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熊友才:植物种间竞合与达尔文农业

熊友才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达尔文的自然法则思想在作物间跨物种种植中是如何体现的?不同植物物种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人类可以趋利避害,利用种间合作关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你为我“遮风”,我给你“挡雨”,逆境胁迫下作物间患难见真情,生态位互补与互促优势作用充分发挥,为我们呈现出了农业多样化种植的深邃之形。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大自然的故事。

500

西北自古以来土壤贫瘠,干旱冷凉,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有病虫害要打药,土壤肥力不行要施肥,过多的打药施肥,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然后就是连作障碍,水土流失,这都是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大的困境。

500

作物单作,我们一块大田里种的全是玉米,或者全是小麦,或者全是马铃薯,由于它们的习性是一样的,对养分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造成有用元素大量的吸收,没有用的元素占优势,造成了严重的内卷化,导致土壤和生产系统的不可持续。

以化肥为例,我们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要减肥减药。化肥减量,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过去几年是一直在增长。

500

怎样实现绿色生产,不打农药,少施化肥,或者其他的连作障碍、水土流失等等问题,还是要从一个基本的生态学理论上面找到答案。

基本的生态学的祖先,就是一百六十四年之前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当时他发现了多个物种在一起的时候,这些物种能够有很好的生长发育表现,这就是在生存竞争法则,或者叫做自然选择压力下,物种的形成过程其实上,就包含着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农业种植的多样化,给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所以这是解决西部旱地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理论基础。

500

经过过去一百六十四年的发展,旱地农业,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物种和物种之间,它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种关系在演变,有时候以竞争为主,有时候以合作为主,但是两者都是有的。

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它有正正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放在一起种,它都长好了,都获益了,或者说正负关系,还有一个正零关系,也有偏害共生。但是对于作物的种间关系来说,我们主要以蓝色字体所显示的这三大关系进行演变,这是一个总的理论基础。

500

比如我们将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种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两个起到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这就是典型的正相互作用,是我们达尔文理论在农业生产实践上面一个很好的实践应用。

豆科作物它有根瘤菌,能够把空中的氮固定成可利用的氮,在土壤当中供给玉米所使用,禾本科作物,它的根系的下扎深度和豆科作物也不一样,所以在水分竞争方面有一个互补效应。

这两个物种充分的说明了两个物种种在一起的时候,它有一个巨大的正正相互作用效应。

500

我们如何避免竞争,充分地利用它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农业生产上面经常要提到的作物间作系统。

间作结构用的最广泛的,目前是禾豆间作系统,当然有禾禾间作,还有豆豆间, 间作的方式很多。

玉米单作或者豆科作物单作,它们的产量都不会高,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它的产量和生物量得到显著提高。

500

在根底下,用隔板或者尼龙网,把它隔离开的时候,正相互作用现象就消失了,所以在盆栽条件下和大田生产条件下,这种现象都得到证实。

500

这个机理是什么?关键是这里面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比如说土壤当中的磷元素含量很低,豆科作物可以酸化土壤,把它的 pH 值降低,又分泌了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将不可利用的有机磷转化形成可利用磷。

这些磷元素的增加,促进了玉米的生长,那么玉米反过来在其他方面对豆科作物也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这个机理总体来说,由于根系的相互缠绕,造成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造成可利用物质的增加,这样就达到了相互匹配的目的,所以它们之间的食性上的互补,对养分的需求上的互补和空间上的互补,就是最好的一个促进效应。

这个机理从正正相互作用,到正负相互作用,到正零相互作用,其实是在变化的。

500

我们人和人之间是一样的,如果说在艰难困苦的创业初期,大家都能够相濡以沫来度过难关,条件改善了以后就同床异梦了,是不是?所以这就像是一个相互竞争的,相互不搭理的状态,是一个不好的状态。

所以我们说万物一体,生态学的解释是,无论是人类过程,还是社会过程,还是自然过程,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500

也就是说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正相互作用到负相互作用,也就是到竞争,它是随着环境条件、可利用资源程度的不一样,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植物界所发生这些故事,对我们人类是有启示的。

500

这是我们课题组过去十年左右,所做的工作的一个简短的总结,那么我们这些规律对不对?

我们把全世界 172 个不同的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他们用不同的材料所做的结果,进行一个整合分析,就发现这些结果跟我们的趋势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逆境条件下,它们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量、产量、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基本上遵循着一个类似的趋势,条件改善了以后,它就从合作变成了竞争,所以竞合关系,它是整个宇宙界所面临的普世规律。

500

是不是说玉米和豆科作物间作的时候,都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都是获益者呢?

不一定,就好像我们人一样的,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将来很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植物界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玉米和蚕豆种在一起的时候,蚕豆可没那么客气,蚕豆对水分的吸收,它的初期的生长速率,是非常强大的,也就是说在初期玉米长得非常不好,蚕豆长得很好,玉米吃亏了。但是玉米和其他的豆科作物,我们所观测到的豌豆、大豆,还有鹰嘴豆、山黧豆等等这些种在一起的时候,玉米都获益了。

500

这主要是玉米身边的那个“人”有密切关系,看这个“人” 是一个强竞争者,还是个弱竞争者?蚕豆是个强竞争者,所以它跟玉米在一起的时候,玉米减产越严重,所以这里面要看它身边的“人”。

作为种间竞合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话,它们主要是从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解释。

空间生态位,也就是说它们种在一起,由于豆科作物提供氮素,禾本科作物在水分吸收上面有平衡效应,所以两者之间它都会获得了一定的好处,所以这就是它增产的原因之一。

其中有一种作物它要先收获,比如说玉米和大豆种在一起的时候,大豆是先收获的,然后玉米还要在地里长上 1~2 个月,所以在伴生期的生长,和后期的收获以后的补偿生长期,玉米的后期生长得到很大的补充,它前面长得不好没关系,后面的超补偿效应同样的获得高产高效。

500

所以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位,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个图再把这个现象进一步的总结,这个实验连续做了四年。

发现玉米和小麦种在一起的时候,小麦是竞争力强,所以玉米吃亏了,所以小麦和玉米种在一起,整个的竞争大于合作,所以总产量下降了。

但是玉米和豆科作物种在一起的时候,一般的豆科作物,它是获益的,它的土地当量比是 1.11,这个就说明了,物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500

实际上间作系统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功能,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生态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是气候变暖;第二个就是水土流失;第三个就是土壤肥力下降,它的可持续性方面,是遭到了一个严重的挑战。

第一个方面,禾豆间作为什么能够节能减排?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比例占整个的排放量的 11%,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是非常关键的。过去的实验证明,禾豆间作有恰当的物种配置,能够减少氮肥的投入,减少 25%,同时能够提高碳的排放效率,所以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它减排了,那么种间竞争就起到一个相反的效果。

500

所以竞合关系,在我们生态学方面,生态效应方面,主要是形成了一个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的碳氮比,所以合适的物种配置,它的根系的微生物活性就增加了,所以碳氮比高了,就像炒菜放盐放多了一样,所以还把它下调一下,它起到一个调节的驱动作用,能够节能减排。

这是一氧化亚氮,是第二大排放温室气体,我们将大豆植入到地膜玉米当中去,将尿素用氮 15 进行标记,把它施加到田里去,然后跟踪观测它的吸收转运和利用,我们得到一个结果,它的一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减少了,肥料氮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所以它也是能够节能减排的。

除了节能减排以外,它在水土流失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00

这个就是我们所做的实验,将禾豆间作,把土壤结皮植入进去,结皮我们采用的是苔藓结皮。

结皮有很多种,有生物结皮、非生物结皮,那么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长得非常的小。青苔就能够养地,所以我们把苔鲜结皮植入到禾豆间作当中,就发现它有非常好的水土流失抑制效应。

500

其他的生产效应就更多了,这种方式是一种立体式的生物多样性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土壤结皮的植入丰富了间作系统,它的真菌群落以及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生长,特别是团聚体的组成变好了,所以这样就增加了它的土壤当中的碳的储量。

500

它的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地表径流,土壤径流减少了 70~80%,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促进量。这也是我们对物种之间的竞合关系在生态学上的应用。

当地表径流在坡面形成的时候,土壤结皮,它有非常强的阻拦效应,减少了养分的流失,增加土壤碳氮的储量。

500

在生态学效应方面的第三个效应,种一块地,长期种大豆,大豆长不好,长期种马铃薯,马铃薯也长不好,因为它们在常年的根作过程中,对需要的养分大量的吸收,不需要的养分逐渐积累,变多了,这是一个,然后对于微生物来讲,有害微生物就逐渐增多,有益微生物就逐渐变少,连作障碍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那么间作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实验就是大豆和马铃薯间作的时候,它们两个单独居住的时候都不好,它们住在一起的时候,一下子啥毛病都没有了,啥问题都解决了。

这就是一个跟我们人类社会非常相通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异地恋总是比同城恋,要面临的风险和幸福感完全不一样。

所以自然界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我们做人,我们社会的发展,生物界已经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启示,还有更多的惊喜在后面。

500

山黧豆,是一种抗旱性非常强的旱地作物, 闹饥荒 ,其它的作物全是颗粒无收,所以农民就能够收上几袋子放在家里,能够度过饥荒年代,所以山黧豆是抗旱、救命、救荒食物,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30%,是豆科“蛋白之王”,黄豆只有 20%左右,它达到了 30%。

500

这种豆科作物在柑橘园里面在种的时候就发现,它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四川南充所做的实验,柑橘的行间种了山黧豆,一种下去,其它的杂草都没有了,就不用除草了;第二个涝灾也没有了,降下来的雨,它很快吸收利用;干旱也没有了,它利用它发达的根系,能够把水分固定在行间距之间。所以柑橘长的质量也好,品质也好 产量也高,这就是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合作关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它保护着柑橘不断的良好生长,获得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所以把它当成绿肥也好,当做是生态平衡器也好,当做是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也好,它的作用是多方位的,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最好的一个例证。

我们主张用植物的竞合关系,实现土壤培肥,能够防涝灾,也能够固碳,同时又抑制杂草,这种方式能够以园养园、以草控草、有机替代 、绿色防控,所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目标就实现了。

500

我们再展望一下,不光是中国西北,整个中国都需要绿色生产,都需要减药减肥,防止水土流失,都需要节能减排,这要从根儿上来讲,用自然之法,遵循着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

500

达尔文农业主要是利用自然之法,从物种组成、空间、时间配置等角度,来优化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后就实现它们之间的合理配置和绿色生产,所以我们要遵循达尔文的理念,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500

谢谢大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