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缩了?还不至于,相比通缩,应更警惕通胀

4月11日,我们3月的CPI数据也公布了。

3月CPI同比上涨0.7%,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

500

结果,我们舆论上,就出现炒作“通缩”的舆论风向,有些人动辄说我们经济要陷入衰退,要步日本后尘,经济要长期通缩和发展停滞。

我寻思着,去年在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大的时候,都是普遍在说我们有通胀压力。

现在CPI数据下降了,说明我们通胀压力减小了,这本来是好事,怎么被有些人渲染得跟灭顶之灾一样。

0.7%的通胀率,怎么说也比美国去年8%的通胀率要强一些吧。

要我们也跟美国一样,通胀率飙到8%,那估计都要被渲染成灭世之灾了。

通缩和通胀是都不好,通胀率能维持在1%-2%的范围内,温和通胀是最好的。

现在数据还没有偏离这个范围太多。

在我看来,现在一些鼓吹通缩的人,跟两年前鼓吹大通胀的人,应该是同一批。

要是物价真能降下来,就好了。当然,我不是说全部,有些人只是担忧通缩,是被带节奏的,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现在世界经济的形势确实还比较严峻。

但有一些人,在两年前鼓吹中国要大通胀,现在鼓吹要大通缩。

目的是为了制造恐慌和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他们目的,然后理性客观的来辨别数据。

其实只要点开3月CPI的细分选项,就不会得出已经通缩结论。

500

从公布的CPI分项可看到,3月的CPI指数,只有居住和交通两项是同比下降,特别是交通通信的同比降幅最大,可见交通通信是3月CPI指数下降的主要动因。

我们的交通通信里,主要大头就是油价。

所以其实3月的CPI指数下降,主要原因是去年3月的油价太高了。

500

去年3月因为俄乌冲突爆发,让国际油价直接冲破130美元,一度达到139美元的高点。

而今年3月,国际油价则一度跌到70美元,相比去年3月跌了快一半,刚好是一个高峰到低谷。

所以,我们交通通信这一项才会出现同比大幅下降,进而拉动CPI指数下行。

不过我们其他分项,比如食品烟酒仍然保持2.1%的温和上涨,其他用品及服务也有2.5%的上涨幅度。

这都谈不上通缩。

我们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没办法自给自足,所以国内油价走势,主要还是看国际油价,属于外部因素。

我们是不能只用油价涨跌,来判断我们是通缩还是通胀,这个显然是不靠谱的。

此外,消费萎靡,跟通缩不能直接画等号。

很多时候反而是通胀会导致消费萎靡。

比如,欧美就是因为高通胀问题,导致现在欧美的消费者需求十分萎靡。

虽然消费总量上去了,但这是被通胀带上去的,商品单价涨了,销量却下降了。

因为高通胀会让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另外,只用一两个月的数据,就断定要大通胀或者大通缩,也不太靠谱。

通缩的定义还是比较严格的,需要CPI指数长期下行。

比如,日本通胀率,在2000年后,是有长期一段负增长阶段。

500

日本的CPI指数,也是在2000年后长期下行。

这种长期下行的CPI指数,才能称得上处于较大的通缩周期

500

我们当前的通胀率还是正增长,CPI指数顶多只能算长期横盘震荡,谈不上大通胀,也谈不上大通缩,顶多算低通胀。

500

其实从2008年至今,CPI指数是长期维持在100-104之间震荡,既没有长期上涨,也没有长期下降。

当然,这只是数据层面所反应的一个结果。

大家实际生活中,对于2008年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应该是有直观的感受区别。

我只能说,我们CPI指数的猪肉权重占比很大,而十年前的猪肉价格,跟现在是差不多的。

所以会反应在CPI指数长期横盘震荡。

但总体而言,我们面临的是长期通胀压力,而非通缩。

这个主要是由我们货币发行量所决定的。

500

由于过去这20多年,我们经济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外贸规模是飞跃式增长,这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货币规模增速。

一般来说,M2增速跟GDP增速相匹配即可。

不过,近几年,我们的GDP增速还是下降,我们2019年的GDP增速是6%,今年GDP的增速目标是5%左右。

但2021年,我们的M2增速仍然维持在8%上方,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刺激经济,我们也是有开始放水,货币增长也持续攀升到12%附近。

500

当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时,就需要考虑货币发行,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不也是货币严重超发,但日本也是长期通缩。

但需要注意,日本是在践行MMT货币理论,是由日本央行下场无限印钞购债,所以海量的货币是基本沉淀在金融市场里。

而我们央行现在还没有在搞量化宽松,更没有无限印钞购债,情况跟日本并不相同。

其次,日本的海外资产规模很大,某种程度分摊了日本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胀压力。

所以,我在2020年就写过文章,日本超发货币不引发通胀的模式,是很难复制到世界其他国家,并认为美国可能面临大通胀。

2020年,美国就试图学日本,也搞MMT货币理论来超发货币,结果美国通胀马上飙上去了。

不过我们也是需要注意,在过去大半年,已经有明显放水的情况下,我们CPI指数仍然下降,也说明,我们有一部分放水资金,仍然没有被引导到应该去的实体经济里,是在银行体系里空转。

这其实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都会面临的一个货币难题。

日本长期通缩,是大家一直以来的印象。

但日本从2013年开始奉行安倍经济学,实行QQE的“质化量化宽松”,是基于负利率的无限印钞购债后,其实日本的CPI已经开始持续上升,进入到通胀阶段。

500

可以从图中看到,在2014年开始,日本CPI指数就进入长期上行通道。

特别是2022年开始,日本是明显处于通胀飙升的状态。

货币超发太多,是必然会导致通胀,只是时间早与晚的区别而已。

日本施行MMT货币理论,在2014年-2020年,能保持不通缩、也不通胀的横盘状态,是建立在许多短暂的前提,比如有中国这个庞大的外部市场,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势,有日本海外资产能够长期回报日本有关。

但过去两年,国际地缘形势恶化、世界经济衰退预期增大,日本海外资产回报下降,日元开始大幅贬值等等,这都让日本不通胀的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日本过去超发这么多年的货币,就必然导致日本通胀飙升。

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都存在过去几十年长期的超发货币问题。

但依靠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才能维持过去这20多年能够不通胀。

这给他们一个错觉,认为超发货币可不带来通胀。

结果现在世界局势不稳,中美博弈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胀自然就马上飙上去,过去几十年超发的货币,自然会一股脑反噬他们。

所以,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更多是在担心通胀问题,而非通缩问题。

我们相比欧美国家来说,抵御通胀的一个优势在于我们庞大的制造业产能。

商品价格更多是取决于供需关系,如果产能过剩,那么商品价格自然就上不去。

但需要注意,制造业的产能不能涵盖物价的全部,比如食品价格、服务业物价,就不受制造业影响。

所以,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只能增强我们抵御通胀的能力,并不能在货币超发的状态下,能让我们直接就进入到通缩状态。

其实我在两年前也说过,现在更像是“刚需通胀,非刚需通缩”。

所以,不好一概而论说通胀还是通缩。

再来说点好的迹象。

我们3月的出口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按美元计算,3月出口同比大增14.8%,这让一众经济学家都惊掉下巴。

因为之前市场预期3月出口将同比下降5%左右,像路透社的经济学家还预测会下降7%。

结果是大增14.8%。

500

有些人想当然就说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但这是同比数据,一年前我们汇率还在6.4左右,而现在是6.8左右,实际是贬值了不少,而不是升值。

实际上,按人民币计算,3月出口是同比大增23.4%。

所以,3月出口数据,确实是实打实的好,也一改过去半年的下滑态势,特别是今年前两个月还同比负增长6.8%,3月能扭转下滑态势,实属不易。

这个主要归功于电动汽车出口大涨,有空我会单独分析一下。

本来,今年我们面对最大压力,就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外贸出口这驾马车可能熄火。

但现在外贸有所起色的话,我们庞大的产能就还能销往国外,不至于堆在国内引发通缩。

综上所述,我们3月的CPI指数下降是好事,这说明我们短期通胀压力减小了。

要是物价真能降下来,就好了。

总不能CPI指数上升也焦虑,CPI指数下降也焦虑,那左右都焦虑,还能不能好好生活了。

在有些人眼里,CPI上升,中国经济也要崩,CPI下降中国经济也要崩,左右都得崩。

这些依靠制造焦虑,来赚取流量的人,才不会管大家能不能好好生活,他们目的只是为了制造焦虑、制造恐慌而已,目的只是为了唱衰中国经济,制造中国经济崩溃论。

诚然,我们现在确实面对比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包括就业压力也很大,但这也是在全世界经济衰退大背景下,面对美联储激进加息,还有美国满世界拱火制造地缘危机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个结果。

我们现在通胀情况比预期乐观,出口也扭转颓势,这都是一些比较好的迹象,至少能比其他国家多撑一段时间。

在当前这个全球比烂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撑久一些,剩者为王。

我们自己还是要理性客观的去辨别这些数据背后的实际含义,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去分析,那么这些分析才能有实际意义。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