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已被删除

  • 来吧来吧,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式。

    齐,广韵,在詣切,
    才,广韵,昨哉切,

    你来告诉我,你们那些音韵学家是如何确定这两个字发音的,然后再告诉我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话,谁更符合广韵。

    等你哦。

回复3

  • 以每一O为一分:
    官话北京音:4/5,
    吴语苏州音:4/5,
    府城话白读:4/5,
    粤语广州音:3/5。
    广州音因为有近代音变所以略输一筹,但其实各方言在这个字上距离中古汉语差不多。
    比较一下声母距离:吴语苏州音因为是浊声母,最为接近。其次是演变距离最近的官话北京音,因为中古后期浊声母送气应当自然演变成送气清音。再次是潮州府城话,因为tsai并非单一层次自然演变,而是中原新层次和当地旧层次结合所致。最次是广州音,但其实该声母在粤语中并非主流,其余地区声母距离并没有那么大。
    再比较一下韵母距离:首先元音北京音和潮州府城话保持较好,依然是一等开口洪音。粤语广州音因为近代大规模的元音演变导致开口略细。吴语苏州音则演变为开口细音。

    闽南方言源自闽地古语,夫上继东汉而分,故至唐宋与中原言语少有不同,你不需要再拼命证明《广韵》和闽南方言的关系了,《广韵》和闽南方言就是两个体系,至少从白读来说。其实你们闽南语鼓吹者也真是奇怪,有的抓住上古分水这一点大肆宣扬“闽南语是上古汉语”,还有的拼命洗脱上古分水这一点,称“闽南真唐语也”,令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宋人语言继承自唐末五代,姑且还可以算作是广韵体系内,不如看看宋人觉得《大宋重修广韵》中提倡的“四海通语”和时闽人之语可否相似?
    《桯史·卷一·賢已圖》
    元祐間,黃、秦諸君子在館。暇日觀畫,山谷出李龍眠所作《賢已圖》,博奕、樗蒲之儔鹹列焉。博者六七人,方據一局,投進盆中,五皆玈,而一猶旋轉不已,一人俯盆疾呼,旁觀皆變色起立,纖秾態度,曲盡其妙,相與嘆賞,以為卓絕。適東坡從外來,睨之曰:「李龍眠天下士,顧乃效閩人語耶!」眾鹹怪,請其故,東坡曰:「四海語音言六皆合口,惟閩音則張口,今盆中皆六,一猶未定,法當呼六,而疾呼者乃張口,何也?」龍眠聞之,亦笑而服。


  • 才(cai2)
    以网上公开的“汉典音韵方言”为例:
    官话北京音:tsʰai(從母:O,咍韵开口:O,平声:O,浊声母:X,一等洪音:O)
    吴语苏州音:zᴇ(從母:O,咍韵开口:O,平声:O,浊声母:O,一等洪音:X)
    闽南语潮州音府城话:tsai(從母:O,咍韵开口:O,平声:O,浊声母:X,一等洪音:O)
    粤语广州音:tʃʰɔi(從母:O,咍韵开口:O,平声:O,浊声母:X,一等洪音:X)
    根据语音演变规律和历史记录猜想一下演变路径:
    北京音演变路径:*zlɯː(西周?) -> **dzə(三国?)-> dzai(唐五代) -> dzʰai(宋辽金) -> tsʰai(元明)
    苏州音演变路经:*zlɯː(西周?) -> **dzə(三国?)-> dzai(唐五代)-> dzʰɛ (宋)-> *zɛ(明?)-> zᴇ(清)
    潮州音演变路径:*zlɯː(西周?) -> **dzə(三国?) -> dzai(唐五代) -> *dzʰai(南宋?) -> *tsʰai(元明?) -> tsai(清)
    广州音演变路径:*zlɯː(西周?) -> **dzə(三国?)-> dzai (唐五代) -> dzʰai(南宋?)-> tsʰai (元明)-> tʃʰai (清) -> tʃʰɔi(晚清)
  • 好,不过拟音是要先确定广韵内所有字的声母韵母归属才行,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
    齐,“火齐”之“齐”,反切上字“在”的反切上字为“昨”。
    才,反切上字为“昨”。
    这里暂时称为昨母(实际上一般称從母)。通过对于广韵反切更大规模的系连分析可以确定“從、曹、全、秦、字”等字均是昨母。查阅《韵镜》可以看到有浊齿音“從母”,且“從”与“精、清”母都是“齿头音”。分析现存汉语方言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方言精母是ts或者tɕ,假设《韵镜》时代精母为ts。清母同为清音,可拟为tsh。從母浊音,可拟为dz。
    韵母拟音更为复杂,需要按照现存材料、语音演变规律和境外方音等参考,同时拟出所有相关韵部才行,篇幅有限,就借用一下现有的拟音吧。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