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搬出中国”到“滚出中国”,联想做错了什么?

  • 联想问题的根子出在价值观上,导致机会浪费。就如文中所述,2004年收购IBM那时候,联想在国内的声望达到顶峰,其实自那以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也制裁联想:
    美国务院担心安全拒绝联想 想从政府采购单删掉
    http://tech.163.com/06/0519/09/2HFNGGLN000915BD.html
    澳大利亚:英国禁止在机密网络中使用联想电脑
    https://www.ithome.com/html/it/50510.htm
    经官员证实,信号局曾经大量使用IBM电脑。但在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电脑部门后,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国务院已决定在机密网络中禁用联想电脑,原因是政府安全专家们建议联想电脑仅能“用于非保密系统”。澳大利亚做法与美国一致。
    《金融评论报》援引澳大利亚国防部和情报机构多位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称,由于情报机构专家测试称在联想电脑的芯片中存在自制“后门”和“漏洞”,该禁令自2005年前后以来一直存在。
    ……
    从企业实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联想与华为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倪光南走后,相反倒是在收购IBM电脑部门而迅速壮大之后,联想非但没有借此机会转型加大研发,面对美国及西方的制裁和打击,没能迎难而上去研发自主核心技术,反而自缚手脚能研发却不怎么研发,这是要刻意向美国显示其“无害”么?
    其实别说挑战wintel联盟这种难度很大的事情,联想哪怕只要把板卡这块做好了,旗下要是能有纯自产自销,放在市场上能和台湾顶级板块厂商媲美的主板和显示卡品牌的话,那现在的公众形象就会好得多,也不至于沦落到被全网声讨的地步。反过来看,联想至今在主业之外近乎一事无成,恰恰说明了其企业价值观的问题,就像现在大家批判百度的价值观类似。
    知耻者近乎勇,这句古训中国人早就耳熟能详。最可怕的并不是某时某刻受限于条件而放弃研发,而是不知耻——没那个意图没那个雄心,等到有钱之后也不注重研发,一门心思就是为赚钱哪怕跪着,现在的联想大概就是这样,遭骂也是正常的。
    但是就企业发展来说,所谓“到底是继续要闷头搞技术,还是面向市场搞营销?”的疑问,这一命题本质上是错误的,不应该将两者过分地对立起来!从文中作者的设想就可分析:
    假如当年倪光南没有离开联想,而柳传志听了他的话,如今的联想,会是怎样?
    也许,联想顶不住巨大的科研支出,像“方舟”一样,早就破产、消失——假如真要这样的,那倪光南也会遭骂的,特别是考虑到同时代的方正同方等竞争对手做得也不怎么好,光靠后者恐怕很难打败美国和台湾的电脑品牌;
    也许,中国现在有了两个华为——假如联想当年成功进入通讯领域,那后来该行业肯定就不是华为中兴等主导的那个局面了,毕竟整体市场就是那么大;
    倪柳之争的结果,到现在看来是双输,教训深刻。真正合理的发展路线,应该是两人策略的折中,原本应该是双手抓,并且协调好的。倪光南支持李德磊失败了,然而同时代建立的中芯国际却生存至今,假如当时他更多地将精力用在张汝京和中芯国际上……当年互联网泡沫从放大到崩溃是个巨坑,联想能躲过是好事,然而到了收购ibm pc之后,则是转型研发的好机遇了,可惜的是此时倪光南已不能再回来……企业要想持续壮大,既不能一味闷头搞技术,也不能一味面向市场搞营销,两方面的失败例子其实都多得很!哪怕是自主研发得力的华为,其实对于市场营销也是非常用心的啊!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