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比任何宣传都管用,我八十年代到高中后,之前的有些观念崩塌了

【本文来自《张维为:我们正在见证和参与“时代巨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部分网民不一定谈政治,他们就谈日常生活,谈文化,这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句话,实质是在说:事实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期来看,比任何政治宣传都管用。

我是60尾,小时候是看着《中国少年报》期期都有的专栏“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长大的;美国资本家倒牛奶,是配着图片印在政治课本里的;认为台湾人民生活是普遍水深火热,远比大陆悲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文章都在教材里,一篇包藏祸心的文字、一幅含沙射影的图片也没有,又怎么样?

在那种封闭式意识形态挂帅宣传氛围下,70年代我作为一个小学生,暗自庆幸自己投胎在中国,如果投胎到美国,岂不是天生大坏蛋?

这教育和宣传到位与否?

到了高中,已经是80年代,这些观念就全面崩塌了。虽然自己没出过国,但有亲友、同学家长出去过,甚至由于工作特点经常出去,专业演艺团体、体育界是那年代最常短期公派出国的,比如有同学家长是魔术师。还有学术界,比如我一个副教授姑父,1984年到比利时进修两年,利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抓紧洗盘子挣外币,买带夹层的旅行箱,私自夹带公家不允许的超额外币(那年代普遍现象)回国,当场家电化了好几家亲戚,一家三到四千人民币够了——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电子琴什么的,还都是日本欧洲品牌,相当于今天大老板衣锦还乡,一口气让至亲好友家家别墅豪车。按照80年代欧洲情况,和1:8以上的美元人民币汇率,可以想象洗两年盘子能挣出多少个4000元人民币。

就算周围没有人出过国,涌进来的发达国家外语教学节目、影视作品,谁都看得到。那年代香港文艺界还是左派天下,批判资本家老板壕无人性残酷剥削是主流,比如香港电影《生死搏斗》,但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的城市面貌那是无法造假的。虽然中国人民知道资本家有钱,但有钱到什么地步缺乏概念,当看到日本电影《追捕》中,女主老爸自己不仅拥有还会驾驶私人飞机,而且随便就贡献出飞机助男主逃跑时,一辈子连机场都没靠近过,甚至都没看过飞机在头上飞过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同时,这个资本家善良正义坚强且充满人性光辉,虽然十分疼爱女儿并担惊受怕,但对女儿决定了的事,毫不犹豫地信任和支持,毫无保留地帮助被官方围追堵截的男主,电影里一点没有他如何为富不仁、残酷剥削工人、对金钱锱铢必较等“本来应该有”的内容。

高中有个政治老师,现在想来三观算比较正的。有一次批评我们思维不如上一届活跃,说我们就问不出来上一届那种让他下不来台,或者虽然是胡搅蛮缠但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说:你说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老师当然说社会主义好,学生继续问了,那你看窗外,我们的楼,怎么比资本主义矮那么多呢?学生还问,老师你信仰共产主义吗?老师当然答信,学生问,那老师你发了工资怎么不上街撒钱去呢?老师只好说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考试时必须怎么答你懂的,不然你就上不了大学。

政治课本上一直有一个词语:腐朽糜烂、垂死挣扎的资本主义。那时候我们也知道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声色犬马,什么嬉皮士性自由性解放运动,看个摇滚音乐会能集体发疯,号称严谨严肃、恪守规矩的德国人在慕尼黑啤酒节可以公开喝得烂醉当街小便,按照中国人的标准简直属于人类道德底层,但经济就是好,技术就是先进,老百姓比起中国人来就是富裕N倍,所以就有人揶揄道: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这词也是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的。

所以,在经济、技术差距面前,宣传只能一时。美西方的宣传,过去可以蒙蔽全世界,因为费效比罩得住,随着中国的崛起,费效比越来越高,这种能力也就逐渐在衰退中,起码在发展中国家已经罩不住了,以后只会信的人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