对人异化为劳动力的论述和剥削,确认了人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要素(尤其里面的人才要素)。

    解放和发展生产,要形成递进衍进式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大生产力,去逐步
    改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风貌,直至国富民强到实现个人和国家的逐步解放和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只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上进三步退两步,目前来看还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裹足不前的可能。
    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一方面偏好利润、四处投机顺带推动了生产力,但又胡乱挥霍自己独享的财富积聚,不能实现生产力的再扩大。 可能风险投资还有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意思。


    个人管见,望相携以进,共襄盛世。
  • 有见解,有道理,有远见
  • 看来你也是个农民,哈哈哈
  • 个人有个疑惑,直白一点说,农村,到底能有多少产值,能否达到整个社会的均值,或者相对接近均值?因为只有产值相近,才能让农村的生活也变好。如果达不到,那么,想办法发展农村让农民留在农村,多少就有点只顾大局不顾农民意愿和利益的意味了,即使本意是更好的。人口的集中,大规模的城市化,到底是因为认识错误导致的错误规划导致的,还是一种客观规律?如果是前者,那么当然可以大力发展农村,如果是后者,那么,更大力也只会造成更多浪费。人人都有一亩三分地当然抗风险的能力更强,至少饿不死,但是平时的生活却没有更好。我是希望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所有人的生活都会更好。但是思来想去,总觉得,似乎还是要依靠发展生产力,包括农村的生产力。以我每年回老家的情况看,总觉得农村的生产力其实相比之前没有太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生活自然也改善有限,更多是依靠城市反哺,一个是直接来自国家的补贴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优待,一个是农产品价格抬高,全国市场成长之后农民收入的增加。之前农民那么苦,贡献了那么多,反哺也是应当的。但是,个人感觉确实应该去寻找更好的出路。
  • 视频的前大部分我是理解的,往后到陈平老师做笔记的开始,我懵了,我傻了。
  • 和大家對下課堂筆記看看,我的理解有些什麼不對,請各位指正下:
    先暴論:溫老的制度設計無疑是建國、改開以來的再一次給農民“分”土地,是新中國第四次土地革命(總第七次)
    新農村建設的資產以及三農生態資源打包成資產(公司)進行流通(市場)>吸納過剩的金融資產>資金流向農民(地方政府)進行資產投資
    1.國家以這個過程產生的巨量資產為錨足夠發行巨量貨幣而不會造成惡性通脹,重獲貨幣自主權。
    2.三農獲得巨量投資,農村的投資和消費市場獲得巨大賦能維持內循環
    3.資金入村(基層)使得地方財政有路徑擺脫地產財政
    …(先說幾句,等大佬補充)
  • 你说的对,但不够,纠枉是必须过正的。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逆城市化的时候,退城还耕是唯一出路。
    不要觉得我激进,不这么做,以后无法生存。
  • 群众路线 有理不在声高,真理越辩越明。
    我觉得确实是小农经济,但错在经济体制上,不在温老师。如果是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自然会将资源统筹安排妥善分配,而在没有稳定和充分的计划保障的情况下将农村限制在一个相对非市场化的范围里,即小农经济。
  • 说得对,说得好。比这篇文章还好。温教授一个核心观点,现代化是伴随着风险的,这个风险大到可以让国家崩溃。我们自己的经验是发挥乡村的承载力度过危机,所以对当下和今后,不能照搬西方城市化、赶农民进城、大规模化农业,而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这是中国应对现代化过程产生危机的成功经验,近40年唯一现代化了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而沿着西方教科书里的模式,都崩溃了,无一幸存。现在在西方教科书理论下的经济学家和工业党,看不到这一点,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要沿着他们想象中的路走,前面是个坑,还觉得是宝藏。

  • 写得好,关键点也点出来了。生产要素怎么看的问题。
  • 歪歪羊 利好茅台
    看过温教授的《八次危机》和《去依附》,针对你这三点谈一下吧
    第一,你对经济学视角下土地的理解不正确。盖房子的收益大于农业的收益,那是因为土地靠近城市有开发价值。在普通农村,种粮食的收益就高于盖房子的收益,所以不会有人去普通农村收大片土地盖房子卖钱。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本来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理念,谈不上什么转变经济生产的方式。
    第二,城乡关系和两条腿的类比没有逻辑性。首先,城市和乡村为发展提供的动力就不是一个量级的,类比为 两条腿完全没有考虑到规模问题。其次,消灭小农经济并非消灭乡村消灭农业,只是农业现代化会使传统乡村结构发生变化,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二元结构,没有理由把这种新的结构说成“不正常的”。同理,没有理由认定这种结构在应对危机时的表现会更差。
    第三,这是在自己树靶子打。树了两个靶子,一个是城市化受一神教哲学影响,一个是城市化在走西方的道路。 首先,你把零和博弈一个社会学概念和宗教混在一起, 说这是哲学的角度,完全讲不通嘛!照你这么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零和博弈吗?其次,城市化并非消灭乡村消灭农业,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不是你所谓的“西方给定的道路”。
    最后一段我是赞同的
  • 有清醒的一代中国就有伟大的前景,如果这真的是主流。
    每当读过温、陈的文章,心里又兴奋又沉重;兴奋的是中国并不缺明智的优秀学者,沉重的是为什么这些学者的学说思想只存在于边缘地带?
    此刻也许到了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 不错,工业思路虽然强调面向未来,然而文中所提到的”物质上,基因量产食物可以无偿管饱;精神上,比如我可以用极度仿真的VR技术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这是反乌托邦科幻吧?其实更大问题是,基因量产食物可以无偿管饱的时代,啥时候能真正到来呢?实际上谁也不能打包票,因为没谁能够准确预测科技发展。相反,生态文明战略偏保守,重社会稳定而不单纯是经济目的,这方面反而更接近中国传统思维。
    如果生态思路便于兜底但不便于谋求大发展,工业思路便于发展但风险性也大。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的做法的是有的地方搞生态农业,有的地方不妨搞搞高科技,两者不可偏废,不可一刀切。事实上中国农村生态本身也是多样化的,西部和东部,北边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自然风光出众和不出众的,有突出特产的和没有的……各地农业农村发展应当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单纯根据某种意识形态搞一刀切!
  • 你说得更好,就是有了西方的前车之鉴,中国才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现代化之路!
  • 你写的很好,我很赞同,我是一年前才看到温铁军教授的演讲和视频等内容,我也是深深的被折服。此前,在大学时代,我也心中有疑问,都说城市化好,当时我就怀疑,全部城市化可能吗?半城市化的时候年轻人就已经挤不进去城市了,工资被压榨的那么狠,996, 通勤时间4个小时,人都感觉自己像个奴隶。还有以前也被各种洗脑美国石油大农业的生产效率之高等等各种好,直到看到温教授讲朝鲜过早石油农业把自己纨绔的案例,让我一下子明白了石油农业背后隐藏的巨大隐患……综上种种,我觉得以前我们过度学习和相信西方路径,现在我国也是各种问题说到底也是过于相信西方路径才制造出了种种问题,医疗私有化、教育私有化、房地产问题等等每一样都是相信西方、学习西方搞出来的幺蛾子。我们不应该被西方一神论和二元对立思想给洗脑,应该发挥我们传统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