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怀疑!小红书“大对账运动”不是三分钟热度,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美国朋友冲浪小红书这个事情,甚至和宣传口的朋友也在交流。可以负责任地讲,他们也都是一颗红心、开放交流的报国之士,也都对中美两国的优势与积弊有着客观甚至可以说深入的了解。

在我们自认为心理预期已经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对于这次“Tik Tok难民”连带后面“大对账运动”依然还有着超出预期的震惊和新鲜。这里面有太多值得观察和学习的地方,并且我相信我们的管理层也在关注和学习,而不是有些人炒作的要一封了之。

500

在前面的风闻留帖里已经说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就是美国人的逆反,在通胀、失业、移民泛滥与社会治理失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美国老百姓的积怨是很深的。这不是咱的政治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这种积怨持续的时间太长了,能让一句“菲克纽斯”变得那么流行,能让MAGA卷起那么大的风暴,这种积怨被本次美国大选的“红潮”所感染,又被正在熊熊燃烧的加州山火所照亮。

现代文化中本有的质疑权威,对上主流媒体宣传与自己现实感官严重不符,会在咱的喉管里发生什么?会在咱的网络评论区里发生什么?

我相信大家对此都清楚得很!

这就是第一波到达小红书的美国网友最真实的反应,他们自称“Tik Tok难民”的样子,连美国主流媒体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逆反,承认对Tik Tok禁令的审议激起了他们的抗议。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Tik Tok中一部分用户、也是小红书潜在的目标客群,对生活有精致感追求的中产阶级或者“精神中产”,他们大部分其实不是MAGA的拥趸,不会仅仅因为反建制就如此产生如此逆反的情绪。

这又反过来说明:这种逆反已经跨越了不同阶层和意识形态,在美国社会内部普遍存在。

500

此处又要请出此图,一个国家在过去十几年里,只有最头部的1%家庭,他所掌握的社会财富占比还在上升。联想到不久前美联储说全美家庭平均净资产120万美元,但中位数居然只有19.2万。这种“被平均”感、被剥夺感就是逆反情绪的经济基础。

但是发泄只是一波流,更何况美国老百姓平时的网络发泄也不算少了,更何况还有一年4万起枪击事件助兴。

能够导致这一波流持续扩展的原因,毋庸置疑就在我们这里,最直观的就是小红书自己的承接能力。而这恰恰是小红书的专长。这是一个以“我的日常”为主题建立起来的庞大宇宙,有一种基于生活的强烈磁性。

从交流模式上,我是基于兴趣和流量算法配对结合的,形成了基于趣缘的亲切活泼的交流氛围。

从人员构成上,我是一群热爱生活、追求精致、并且试图在现实条件约束下去享受生活的、受过充分教育的人群,这让我在亲切活泼的交流氛围之外,足以自带高出平均水平的聪明与诙谐,却又不盛气凌人。

从讨论场景上,我更是包罗万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小红书近年来的发展,本就是在由“她兴趣圈”向着“TA兴趣圈”发展的节点,自带着场景丰富与扩张的气韵,这是一个涵盖衣食住行,兼容撸猫晒娃,并存赛博朋克与传统民俗的超级大熔炉,任何与生活有关的新奇都可以在此呈现与讨论,任何自带创意的设计都可以在这里被点赞和传播。

500

也正是因此,外媒中都出现了这样的评价,说小红书是“最接近美国互联网文化的中国应用程序”。

这对于老外来说,不仅是看到了一个新奇的异域世界,不仅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展示,TA已经进入到一个双向交流的舞台,外国人的身份在这里同样激起了新奇与热情;他们的问题可以在这里被回应;依靠我们中国人天生的好客基因,伴随看不见的算法流量,归置起的一个个讨论社群天然更加“趋同”而非“立异”。我们可以说是自然而然通过小红书这个载体,为这波涌来的外国朋友们营造了一个既陌生又亲切、既特殊又自然、既新奇又日常、既差异又包容、既是语言不通却又是追求一致的互动环境。

由此,在第一波逆反之后,很快会带动起其他因为新奇、因为兴趣、因为交流欲、甚至因为赶时髦的外国朋友一浪接着一浪地到来。

500

美媒用上这样的宣传去引导,依然无济于事。

至于说他能有多持久,我其实持乐观态度,甚至哪怕Tik Tok正如报道所说,禁令能够延长,也不会让已经进驻小红书的外国朋友们就此打道回府。

差异导致了碰撞的迸发,内涵才会促进交流的持久。我们有丰富的生活与消费场景,这是宏观内涵;我们也有活泼而文明的同胞,这是微观内涵。在这样的讨论氛围下,大伙儿只会相见恨晚,乐此不疲,怎会觉得厌倦呢?

厌倦的恐怕是中间商吧?

我既对美国朋友追求美好生活的多元与深厚内涵抱有信心,也对我们同胞的多彩生活以及国民素质的深厚涵养抱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我对咱国家有信心。

我也看到有朋友说,接下来肯定会有人搞破坏,1450这样的人会混进来搞网络对立,甚至拼命挑动敏感词,投放机器人煽动,触发谨慎的网管收紧开放。更有甚者,会刺激美国对小红书经营者、从业者们从经营上、投资上、乃至出入境上的全面制裁,让他们自己加高护栏。

对,这些客观问题确实存在,有些是技术的、有些是政治的,但有几点我深信不疑,从而相信最终能克服这些障碍:

1、事实已经证明,大家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美好的执着是一致的,是能把家长里短说到一块去的,证明“我们一样”这个交流的基础,是本次浪涌小红书最大的意义。

2、事实同样已经证明,在现有条件的比较下,我们的生活是相对具有优势的一方,有人说这是新时代的“厨房辩论”,有点过于高抬对方那边的统治了。如今的“大对账”运动,我们这边几乎人均尼克松地骄傲自豪,对面又有几个自信的赫鲁晓夫呢?我们看到了更多认同乃至艳羡我们的朋友,而不是对方辩友,“我们不一样”,这是本次浪涌小红书的第二大意义。

3、由此,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这种持续的交流,反而在强化着我们这边的国民认同,激发起了广泛的自豪感、自信心,而且没有脱节,依然保持了对外国朋友的尊重与热情。我相信这种“我们一样又不一样”的画面,同样会给管理层一种新奇的震撼,从顶层设计开始去看待未来的舆论工作。现象还在井喷,归纳总结持续跟进,某些人总把我们的网管想得过于脆弱,一如他们把自己的血缘祖国看得如此脆弱一样。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诋毁事业和我们一颗红心的战忽大业早已经殊归同途了。

500

日常吹水群的朋友们都自发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聊着聊着,这道路自信不就来了么?

而且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网民同胞没有对老外打肿脸充胖子,我们一样不回避自己的问题,我们对于老外表现出的优点一样是不吝赞美。这本身就在回答瞎秀优越感的是谁?挑动对立的是谁?害怕交流的又是谁?这是天然能让中美老百姓共同看到真相的舆论场。与此同时,我们在转型阵痛期也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克服问题是需要信心和快乐的,这种交流是不是瞌睡送枕头,把信心和快乐带回家了呢?

所以我相信,对我们来说,不会主动去干扰这种交流,特别极端的本来就是支流,稍加处理其实就能屏蔽。

但对于美国这帮政客会搞什么飞机?小红书这个平台扛不扛得住?这确实值得观察,但就算真有什么坏事,不恰好证明了前两个自然段提出的问题么?

退一万步,就算小红书这次顶不住了,退让了,自闭了,它也只是关住了一扇窗户,但只要这股交流的渴望还在,一定会有其他平台和渠道去替代关窗人的角色。

都在说“泼天富贵给了小红书”,这是历史给的,这是中国这么多年发展被历史肯定后给的,当然我们能理解“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是面对种种压力,到底是要扩建一扇门,还是关上一扇窗?这个答案所造成的影响,其实只限于小红书自己,他要抓不住,自有后来人。

这次表现耐人寻味的还有舆论场,截至北京时间1月17日早晨的最新情况是美国主流媒体到现在都还没缓过神来,报道了好几天了都没啥新意,CNN有篇报道的标题让我直接笑喷:

500

“随着美国 TikTok 用户转向 RedNote,一些用户第一次遇到了中国式的审查”

“审查”了些啥呢?按照这篇报道,封掉了同性恋询问同道中人的、裸露上半身的(应该不止于此,毕竟国内在网上秀胸腹肌的不要太多)、揭抗战疮疤的辱华漫画、还有否认一个中国的。

说了半天就这?确定不是咱的香蕉人在骗CNN稿费?

其实看这些年的美国媒体,我愈发觉得它们的战斗力已经不如好莱坞这样的厢军(但战斗力也在下滑),还有大殖子这样的伪军了。美国网民逆反情绪如此之高的“军功章”里,也有弱鸡媒体的一份。

而且就是这样的报道,结尾依然不情不愿地引用了一个美国网民的心声:

“上 RedNote 并与这些人一对一交谈数小时,它只是向我展示了中国的另一面。它挑战了我的世界观,“Fraga 说。“我确实相信我会把它作为我的新家,即使 TikTok 没有被禁止。”

和我上文说的哪怕Tik Tok禁令延期,小红书流量依然可以保持,这不就对上了么?

此外,这次让我对某些我们自己的网络大V也是不太满意的,要么就是讽刺几百万美国人不足以改变舆论生态,要么就是说这群人纯粹是夸中国来骗关注,还有主张更有价值的该是中国人去美国网络平台上宣传。

说白了,这只是两国人民的日常交流,它最可贵的就在于真实而自然。没必要去赋予太多太超纲的任务,在美国现行网络管理机制下,还有着一大坨恨国蕉人充当网管,也很难培养出一个风靡美国的中国大号。

讲好中国故事本就是需要我们日拱一卒的努力,小红书对账说穿了就是一个里程碑嘛,不是尽头,但在前进。也不要小看几百万的外国网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时候多少人?80年代时候让我们认识到美国人生活非但不是水深火热,反而富裕和发达,那时候能实地去看这世界的留学生有多少人?难道现在这几百万美国网友没有他们的生活圈,只是数字生命么?

一个现成的历史进程,作为号称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大V,是不是更应该参与这个进程、拥抱这个进程、发展这个进程,而不是贬损这个进程。对于“大对账运动”取得的进展,更是可以比照自己过往的不足,虚心学习大批不是大V的网友的智慧与风趣。

​这么现成的大好机会,是当把脚板子扎根泥土大地的教员?还是左手教鞭右手扇子的教师爷呢?

所以我甚至觉得这也是检验大V端着不端着,有没有人民史观的机会,也算是这次交流带来的额外收获了吧。

说回这种交流,普通而又日常,看似脱离了宏大叙事,却又对立统一地紧密结合于时代,因为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于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十亿级人口迈向现代化的集合体,既有着自己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能打开广阔的消费场景;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传统和意识形态。她所培养的公民要接受长时期看似枯燥的义务教育,却从那时候开始就被教育与时俱进、兼容并包。

特别是,与某些始终试图煽动仇恨,反而污蔑我们搞“仇恨教育”的黄皮白心不同,我们国家的主流教育和主流舆论一直在努力带着大家去看整个星球不同国家历史、经济与文化的美好,乃至于不吝于把“严谨”、“浪漫”、“开放”、“包容”、“科学”、“魅力”这样的字眼,分送给不同国家。以至于这个国家地位最高的建筑上永远镌刻着这样一句话:

500

看似只有一个城门楼子上有这么一条标语,却镌刻到了每个中国人心头,时时回响。

对于我们来说,是回响。

对于他们来说,是回潮。

就这样,一浪接一浪,浪奔浪涌,滔滔不息。现在仅仅刚开始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