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历史上的领先地位

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纺织业,中国的技术也一直遥遥领先,宋代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非常接近工业化的程度,祖籍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的黄道婆(1245年?—1330年?)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包括: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

黄道婆发明的三锭脚踏纺纱车,其功能与欧洲18世纪60年代的珍妮纺织机相同,而且珍妮纺织机是手摇的,黄道婆发明的纺纱机是脚踏的,可以更好地解放双手,提高效率。这个发明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的时间。这些机器只是在一个关键结构上与珍妮纺织纺纱机不同。

王祯在1303年出版的《农书》中介绍的“大纺车”,以水流为动力,棉锭达到32支(见《农书》集之二十,麻苎门),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40支。而1765年发明的珍妮纺织机只有八只棉锭。正如狄特·库恩指出的:“中国的纺织技师早在13世纪就发明了工业用纺织机(近似于英国的发明)的全部关键部件……事实上,就纺织机的结构来看,即使是珍妮纺织机(一直不易操作),也赶不上用来纺织苎麻纤维的大型精仿机的质量。”引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191.

有意思的是,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纺织业仍然无法与中国竞争,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巨额逆差。最终只能用贩卖毒品的方式来寻求贸易平衡。

更加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的关税水平要和英国“协商决定”。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后已经丧失了关税主权。而英国1845到1855年的对华出口只是面纱从260万磅增加到290万磅,增长不超过10%,而棉布则由310万匹下降到200万匹,减少30以上,唯一增长较大的是鸦片走私,从1845——1849年平均进口3.9万箱,1850——1854,年平均进口5.35万箱,1855——1859年平均进口6.85万箱。即使如此,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从4,274,880镑扩大到8,436,072镑,几乎翻了一番。也就是说,英国携工业革命之威,再加上鸦片贸易,并且在中国不能自主制定关税的情况下,依然落了下风。只是到了1885年,中国男耕女织的自耕农经济被彻底摧毁之后,对棉纱、棉布的进口量才超过了鸦片的进口量。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改开之后短短4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没有对外掠夺、毒品贩卖,奴隶贸易的情况下,迅速实现全面超越。说到底,这是原生文明对次生文明的基因优势。也是中国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中,一直都占据C位的原因。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