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6条
-
有时在想,科学家里面会不会也有吕超然?
-
能否认真看文章?
“我在报纸上看到,很多大公司的负责人讲他们有多少多少数学家。不过,到底是数学家,还是做数学的工程师?”
“我们在座的都是数学家。”丘成桐看了看自己两侧的本届ICCM重要奖项的得主们,“但我不认为他们跟华为里的700多个数学家有很多往来。”
这是因为,大家所说的“数学”,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数学”。丘成桐讲,华为的数学家,可能还是解决硬件和软件问题的应用数学家偏多。“真正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跟他们想象的是不一样的。
人家就答这么几句,既没贬低也没捧高,顶多算做个区分。后面那一大段是作者自己的意思。别把作者的意思当成丘成桐的意思。 -
从文章表达的方式看,华为搞数学的那群人,可以称之为数学家或科学家,不属于工程师范畴。丘过于狭隘了。
本人以为,革命性的新技术都是靠科学家的推动出现的。科学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地方出现呢?他们的工作都在初始研发R&D之前。他们的使命是发现或者发明新的技术,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开放的,他们做事情的目标通常也是模糊不量化的。
举例来讲,科学家会去寻找一个新的电池材料,让储能和放电效率成倍提高,至于什么材料一般很少有约束条件,最多是说单位体积储能越多越好。如此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发散的,他们会建立各种理论模型,测试各种材料,做大量计算和试验,尝试各种道路去寻找最佳的材料。
如果把科学家工作的结果记录下来,会是这样一棵树,他们会在树上标注出每个叶子是死路还是活路,然后摘出最高的一片叶子,做出一个粗糙的原型验证这一结论,高高兴兴去发表论文。比如,他们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材料,能够让电池储能密度大100倍。他们会对自己说:“了不起的突破啊,赶紧申请专利然后宣布出去!”。有了漂亮的实验结果和一流的论文,他们的工作一般到此就结束了。
轮到工程师上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封闭的,做事情的目标一般也是清晰量化的。他们的问题是产品经理丢给他们的,产品经理手头有经费预算、有市场期望、有市场上可能的技术的可行性报告(就是科学家画的那棵难看的树)、也有一些科学家做出来的粗糙原型。比如,工程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1年内,有100万预算,做出一款性能是目前产品10倍,价格是现有产品的10分之1的手机电池,还要能通过主流市场的安全认证。(工程师说,你让我死吧!!!)
通常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收敛的,接着刚才的例子,他们会在上述大树里面砍掉各个分支,找到一个够用的叶子,如此工程师开始确定产品技术路线了。
1)可行性分析阶段,发觉科学家论文里描述的最优秀材料好是好,但是太容易爆炸了,把这个分支砍掉;再看另一个分支,材料太贵,砍掉;再看一个分支,不容易加工,砍掉……直到找到一个材料什么条件都符合。好那么就用这个材料来做电池。
2)下一步就是确定产品设计、加工工艺、经费分配、时间表等等开始干活。产品发布了,工程师的苦日子就到头了吗?刚开始!还有售前工程师要对客户和合作伙伴做技术培训、有产品工程师负责产品日常维护(小改款)、有售后工程师负责到处救火,万一产品发布出去市场反响不好,研发工程师还要考虑技术改进,等等等等……
以上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创新型企业来讲,两类人才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工程师需要面对市场需求,而需要科学家给出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一般只有大型的企业和大学才养得起科学家,因为养科学家真的是很昂贵的事情,而且你不知道这只母鸡啥时候下蛋——也许他一辈子都放不出一个屁,也许他就是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另外科学家需要宽松的土壤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长出一棵思维的参天大树。
大概就是这样吧,华为那些人,怎么不算数学家呢?
, -
就想问问丘成桐中科院的是院士,工程院的就不是院士吗?土耳其的数学家解出了通讯领域的数学问题,它既填补了理论空白,同时又促进了理论应用,放在国内绝对够得到评院士的资格了,丘成桐脑袋里流出的酸腐气,更让人担忧,话说的难听点,中科院能拿的出手的重大科研成果屈指可数,很多成果都是老一辈完成的,我们的科研领域死水一潭,不能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各个重大科研难题,很多人早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
-
这篇文章澄清了一些概念的内涵,站在不同角度数学家的内涵侧重不同,其实也有相同的,比如,考核、奖励方法。。。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成果如何奖励,一次性、多次性,还是送股份,长期分享。。。
-
你可能不太懂。很多“数学家”是很清高的,理论研究在他们眼里是很高尚的,数学家的称呼不是属于“工程师”的。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数学界一般研究纯理论腰杆都挺得比较直一点。虽然大部分数学家不在乎,但是有一个研究纯理论的学派,最恨别人运用数学理论去解决物理、经济等实际问题,觉得那是高尚理论的堕落……这个学派某个大佬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理论没有被人拿去运用解决问题……结果他死之后没过多久这个理论被人发现可以解决物理问题,然后大家就用的很开心——这个学派的人被气得不行。
我理解任总想说自己人才济济,但他麾下可能还真没几个真正的数学家,真正的数学家在他的公司也没什么发挥的地方,大都是数学家们认为的“工程师”。他们两者都不是错,只不过理念不同,讲话不太注意罢了,没必要过度解读。
我们普通人肯定是希望理论结合实际,但是没必要硬分一个谁对谁错,批判谁赞扬谁,这样更会割裂双方。有人研究理论、有人研究使用理论,对我们就足够了。
现在的环境是纯理论研究艰苦,而且赚钱少,实践性的相对简单,赚钱多,在这种环境下,我个人是支持增加理论研究者的荣誉感……
热点
- 1 不霸者没人怕? 8.1万
- 2 印度人 中国的K签证 15万
- 3 长沙 解禁摩托车 5万
- 4 重大科技领域 抱有幻想 12.4万
- 5 芬兰 五常的一票否决权 7.6万
- 6 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 13.2万
- 7 海南封关远比你想的重要 11.3万
- 8 西贝多篇温情文引热议 7.6万
- 9 中美弹射航母甲板运作 14.7万
- 10 印度多极世界的自我定位 6.8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风闻“投资者保护”:守护你的财富,共筑理性投资路
在投资的浪潮中,每一次波动都暗藏机遇与挑战。你是否曾因信息不对称而迷茫?是否遭遇过投资陷阱,让辛苦积攒的财富受损?又或者有过慧眼识珠、收获满满回报的成功经历?无论你的经历如......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如何看待男子监控盲区扶老人反遭诬陷索赔一... 评论 154 赞 11
-
2科普电磁弹射,美国相比中国落后在哪?没想... 评论 139 赞 42
-
3姚洋:钱都砸向硬科技,消费怎么办? 评论 129 赞 3
-
4要抛弃“友邦惊诧”思想 评论 127 赞 224
-
5人工智能光刻机还远吗? 评论 115 赞 78
-
7在历史表达上中国不能弃权 评论 105 赞 111
-
8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欧洲大陆重燃战火? 评论 82 赞 20
应用科学家是领先生产企业尤其是华为这样从事通讯行业的科技企业所必需的。虽然我们对从事“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肃然起敬,他们可以像邱先生的同行数学家陈景润那样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食人间烟火”埋头于自己的纯理论研究。我们当然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有区别的,工程师只是把现成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自己的生产过程中,这些成果体现在国家颁布的规程规范、生产方法流程和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设备之中。工程师们并不从事理论研究。像工厂车间里,像我国大部分的设计院里的工程师们那样。
科学家是需要进行理论研究的。但科学的门类广泛,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在有些行业本身就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有一些科学本身与实践密切相关,有一类科学家还要把理论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或产品制造,这样他们的产品才能取得性能上的突破和创新。这就是应用科学家。难道我们能够对那些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人不叫科学家吗?你能说做出了青蒿素的屠呦呦不是科学家(医学科学)?做出了新型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不叫科学家(生物科学)?他们同样也是做科学家。把理论与实践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它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妨碍科学的进步和科学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