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红军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军队!

作者   Mer86

受《亮剑》等影视剧影响,今天的很多人认为红军指战员都和李云龙似的,以没文化为荣,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没念过书,没上过军校,但却能屡屡打神仙仗。

但这并不符合事实,至少红一方面军不是这样。

历史上的红一方面军,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这样描述的:

38%的战士是工业无产阶级或农业无产阶级。包括手工业者、骡夫、学徒、长工等。

58%的战士是农民出身。

只有4%是小资产阶级,也就是商人、知识分子、小地主等。

但是,红军战士大多会写简单的书信、文章、标语、传单等。

识字的战士,占比将近70%。

剩下的30%,很多还是新招收的战士,没来得及教育培训。

这个识字率,要比国民党军队的平均文化程度高得多,比西北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要高更多。

500

红军小战士

虽然大部分红军战士出身寒微,参军之前别说是念军校了,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但从参军入伍之日起,他们就会开始“校园模式”生活。

在非作战的情况下,红军战士除去早中晚三餐外,每天上午要进行两小时的军事操练、两小时的政治课。

军事操练都从实战需要出发,从来不玩花架子。

命只有一条,玩不起。

500

每天的政治课,主要是学习马列著作和边区文件。

学习之后还会有讨论环节,所有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除了上午的操练和学习外,每天下午还有两小时的识字课和两小时的娱乐活动。

当年的识字课,自然是不能与现在的教育水平相比。

红军战士若是能识字大于500个,那就算是脱盲了。

不过,我们也不能脱离了时代背景。

在那个90%的人都是文盲的年代,普通人根本没条件读书。

而那些不识字,没文化的无产阶级和农家子弟,只要参加红军,就能在团队里成长进步,成为全国前10%的精英。这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500

识字课

完成了一天的训练和文化学习后,接下来就是娱乐活动时间。

一般是体育运动,如打篮球、打乒乓球、打排球等。

500

对于边区的红军战士,斯诺曾不止一次的由衷赞叹:“不论是红军战士,还是边区百姓,他们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是当时最具自尊与自信、最有精气神的一群中国人。”

而苏区外的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斯诺则是用“大多处于一种消极的满足状态”来评价。

想想看,战士的要求都这么高了,指挥员的要求还能比战士低?

早在井冈山时期,朱老总就在红四军内成立了教导队。

这个教导队就是军校性质。

选进教导队的指挥员,要学习怎么行军、如何挖战壕、如何纠正战士的战术动作、如何在不同地形使用不同的战术、后勤保障需要注意什么。

指挥员们完成教导队的学习后,谁在实战中的表现好,会得到全军表扬。特别优秀的表现,还会被提炼成宝贵经验,经由上级向全军推广。

谁的表现不好,朱老总甚至会亲自帮忙分析原因,保证类似的错误不要再犯。

后井冈山时期,红一方面军将几所军事学校合并,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学校内开设步兵科、政治科和特科,分别培训红军的各级战斗指战员、政工干部以及技术兵种干部。

所谓技术兵种,就是炮兵、工兵等。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延安成立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学校成立时,林帅任校长,刘帅任副校长,教育长为罗瑞卿大将,训练部长为刘亚楼上将。

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并在各主要根据地先后创办12所分校。

从开学到抗战结束,抗大总共培养了十多万名抗日干部。

为了消灭抗大,冈村宁次曾声称“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从就可以看出,抗大对日寇的影响。

500

事实上,红军、八路军从来就不缺军事教育。

正是这种这种学习—实战—总结—再学习的培养方式,红军、八路军的战斗力才得以飞速提升。

如果一支军队的指挥员没有文化,且以没文化为荣,指挥员们要怎么理解官兵平等的理念?怎么掌握复杂的军事条例?怎么执行随时变化的作战任务?

即便是打游击,那也是技术活啊。

500

所以,真实的红军、八路军指战员,从来就不是现在有些视剧中被刻画成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且不屑于接受文化教育的“大老粗”。

要是将领什么文化都没有,打仗全靠灵光一现。他们指挥的部队,顶了天也就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绝对不可能成为革命军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