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时我们同学所处的时代,电影里的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所处的生活质量要好上百倍

【本文来自《事实比任何宣传都管用,我八十年代到高中后,之前的有些观念崩塌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挚爱梦着玉
  • 硬伤太多,你同学同事说你红透了,言过其实。
    资本主义发展比社会主义好,初中社会发展简史,世界地理,高中世界历史,你都没学好。
    很正常,人家发展的早,时间长。苏联、东德、捷克都工业化了,朝鲜机械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缓慢。苏联工业傻大黑粗,但效果奇葩加加林、别连科……。
    你不读书不看报,花钱看与历史事实偏差很大的电影很幼稚。
    我上高中中午到市图书馆阅览,其中有《建筑师》,半月刊,8印张。
    70年开始我看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比一年好。好,你说的“没钱”,人均朝鲜都比中国有钱。
    三张牛皮纸厚的计算器太夸张。越薄越小的计算器越不值钱,
    微机是八十年代初才进入中国之后才有国产的,你才上初中!你见到微机应该高中毕业以后吧?

       说句实话。就当时我们的这些同学哥们所处的时代来说,电影里的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生活质量都要好上百倍。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是电影。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发达是从欧洲工业导报,还有一个好像是叫美洲工业科技导报上看了以后,感觉来的,那时是七十年代初、中期,我们这些同学里家境看起来还算不错的人,即便是能吃上白面馒头的,也要百分之三十的杂粮要吃,还是感觉没怎么吃饱的状态。高中时粮食供应才到32斤。几个孩子吃穿用都要钱,家里钉不起报纸,放学想搞点零花钱,到处捡废纸,碎玻璃卖废品挣个分儿八角的都是富翁。

      看电影谁舍得花钱看啊,老哥我从小看电影好像除了家里大人领着去的,学校包场的,没怎么花钱买过票,刚开始年龄小,叫两声叔叔阿姨跟大人们拉拉手,小孩不要票,再大点儿,能挤就挤进去,能蒙就蒙,是再不行就相互配合声东击西混进去,能翻窗户钻洞的绝不走正门。也有非常不幸的,看电影被抓住,站在影院剧场门口的铁栏杆出不来的那个圈里,低头认罪。脖子上挂个牌儿牌儿,上面写着"逃票犯",看门的收票员还给打一红叉。哥几个看看都觉得影院方面抠门,咋没有麻绳捆着呢? 咋也不给整个亡命旗插上呢?  唉-----!说说当时都可怜, 想想满眼都是泪呀。

         我进图书馆可能比你早,第一次进图书馆是与我后来的小学同学一起去的,刚刚过完六岁生日,还没上小学,也不识字,走了好长时间,才到图书馆,管理员只给小人书看。还不能自己挑,发给你什么你看什么。上小学二年级之后开始搬着字典和简繁对照字典看小说和文献、之类的书,《向阳院的故事》《连心锁》《一块银元(校办工厂油印本)》《新来的小石柱》《我们的切身事业》《钢铁怎样炼成的》《欧阳海之歌》《战地黄花芬外香》《擒拿格斗实践》《射击学理》《枪炮自动原理》《军事地形学》《论持久战》《战争论》《说文解字》《千家诗》《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个命战争中的运用(油印本)》还有部分是外国小说像《基督山伯爵》什么的(是从我姐她们的中学图书馆里偷出来的,看完了还得放回去,后来不知谁把窗户上的那个三角空给拿木板钉上了也就看不成了)。一边蒸着馒头做着饭一边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呗。                                                                      说来说去,看书看的最过瘾的是九岁那年,邻居家的<<志愿军战斗日志>>和<<志愿军一日>>两套书,摞起来有一人多高,我用一个假期,全部看完,那叫一个过瘾。除了干家务,我连家门都没出过。

当时的图书馆不是谁都能进去的,不是成年人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借书证是进不去的,七六年之后才能用学生证在阅览室里看看书报杂志。我这帮子哥们、弟儿们里面只有在家里排行最小的才有时间进图书馆,也不是天天都能去,还有家务活儿要干,我从上了小学就开始洗自己的衣服,先是袜子鞋帽,后来是上衣裤子,等哥姐们都下乡参军走了,开始洗被里儿被面儿。帮忙纳鞋底,织毛衣,毛袜子、套被子、修理家里的自行车,家具啥的,还要去买菜、买煤,粮食,油盐酱醋都要去干,有弟弟妹妹的还要去幼儿园接送他们。我上学是骑自行车去,单程快点儿要三十五分钟,慢了就要四十多分钟,来来回回骑自行车跑了好多年,直到毕业。进图书馆只能在假期。骑自行车去也要三十多分钟才能到。我们这些人没你活的那么轻松。

    至于政府工作报告,那是当时政治课里面的时事政治部分,是必读课程,政治考试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不着像你一样专门去看。上政治课都要学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