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个人养老金“吸睛”容易“吸金”难?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23-04-25 17:10 发表于北京

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重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今一年过去,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已发展至超600只。消费者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和持仓情况如何?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后存在哪些问题?极目新闻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探访。

花式营销助开户

“我是去年12月开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当时银行工作人员来到我们单位办公大楼,直接在办公室手把手指导开户,我觉得方便就开户了。”在武汉市武昌区工作的程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开户以后,银行工作人员帮她领取了一个10元的开户红包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但她此后并未进一步存入资金。

程女士的同事王先生则是为了帮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完成任务,于去年11月开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朋友所在的银行开户任务很重,也算是帮一个忙,当时并没有领取开户的红包,事后也没有存入资金。”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选择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并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帮朋友完成任务”“开户奖励比较吸引人”“银行工作人员很热情”“在网点办其他业务时被指导开户”成为高频开户的原因。

事实上,去年11月份开始,个人养老金业务上线以来,各家银行开启花式抢客模式,扫码关注送礼品、开户抽奖赢红包、充值获微信立减金等营销手段至今让很多投资者记忆深刻。“我们银行当时给员工下的任务比较重,现在看来开户业务的完成情况在行业领先。”一名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个人养老金账户均已开立超百万户。而在机构大力推广下,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数据表明,截至今年2月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接近3000万户,其中900万户存入资金,合计入金规模接近200亿元。

近七成账户空置

两组数据显示了同一个结果:相较于不断升温的开户热情,投资者在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后的投资行为却显得相对谨慎。由2022年年底公布的数据计算,个人养老金缴费人数为参加人数的31.37%,有近70%的账户处于空置状态,人均缴费金额仅为2300多元,与每人每年1.2万元的上限差距较大。

为何账户空置情况如此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了解不多,资金存入后流动性不够,税收优惠力度不大等。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37只基金类产品、28只保险类产品、18只理财类产品、465只储蓄类产品入选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上述接受采访的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手机银行上看了不少产品,但是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养老产品包括储蓄、理财还有基金和保险,看起来眼花缭乱,有的产品不保本,我还是不希望有资金损失”。

她坦言,自己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按照政策,个人养老金账户内资金是封闭运行的,需到退休后才能取出,“我现在四十岁,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在读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花钱。如果资金存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流动性确实不够”。

家住武汉市洪山区的高先生则表示,自己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存了1.2万元,当时主要是听说有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而且投资收益也暂时不征税。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有税收“红包”,但是这笔钱在退休后领取时需要按金额缴纳3%的税,感觉税收优惠力度打了折扣。

产品吸金力不强

而在行业专家看来,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由于上线仅有4个多月,在产品矩阵和制度设计方面亟须进一步完善。

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包含储蓄、基金、保险、理财四类共计约650只产品,虽然产品数量看起来很丰富,但是消费者在自己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可选择的产品并没有这么多,并且受代销渠道限制,投资者短期内选择范围有限,这是导致个人养老金业务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已有22家银行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业务,但仅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同时开通了基金、保险、理财和储蓄产品交易业务;还有9家银行只开通了一种或两种产品交易业务,且多集中在基金和储蓄产品上。这就意味着不少投资者在开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后,只能在基金和储蓄产品中做选择。而由于不少银行并未在个人养老金专区完全展示相关产品,投资者在开户之前对账户内到底有哪些产品并不十分了解。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账户空置甚至销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对于较高收入群体来说具有吸引力,不过对于没有到达个税缴纳门槛的人来说,他们参加个人养老金的话反而会加重税负。“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人群本来就免征个人所得税,而本可免税的这部分收入在缴存个人养老金后再提取时反而需要缴纳3%的个税。虽然3%并不高,但这也成为目前缴费不是太踊跃的原因之一。”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则表示,尽管基本养老保险面临较大的财政负担、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滑,但由于我国居民的养老储备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对于还在成长阶段的年轻群体而言退休时间比较遥远,更倾向于考虑当下,个人养老金参与意愿不强。

开户简单销户难

账户空置,是否可以销户?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确有一些前期为了微信红包、小礼品等福利开户的投资者正在咨询如何销户的问题。“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无资金、无持仓,且在相关养老金产品协议均关闭状态下,可持身份证原件到银行任意网点办理销户,实时生效。后续会上线手机银行销户功能。有资金或持仓的,无法直接注销,符合提取条件的,将资金提取后可注销。”他在客户咨询如何注销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不过多名尝试销户的人却表示“销户太难了”。“当时开通的时候,是在手机银行上操作的。由于有银行工作人员指导,并没有觉得很困难。但是我在销户的时候,却发现手机银行上并没有这一功能,只能去网点柜面销户。”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程女士表示,她后来了解到,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注销条件之一是账户内无资金。“我账户里只有10元钱,是当时开户时抽取的红包。根据政策,账户内资金只能退休后提取,那是否意味着我只能等到退休以后才能注销账户。”

王先生则想办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变更,“我是为了给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帮忙而开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其实并没有这家银行的借记卡,现在想着还是把账户变更到工资发放银行”。银行方面表示,他需要前往柜台办理。

一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已经缴存的账户可以转移到其他银行,但不能注销;未缴存的账户可以注销。他同时提醒,注销和转移都有点麻烦。

对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变更问题,有地方银保监局曾就个人养老金热点问题作出解答,其中提到,商业银行应当为参加人提供资金账户变更服务,并做好新旧账户衔接和旧账户注销。账户变更涉及资金转入或转出的,不受Ⅱ类户划转金额限制。

“我国个人养老金由于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社会、家庭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才能主动接受个人养老金制度。同时,收入抵税等相关制度还不完整,需要加强完备和宣传。”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说。

(来源:楚天都市报 极目新闻记者 陈红)

本人观点:1,银行通过抽奖送红包,送礼品的形式促使大家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做法非常不妥。况且能够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持续缴费的在未来10年只能处于15%的群体。上文报道说有31.37%的群体,我认为夸张。因为这个比例的群体,不可能持续缴费的原因是收入不稳定,只有收入10000元/月,并且物价不上涨的情形下持续缴费是比较可行的,房贷,车贷,孩子入托,上学,充电加油等开支,去医院看病开支,就所剩无几。因此,送红包,送礼品这种抢客户的行为,属于低级行为,太小看绝对多数群众了,是很不严肃的行为。只有大量群众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银行工作人员,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上涨。而在维护大家的个人养老金的独立性,安全性,透明性和工作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用体系。如果亏损,丝毫不影响工作人员的收入。受损的是开设个人养老金的收入不高的客户,平均收入不高的群体在我国占将近80%。2,账户空置率高很正常。因为未来10年将近80%的平民百姓做不到持续缴费的,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个人养老金账户当初的设计就存在缺陷。因为这种个人养老金并不是中国完全的全部的“国产”化,而是掺杂西方发达国家元素,西方德国,英国,美国的“零配件”,“零部件”组装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所以不是原创。是畸形怪胎,需要“缝补”,“维修”,需要再“搬砖”几次。至于多数群众接受不接受无关紧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的“打补丁、堵漏洞”即可。但是,别指望中国社保专家设计一套中国全部国产化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至今覆盖率不足11%,说明照搬西方的第二支柱经过一番打扮,依然没有摆脱西方模式的影子。就是不符合中国实际。3,个税3%确实偏高,应该以1.5%纳税为宜。3%的个税,只能是增加银行等工作人员的收入而已,部分才能进入国库。我们不是发达国家,底子依然不厚。4,将居民储蓄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表现。这种常识,专家们不应该违背。

如果我的个人看法不对,欢迎指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