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时隔八年终于正式发表

  • 钱塘潮 IT工程师
    中国现在千万别跟着西方搞这些玩意,好好把应用数学搞好了比什么都好,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全是实际生活生产的场景比几何原本接地气多了。

    发动机的运转需要谐振控制,发动机里面的各种降温进气道全是各种数学模型,这方面能不能投入?各种轴承钢核心器件的冶炼,钛合金的冶炼焊接,都是数学控制的经典问题。中国的风力数据能不能准确,让风力发电更加的稳定高效,建立模型实时预测风力的走向。中国能不能判断水气的大概控制来预测某地降雨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来精准控制水利发电量和防洪呢?中国的大数据能不能精准调动国家的生产力和物流节省成本?中国能不能建立模型来判断波浪的运动来实现准确的发电甚至实现一个大型的移动岛稳定的在波浪里航行?那相当于大型航母还不需要弹射器。

    这些才是我们的数学家要努力的方向,别像陈景润那样整天去研究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古希腊发明了无数的定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灭亡。

回复5

  • 我虽然对数学不是十分了解,但你所提的这些模型预测啥的应该都可以归结到因为基础数学没有突破,没有办法一步到位的求得通解,人们只能用现有的数学知识,构建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以求尽量逼近实际的解值。从数学原理上来考虑,因为现在的数学系统构建于X→Y的单向表达,一旦踫到X,Y不是简单的线性单方向传递,而是互为因果双向表达,现有的系统则会力不从心。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么对现有的数学根基进行重新构建,重设系统,要么在现有的数学基础上加以扩建,用一个更广大的系统解决现有数学系统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像历史上把实数范围扩展至复平面一样!至于现在各种各样的数论研究,我更乐于把他们看成重构数学基础进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事件,比如把素数看成现有科技手段所能达到的最小单位,实际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不断重复,举个例子,当我们的测量水平只能达到把一段材料标志为7等分的时候,合数21可以看成是测量精度提高到原有的3倍水平,它的初始来源应该为了精确测量一段比如23个单位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合数看成是素数的二次生成数,因为只有素数才需要我们必须追求最小的单位1,并暗含世界并不总是简单重复的世界观!
    所以说,基础数学的发展极为最重要,对你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 但是基础理论是你以上举例的东西都必须依靠的,没有矩阵。有限元分析,傅立叶变换,你怎么搞工程计算?每一次基础理论的进步都会带动技术领域的突破。比如说流体力学,目前流体力学受限于理论支撑不足很多情况下工程实践中不得不使用费时费力的办法来搞,如果有人能整出个数学工具,搞定NS方程,那么以后现在干一年的活几天就能解决
  • 你嘲讽基础科学的语气有点不对。不过话说回来,基础数学这个东西现在的进展真的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几代人接力突破,确实不值得下大力气。
  • 我认为任正非比你对数学的应用更有发言权,你看看他的采访怎么讲基础科学的
  • 乌鸦飞翔 玄不救非,氪能改命
    讲真,理科的有点看不起工科的,尽管你们一般比俺们能干,挣的也多,你们思维比较僵硬,缺乏想象力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