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时隔八年终于正式发表

“ABC”猜想被证实了?

那篇坊间传言全世界能完全读懂的人不到二十个的论文终于发表了?

4月3日,据日媒报道,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望月新一成功证明“ABC猜想”,论文历经8年审查,近日将正式发表。

500

500

500

abc猜想(也叫Oesterlé–Masser猜想)最先由乔瑟夫·奥斯达利(Joseph Oesterlé)和大卫·马瑟(David Masser)在1985年提出,abc猜想以三个互质正整数a, b, c描述,c是a及b的和,猜想因此得名。

这个猜想本质上是要说d通常不会比c小太多。换句话来说,如果a,b的因数中有某些素数的高幂次,那c通常就不会被素数的高幂次整除。

果壳也写文章科普过这个,反正也是挺难懂的……

简单来说,就是有3个数:a、b和c =a+b,如果这3个数互质,没有大于1的公共因子,那么将这3个数不重复的质因子相乘得到的d,看似通常会比c大。举个例子:a=2,b=7,c=a+b=9=3*3。这3个数是互质的,那么不重复的因子相乘就有d=2*7*3=42>c=9。大家还可以实验几组数,比如:3+7=10,4+11=15,也都满足这个看起来的规律。

但是,这只是看起来的规律,其实居然存在反例!著名的ABC@home 网站 就在用分布式计算寻找ABC猜想的反例,其中一个反例是3+125=128:其中125=5 3 ,128=2 7 ,那么不重复的质因子相乘就是3*5*2=30,128比30要大。

事实上,很容易证明,能找到无穷多的这样反例。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挽回颜面猜想,d“通常”不比c“小太多”。怎么叫通常不比c小太多呢?如果我们把d稍微放大一点点,放大成d的(1+ε次方),那么虽然还是不能保证大过c,但却足以让反例从无限个变成有限个。

这就是ABC猜想的表述了。

该猜想堪称现代数学中最重要的难题。2012年8月,望月新一在网络上发布了长达512页的证明,用到很多自创的概念和理论。但是由于文章艰深,众多专家也无法理解。而望月新一也没像其他学者一样,在各地举办讨论班解释他的论文,而是希望其他人自行阅读,从论文挖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于是,论文的正确性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望月新一也曾抱怨,数学界轻视了他的文章。

在2018年9月,望月新一的证明方法曾被当年国际性数学奖项菲尔兹奖得主舒尔茨和另一位领域的顶尖学者雅各布·斯蒂克斯质疑。他们认为文章的论证有问题,而且认为通过小修小补并不能挽救整个证明过程。

对于上述两位顶尖学者的质疑,望月新一将他们的文章贴到了自己的网站上,并附上了几篇自己的文章作为反驳。在反驳中,望月认为舒尔茨和斯蒂克斯的批评是源自对他的工作的“某些基本的误解”。他写道,他们的“负面姿态”不能说明(他的理论中)任何缺陷的存在。

数学太难了,我选择喝奶茶。

附一个望月新一的简历:

1969年生人

1985年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高中) 毕业 (16岁)

1992年6月 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3岁)师从(Gerd Faltings)1996年8月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任助教授(27岁)2002年2月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教授(32岁)

2012年8月30日,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望月新一在数学系主页上贴了4篇共长达512页论文,宣称自己解决了数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未解猜想:abc猜想。

热门评论 4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79
最热 最早 最新

  • 耍宝马
    陆舟,快来看看。。ABC真的被望月证明了。
    搜了下,是小说的主角?
  • 全部楼层
    xj2000
    但是基础理论是你以上举例的东西都必须依靠的,没有矩阵。有限元分析,傅立叶变换,你怎么搞工程计算?每一次基础理论的进步都会带动技术领域的突破。比如说流体力学,目前流体力学受限于理论支撑不足很多情况下工程实践中不得不使用费时费力的办法来搞,如果有人能整出个数学工具,搞定NS方程,那么以后现在干一年的活几天就能解决
    你举的这些例子基本上都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像微分方程里面的很多著名方程,包括你举的NS方程,解出来的的很少。这些领域有待于基础数学领域有新的概念、方法突破。
    至于最古老的数论领域,要看个人兴趣,有兴趣有志向者,可以钻进去干一辈子,国家给予支持,但不必投入太多力量。
  • xj2000
    但是基础理论是你以上举例的东西都必须依靠的,没有矩阵。有限元分析,傅立叶变换,你怎么搞工程计算?每一次基础理论的进步都会带动技术领域的突破。比如说流体力学,目前流体力学受限于理论支撑不足很多情况下工程实践中不得不使用费时费力的办法来搞,如果有人能整出个数学工具,搞定NS方程,那么以后现在干一年的活几天就能解决
    现代数学是建立在机械工业基础上的,特点是简化、简化、再简化一切边届条件,物质都是刚体,受力状况单一,结果完全可控,这也是为什么用数学搞经济会整出各种巫术一般的结果的原因,流体力学这种变量成千上万的自然现象,在现有数学体系下很难搞定
  • Coder_35
    国内要是能多出个像望月新一的人物就好了,基础数学理论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大有用处,很多高精尖科技都必须要这个作为基础。
    数论好像目前能找到实用价值的地方就是密码学,但如果量子计算搞成,数论密码学会分分钟破产
  • 全部楼层
    xj2000
    望月新一基本上重新构建了一个数学体系。。。。。。。也就是说他重新造了一座楼
    外行就爱凑这种热闹!构建这个构建那个!
  • 好厉害的样子

  • 活在自己世界的精神病人,一般人看不懂,除了其同类。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我不是嘲笑基础数学,我是主张不要去证明什么定理,中国自古以来的数学就不擅长这个,我们文化就不擅长,那是西方人玩的,我们的数学自古以来就是使用于生产生活的,我们现在大量的场景需要数学建模然后构建模型来指导,空间大的很。
    是你不擅长而已,别代表我们中国人!美国科技腾飞不是靠多个国家大实验室进行的基础研究?
  • 反正我看不懂!
  • 耍宝马
    陆舟,快来看看。。ABC真的被望月证明了。
    啧啧,
  • 钱塘潮
    中国现在千万别跟着西方搞这些玩意,好好把应用数学搞好了比什么都好,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全是实际生活生产的场景比几何原本接地气多了。

    发动机的运转需要谐振控制,发动机里面的各种降温进气道全是各种数学模型,这方面能不能投入?各种轴承钢核心器件的冶炼,钛合金的冶炼焊接,都是数学控制的经典问题。中国的风力数据能不能准确,让风力发电更加的稳定高效,建立模型实时预测风力的走向。中国能不能判断水气的大概控制来预测某地降雨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来精准控制水利发电量和防洪呢?中国的大数据能不能精准调动国家的生产力和物流节省成本?中国能不能建立模型来判断波浪的运动来实现准确的发电甚至实现一个大型的移动岛稳定的在波浪里航行?那相当于大型航母还不需要弹射器。

    这些才是我们的数学家要努力的方向,别像陈景润那样整天去研究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古希腊发明了无数的定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灭亡。
    我虽然对数学不是十分了解,但你所提的这些模型预测啥的应该都可以归结到因为基础数学没有突破,没有办法一步到位的求得通解,人们只能用现有的数学知识,构建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以求尽量逼近实际的解值。从数学原理上来考虑,因为现在的数学系统构建于X→Y的单向表达,一旦踫到X,Y不是简单的线性单方向传递,而是互为因果双向表达,现有的系统则会力不从心。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么对现有的数学根基进行重新构建,重设系统,要么在现有的数学基础上加以扩建,用一个更广大的系统解决现有数学系统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像历史上把实数范围扩展至复平面一样!至于现在各种各样的数论研究,我更乐于把他们看成重构数学基础进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事件,比如把素数看成现有科技手段所能达到的最小单位,实际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不断重复,举个例子,当我们的测量水平只能达到把一段材料标志为7等分的时候,合数21可以看成是测量精度提高到原有的3倍水平,它的初始来源应该为了精确测量一段比如23个单位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合数看成是素数的二次生成数,因为只有素数才需要我们必须追求最小的单位1,并暗含世界并不总是简单重复的世界观!
    所以说,基础数学的发展极为最重要,对你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 Coder_35 新闻不客观,戾气很重,想退款。
    国内要是能多出个像望月新一的人物就好了,基础数学理论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大有用处,很多高精尖科技都必须要这个作为基础。
  • 钱塘潮
    中国现在千万别跟着西方搞这些玩意,好好把应用数学搞好了比什么都好,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全是实际生活生产的场景比几何原本接地气多了。

    发动机的运转需要谐振控制,发动机里面的各种降温进气道全是各种数学模型,这方面能不能投入?各种轴承钢核心器件的冶炼,钛合金的冶炼焊接,都是数学控制的经典问题。中国的风力数据能不能准确,让风力发电更加的稳定高效,建立模型实时预测风力的走向。中国能不能判断水气的大概控制来预测某地降雨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来精准控制水利发电量和防洪呢?中国的大数据能不能精准调动国家的生产力和物流节省成本?中国能不能建立模型来判断波浪的运动来实现准确的发电甚至实现一个大型的移动岛稳定的在波浪里航行?那相当于大型航母还不需要弹射器。

    这些才是我们的数学家要努力的方向,别像陈景润那样整天去研究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古希腊发明了无数的定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灭亡。
    但是基础理论是你以上举例的东西都必须依靠的,没有矩阵。有限元分析,傅立叶变换,你怎么搞工程计算?每一次基础理论的进步都会带动技术领域的突破。比如说流体力学,目前流体力学受限于理论支撑不足很多情况下工程实践中不得不使用费时费力的办法来搞,如果有人能整出个数学工具,搞定NS方程,那么以后现在干一年的活几天就能解决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我不是嘲笑基础数学,我是主张不要去证明什么定理,中国自古以来的数学就不擅长这个,我们文化就不擅长,那是西方人玩的,我们的数学自古以来就是使用于生产生活的,我们现在大量的场景需要数学建模然后构建模型来指导,空间大的很。
    所以,我们更要学习!!!
  • 留有一杯寄余年 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一脸懵逼!!!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我不是嘲笑基础数学,我是主张不要去证明什么定理,中国自古以来的数学就不擅长这个,我们文化就不擅长,那是西方人玩的,我们的数学自古以来就是使用于生产生活的,我们现在大量的场景需要数学建模然后构建模型来指导,空间大的很。
    两者都需要,各有长处,不能捧一个踩一个。当然,以前我们迷信西方太多了,不好,但是反过来,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好。
  • 钱塘潮 IT工程师
    全部楼层
    共和国之辉
    你嘲讽基础科学的语气有点不对。不过话说回来,基础数学这个东西现在的进展真的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几代人接力突破,确实不值得下大力气。
    我不是嘲笑基础数学,我是主张不要去证明什么定理,中国自古以来的数学就不擅长这个,我们文化就不擅长,那是西方人玩的,我们的数学自古以来就是使用于生产生活的,我们现在大量的场景需要数学建模然后构建模型来指导,空间大的很。
  • 钱塘潮
    中国现在千万别跟着西方搞这些玩意,好好把应用数学搞好了比什么都好,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全是实际生活生产的场景比几何原本接地气多了。

    发动机的运转需要谐振控制,发动机里面的各种降温进气道全是各种数学模型,这方面能不能投入?各种轴承钢核心器件的冶炼,钛合金的冶炼焊接,都是数学控制的经典问题。中国的风力数据能不能准确,让风力发电更加的稳定高效,建立模型实时预测风力的走向。中国能不能判断水气的大概控制来预测某地降雨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来精准控制水利发电量和防洪呢?中国的大数据能不能精准调动国家的生产力和物流节省成本?中国能不能建立模型来判断波浪的运动来实现准确的发电甚至实现一个大型的移动岛稳定的在波浪里航行?那相当于大型航母还不需要弹射器。

    这些才是我们的数学家要努力的方向,别像陈景润那样整天去研究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古希腊发明了无数的定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灭亡。
    你嘲讽基础科学的语气有点不对。不过话说回来,基础数学这个东西现在的进展真的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几代人接力突破,确实不值得下大力气。
  • 耍宝马
    陆舟,快来看看。。ABC真的被望月证明了。
    陆教授忙着星辰大海,地球人的事地球人解决
  • 望月的老师是德国人法尔廷斯,一位像格罗斯滕迪克一样手可摘星辰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