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日记:西方能选出领导人,却难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 1,我没说仅仅靠底层知识就够了。底层的眼界是不够的。
      但是,仅仅靠高层知识和书本,照样也是不够的。眼界肯定要全面,才能算的上高明。
    2,我们讨论的是顶尖级将领,顶尖级将领不可能全靠书本。
      如果靠书本就能完成奇迹,那么这奇迹为什么不是那些受到更高教育的文人所创造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说猛将发于卒伍。当然能从卒伍走到将领的更是稀少。
    3,最后管理。从低到高一步一步走上来,不就自然明白管理了吗

回复1

  • 姜子牙是东夷部落首领,不是啥乱钓鱼的糟老头。孙武是陈国王室后裔。吴子胥不用解释了吧,孙殡是孙武的孙子。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起、翦、颇、牧,除了白起没明说(左庶长这种丞相级高官非嬴氏公族不得担任),其他几个都知道家族渊源。项羽是啥出身大家都知道。韩信、张良是六国贵族后裔,卫、霍是皇帝的亲戚。李靖是临汾郡公李诠之子。戚继光10岁继承爵位,16岁上任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本朝第一大将军,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也承认自己是大地主家出身,不是他后来自传里那个穷要饭的。
    以上都是顶尖高手,不是徒有虚名只会走麦城的关老爷。
    这帮人不是从零起步的。姜子牙创造性的集中300架战车,脱离步兵编队,发起斩首行动,干掉纣王。没点经验,根本没法临时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战场突击。
    这帮人,上来就是将军级的高级指挥官,不少还是总司令/参谋总长,首战成名,一战封神。孙武在伐楚战争中以三万破二十万,十几天就攻克郢都。霍去病首战封候。很少有亲自下场砍人头,从基层(团长及以下)开始攒经验的。
    这帮人不需要人教导。孙武有理论著述,戚继光是装备专家、战术大师,都是开局就是宗师级的。皇帝要教霍去病兵书战策他还不乐意,说要随机应变。反过来看本朝大军事家、革命导师,他的理论明显是随时代而成长的。
    这帮人不需要人鼓励。韩信走背运时发狠用破釜沉舟这招,后人就没效仿成功过。本朝某战神气馁的时候还得有人开导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甚至当了统帅后还会发愁“上了一桌子菜,来了两桌子客,咋办?”,跟小孩一样需要人辅导。
    《韩非子·显学》里说的猛将发于卒伍实际是鸡汤文。当时卒伍中乘兵车(指挥官)的和举长矛的步卒是两个阶级,不存在步兵升车兵的情况。就像今天的军官从军校毕业就是连排长的干活,不存在列兵升连长的情况(1979年以后PLA就停止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的做法了)本朝当代几个高级将官都是将门之后,当然人家也有过人的战绩。排除不正当竞争手段后,你想想为什么将门之后立大功、升高官的比例明显比平民多呢?明明平民数量占压倒优势,但顶级高官中占比明显不占优。被反腐干掉的几个高官倒是真平民出身,他们的行为有一点胸怀大志(哪怕是做怀事)的样子吗?
    家庭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很激励人,但是你读完史记后会发现,这帮大泽乡出来的人,首先是忙着“当”王候将相,最要紧的推翻大秦却完全没有去做!他们甚至忙着互相攻击,还拒绝援助被章邯揍回来的小伙伴。而六国贵族后裔的项羽则很有志气的专注于直捣咸阳。小领导出身的刘邦,一开始也是一帮旧贵族们耳提面命的教导他,他才记得收敛行为,好好干他的逐鹿中原大业。
    “猛将发于卒伍”这种话,在韩非子时代只是鸡汤文,平民、文官登上历史舞台,要等1000年以后科举站住脚跟才行。
    人的成长,需要书本/课堂教育,也要考虑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小环境)的熏陶。天天学圣贤书,没相应的环境,也不会成器。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