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离不弃的朋友和同志们:谢谢大家,教会我什么是集体英雄主义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十多年前的一部老电视剧,我那个时候所经历的《觉醒年代》。
这阵子因为要参加一个网络媒体论坛,所以外出去了趟南京。南京是个有着独特气质的城市,这种气质是在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被塑造出来的。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六朝古都的绝代风韵,也能在雨花台微风吹落的红色泪光中,听到日寇刺刀之下我们30多万同胞的血色悲恸。除此之外,在这座城市给我带来的其他的感受中,还有一种从历史中走出来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和视觉观感无关,而是教员在他那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提到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革命,还有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在南京的这几天,我除了忙里偷闲照常敲敲字、发发东西之外,还抽空追忆了一下一档10多年前的电视连续剧——由孙红雷和黄志忠等演员主演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来到南京这座城市之后,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着重温一遍这部老片子。《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上半叶,讲述的是湖南醴陵的退休大官杨廷鹤杨氏一家三代人,尤其是杨廷鹤膝下三名儿女:长子杨立仁、次女杨立华和老幺杨立青,在那个风云激荡的燃情岁月,因为因缘际会、理想主张、个人抱负和家国情怀等复杂因素,经历的种种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
这部片子的人物背景设计得特别有意思。杨廷鹤是军阀出身,在19世纪末曾经被晚清政府公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过学,学识深厚,人脉极广,对世事洞若观火,而且自始至终都对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心怀同情和认可。长子杨立仁对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党推崇备至,从黄埔时期就跟着老蒋一路南征北伐,先后当上了北伐军参谋、中统二把手和东北“剿总”副参谋长等要职。立仁这个角色和《潜伏》中的李涯有点像,都属于认为跟着国民党走中国才有出路的迷途之人,心重,手狠,为了贯彻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可以对任何人采取任何手段。当然,最后他也永远地迷失在了自己选错的道路上。
次女杨立华夹在国共两种主义中间,撕裂,徘徊。一方面,她喜欢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和革命浪漫;可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屈从于国民党的骨干现实和腐朽统治。
老幺,也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杨立青,一开始是个混不吝的街溜子,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他爹杨廷鹤评价他,“白天惟愿牛打架,夜晚惟愿鬼冲天,唯恐天下不乱”。后来,在黄埔求学时期,立青遇到了他的恩师,堪称完人的共产党人瞿恩,以及同为共产党员的瞿妈妈和妹妹瞿霞,这个红色家庭改变了立青的人生轨迹,促使他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四·一二到井冈山,从上海到延安,从东北到长沙城,立青跟随着我们革命队伍的步伐,用自己的足迹亲身去丈量了祖国的广阔河山。从1925年被迫变卖家产,远赴广州求学开始,到1949年击败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成立结束,走过了整整了24个年头的光辉岁月的立青,在历经了无数的沧桑风雨之后,最终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无悔忠诚,为他的家庭,他的信仰,还有他的国家,走出了一条人间正道。
当年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互联网还不像现在那么发达,我也还没开始像今天这样接触互联网。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头的很多情节设置和历史片段,我都看得懵懵懂懂。现在年纪上来了,经历的世故也多了,当我置身于南京,再回过头重温这部老电视剧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好像一下子已经能和剧中许多人物的遭遇与对白产生共鸣了。
一、钟山风雨起苍黄
我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从2012年才真正开始接触网络。其实我就是一个大妈,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的妇女,开始的时候我对国际关系这块根本都不了解,上网聊这个,单纯就是因为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就想要学习,学习了之后,就会想要去分享。就跟1925年的立青一样。当然,那时候的他才19岁,和很多喜欢看我内容的同志差不多大,比我年轻多了。那时候的立青也是什么都不懂,之所以去黄埔求学,纯粹就是因为走投无路和机缘巧合。后来是在广州接触了瞿恩一家,并且被黄埔不同于当时中国其他任何一所军事学堂的革命氛围所打动,喜欢上了,所以才努力地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学习了之后就想去实践,想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立青的机会是黄埔给的,而我这个机会,则是中国互联网给我的。我们的互联网让我得到了成长,我自始至终都是以一个很草根的心态在上网,在接触网络。我其实并没有想过要通过这段经历去做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我觉得只要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为更多和我一样的中国老百姓,创造一个能引起大家思想共鸣的信息交汇点,我就非常知足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也不敢说这算是什么成绩了。在南京的论坛上,我和在场的许多老师就很多话题都进行了探讨,其中也包括一个数字迭代的话题。其实,以我过去这10年在互联网上的经历来看,我觉得我本身就是一个数字迭代的产品。一开始我创作内容,主要用的是文字。正在看这期内容的朋友,我不知道你们了不了解10年前那会儿,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舆论生态。
在我看来,那时候的网络生态,就和上世纪20年代那会儿的中国社会状况差不多,因为舆论风向是把持在一小部分公知和推墙党手里的,你只要说出来的话和他们的口径稍不一致,就容易遭到人家的集火攻击。很多充满热情的网友,在那时就因为忍受不了这种压抑的氛围,最后要么是选择了远离互联网,要么就是选择保持沉默。要是网络世界里头也曾发生过四·一二这样的白色恐怖事件的话,我想,它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那时我上网的想法还很单纯,就是想着能传播一些正向的、爱国的讯息。
但是,在经历了当年网络上的血雨腥风之后,我终于逐渐意识到,要想让我们中国人生活的这个互联网家园真正变得清新干净起来,光只是传播一些简单的爱国正向讯息是不够的,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走上用舆论的武器进行武装抗争的道路,我们要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笔杆子。于是乎,这才有了今天的我,这个一千个人可能会给我贴上一千种标签,但无论外部的评价如何变化,都坚守着抗争初心的我。
二、乌蒙磅礴走泥丸
当然,就和我们国家,还有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一样,过去这10年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帆风顺这四个字基本上是和我绝缘的。好走的路早都让别人给走了,所以我只能和立青,还有他的同志们一样,在无奈和危机之中,走上前途莫测的网络长征路。我相信,即便大家现在只是通过文艺作品去感受和理解长征,应该也可以感受到我们这一路走过来的苦难辉煌。
但是,看书也好,听别人说也罢,这些和我们自己亲身去经历一遍,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长征,最后是红军主力都在陕北胜利会师了,从此中国的红色革命力量,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后方和根据地。虽然长征的起点和路途上,都充满了艰辛和血泪,但好在,后来的结果还是很鼓舞人心的。但是,所有这些后来,当年走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们是不知道的。
他们只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转移,就有可能会被处处围追堵截的白军给吃掉,最后大家能在陕北扎根,也是种种机缘巧合的共同作用下,偶然催生的结果。我这些年在网络上搞内容创作,也遭遇过一样的问题:哪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地?哪有什么大后方?一路上走过来,不是雪山就是草地。有时候,前脚好不容易在一个平台上开通一个账号了,这个平台上的土豪劣绅,后脚就跟着白军的刺刀杀过来了。一个内容在一个平台上发了又删,删了又发,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经历,逐渐塑造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念和抗争观念,让我明白了,红军四渡赤水这样的革命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并不仅仅只是战士们的勇敢和机智,更多的,其实还有困顿和无奈。到2018、19年之后,我在网络上终于算是积攒起一点粉丝了,在几个主要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上,也纷纷支起了摊子。
虽然条件很简陋,但就和初到陕北的立青他们一样,能有这么块根据地,还有一群愿意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同志和群众,这就意味着,最困难的阶段其实已经过去了。只要人在,只要人还在,没有斗争工具,我们可以搞来斗争工具;没有舆论阵地,我们可以开辟出舆论阵地。没有大家的鼓励和陪伴,我是走不出那段艰难岁月的。那时候的我才终于开始明白,“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程真正的伟力”这句豪言背后的真正内涵。
三、创业艰难百战多
不过,根据地建立起来了,新的麻烦也随之而来。18、19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已经不像2012年那会儿了,除了靠图文资讯发家的微博和公众号之外,抖音、B站和好看视频这些视频平台,也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了。视频平台发展起来了,光靠文字那肯定是不行了,所以这时候的我,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向一个视频内容创作者转型。因为各个视频平台的规则和分发策略都不尽相同,所以我在创作视频的时候,常常要绞尽脑汁去琢磨:怎么样才能创作出对应不同平台环境的、更符合各个平台受众口味的内容和风格。
不过,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迎合和讨好特定的受众群体,做舆论工作本来就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的,要是我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平台上的受众,全部都采取同一套打法,这并不是什么表里如一,这只是屈从于思维惰性的一刀切而已。话虽如此,但我干的毕竟是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的工作。我不是什么正规军,也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面面俱到。应付的方向多了,我面临的斗争形势也变了。
原来头上就一两个包要挠,两只手还算应付得过来。现在满头都是包,光靠一双手肯定是不够了,我必须得改变策略,分清主次矛盾,然后集中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就像30年代中后期的立青他们,不光要和蒋介石的白军继续斗智斗勇,还得想方设法做西安的张学良等人的工作,还得在陕北当地搞大生产来自己养活自己。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还得拼命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早日将帝国主义侵略者从我们的家园赶出去。这么一大堆问题,有的新,有的老,而且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的先例可以参考,一切都得靠自己闯。在解决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困难和阻力肯定是有的,而且有些阻力还非常大,大到我今天都还没办法克服,但是,我更多感受到的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精神。
这种革命乐观精神并不是谁赐予的,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中国网友集体奋斗和努力的结晶。我觉得我们中国互联网上的网友,无论是公众号上的还是微博上的,无论是抖音上的还是B站上,大家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红军在抵达陕北之后遇上的当地老乡。老乡和红军战士们一样,大多数人浑身都是毛病,但是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也不妨碍我们走到一起,理解彼此,相互拥抱,向彼此诉说内心的想法,去共同畅想美好的明天。同志之间不会因为彼此身上有伤口了,就不去拥抱彼此了。大家会让我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我相信大家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质朴的真善美。这种美好的底色,源于我们对国家的热爱,源于我们想要通过奋斗去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
有人说,国内的网络氛围太暴戾,好多中国网友都是屈从了平庸之恶的乌合之众,是一群乐子人。我不这么看,我不仅觉得大家都很可爱,很体贴,而且还很明白事理。当初湖南农民运动搞得如火如荼,舆论场上的几乎所有媒体和评论都给农民们扣上的大帽子,说他们愚昧、残忍、无知、可憎。
但是,在深入他们之中进行了深入考察,教员最终给出了和所谓的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员并不认为我们的农民是所谓的盲流,恰恰相反,他坚信,农民才是推动中国革命形成燎原之势的,真正的星星之火。而现在中国的网友给我带来的感受,也是一样的。我始终坚信,广大中国网友,也只有广大中国网友,才是帮助我们夺回网络话语权,帮助我们解决挨骂问题,在中国的舆论阵线上形成燎原之势的,真正的星星之火。
四、遍地英雄下夕烟
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年妇女,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现在网络上的氛围,尤其是像B站和抖音这种年轻人扎堆的平台。我特别希望能和广大网友多沟通、多交流,尤其是和我的年轻粉丝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应该是一句只有在考试或写作业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来的口号,它应该是我、是所有像我这样的人、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实践指南。我记得我一开始做视频的时候是非常粗糙的,因为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自己写,自己剪,自己发,自己运营,有时候我都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瓣甚至是几瓣来用。也正是因为精力和能力都太有限了,所以我制作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其实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是难你也得做啊,难才更得做。《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后期有一个剧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直到今天我还会时不时地把它再拿出来重温一下。这个剧情是这样的:
在抗战胜利之后,立青被组织调到了东北,在102的命令下,当了个什么都得管的特别部部长。东北和晋西北不同,有很多城市攻坚战要打,这些硬骨头必须得有火炮支援才啃得下来,否则,你就只能挨国民党反动派的打。而立青这个特别部部长,他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帮部队解决火炮弹药短缺的问题。为此,他要在1947年底之前,为部队搞来 40万发炮弹。40万发炮弹,凭今天我们的军工生产能力,要满足这个产能不过就是小菜一碟。但那可是1946年啊,除了一堆烂摊子之外,我们的手上几乎什么都没有,要在这种条件下制造出40万炮弹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立青是行伍出身,他深知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上,火炮对部队来说有多重要。所以,他口气强硬地给部门里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必须在年底之前把炮弹拿出来,不然,我们就要因为火力不足牺牲很多很多战士。这让部门里的人犯了难。也是啊,这种事情不是你一个领导把话说死了就能解决的,客观困难摆在这,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再充分,它也不行啊。
虽然我们拥有可以制造弹药的原材料,但是却缺乏制作炮弹引信的镍铜合金技术。而且,关东军在撤退时,已经把所有技术资料都给销毁了,我们的人只能望洋兴叹,这有什么办法呢?唯一还算好消息的是,关东军在卷铺盖滚蛋时,漏了一批日本的军工人才,没来得及处理掉。理论上,这些日本专家是我们当时解决弹药量产问题最好的突破口,但是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纠葛,导致这批人才我们一直没有用好。借着这个机会,立青索性就和部门里的同志把话说开了,他的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
“你跟我说什么?你跟我说困难?我们的战士,仅凭手中的三八式步枪,从敌人的手里夺过美制大炮,困难不困难?我们现在要给这批大炮提供弹药,就是再困难我们也得上!战士们拿命去拼,你也要拿命去拼!你他妈的也要拿命去拼!”
说实话,当年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是不太理解的:你杨立青也太霸道了,你当领导的不体谅下面人办事的难处也就罢了,这是明摆着有克服不了的客观困难,你怎么可能要求人只发挥主观能动性它就解决了呢?没有的东西它就是没有,没有你怎么可能做得起来?现在,在网络上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我终于理解了立青当时的心情,理解了他说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立青并不是因为特别部很懂、很擅长搞军工生产,所以才和部门里的同志发那么大火。
事实上,他非常清楚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困难,40万发炮弹这个目标要完成确实是难于登天。但那又如何?你能因为面临困难,你就不去做了吗?那我们前线的战士们怎么办?我们要让他们继续拿着刺刀,去和敌人的飞机大炮去拼命吗?不,我们不能,我杨立青现在不在前线,没法和大家一起浴血奋战,但是我在你们的大后方,你们的军需保障我是一定要想办法满足的。这不是什么能不能的问题,这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大家集体的事情。我杨立青是因为它正确,我才拼了命去做的,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不管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我都必须要把这件事情做成,我要给组织和同志们一个交待。
再后来,立青用自己的将心比心和待遇调整,感化了留下来的日本专家,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炮弹量产这个问题给克服了。当我们自己试制出来的炮弹成功打出去之后,日本的同志和战士们一个个都欢呼雀跃,只有立青一个人,背对着大家。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鼻子一酸,对着特写镜头,涌出了热泪。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现在再看立青这个镜头,我完全能够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因为在这10年来,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冒出过这样的念头:太难了,孤烟,真的太难了,这事就不是我一个人能解决的,客观阻力太大了,要不咱就这么着吧?我已经尽力了,我相信大家会理解我的。我离开了之后,这条路还会有人走下去,这个担子就让他们去挑吧。
但是,我最后每一次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因为每一次我的心中冒出这样的念头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杨立青站出来。他那双小眼睛瞪得和铜铃一样大,还用特别粗鲁和恶狠狠的口气反问我:“你跟我说什么?你跟我说困难?我们每一条战线上的同志,哪个不是一穷二白闯过来的?军工科研、航天探索、金融独立、外交破局,从智能手机到电动车,从盾构机到大飞机,他们困难不困难?你现在要帮他们把舆论阵地守好,要帮他们解决挨骂的问题,要讲好大家的故事,你就是再困难你也得上!同志们拿命去拼,你孤烟暮蝉也要拿命去拼!你他妈的也要拿命去拼!”
所以大家看到我现在出内容出那么长,而且还那么频繁,请不要觉得惊讶和意外,这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只要你认准了一件事情,你非做不可,你就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你自己其实远比想象得更加强大。
结语: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生活不是应试考试,它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和对应的公式可以让你去参考,你必须得靠自己摸索。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好了,客观条件都齐备了,你才能放手去做。在更多时候,哪怕你没有想好,客观条件并不具备,甚至可能根本不允许,你也得硬着头皮去做。问题只有在努力去解决的过程中,才更有希望得到解决,它不是靠你在脑子里头都计划好了,然后一切就都顺顺当当地走起来了。我这份事业也做了很长时间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很多帮助,才让我慢慢地把这个摊子支起来了。
现在我B站的粉丝到了60万,抖音也有个100多万了,这些不是我凭一己之力做到的,我也是靠朋友,靠同志,尤其是靠广大粉丝的支持,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如果这算是一点点小小的成果的话,那这份功劳当中的大部分,也应该归功于我们这个集体,这份英雄主义不是属于哪个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
看到大家能喜欢和关注我的内容,看着大家的评论和互动,屏幕前的我,就好像当年背对着同志们的立青一样,眼睛里头总是有泪光在闪烁。一切的辛苦和付出,所有的委屈和不甘,在这一刻,其实都不重要了。我的年纪也不小了,40多岁的人,都过不惑之年了。我其实在接触网络的时候就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我还是很感谢我们的网络,我们的网友,给了我这么个机会,让我能登上这么大一个舞台,让我可以和大家尽情诉说我的所思所想。我很喜欢大家管我叫大妈,我觉得特别亲切。
有那么一帮中老年朋友和一群年轻人能聚在我身边,每天都愿意看我的视频和文章,让我把我的一些浅显的,对国家政策,甚至是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解,跟他们分享分享,而他们也因此能够和我产生共鸣,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事情,就是值得为之努力、坚持奋斗的事情,也是我今后会继续做下去的事情。
直到现在,我的脑子里其实还在想着立青,想着他那副背对同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就是不肯掉下来的神情。此时此刻,我的眼眶里头也有眼泪在打转,今天的话说多了点,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个人感受,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东西,很感谢大家的包容,感谢能看到这里的大家不嫌弃我。但是,再多的心里话也有说完的时候。今天已经耽误了大家很长时间了,这期内容是以《人间正道是沧桑》而起的,最后就用剧中一段我特别喜欢的台词来作为收尾吧。
这段话既代表着我的信念和坚持,也浓缩了我想向大家传递的全部感情:“什么是现实的本质?吃饭穿衣还不是现实的本质,真正的现实,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们,赢得了理想中的今天。瞿恩曾经和我说过,说在中国,不是哪位政治领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有着无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充满着美好理想的人们。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只是理论,只有通过这些人,充满着美好理想的人们,不屈不挠地努力、奋斗,才能得以实现,纵然是牺牲了奋斗者自己的生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