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核聚变的路还非常的长,不过技术突破是加速度的,也许有生之年能看到吧
【本文由“雨蓝之伤”推荐,来自《403秒,我国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599418782046
我想问下,这个要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投入实用
目前普遍认为,Q值10以上可以商用。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Q值大于1,输出大于输入(有赚了!),但达到稳定的商用目前最低预测要10以上,还有20,有的认为要30以上才行。
现在全世界有226个托卡马克装置(磁约束路线,目前唯一有可能最早商用的核聚变路线),大多数接近0。稳定的Q值纪录是欧洲的JET,Q值是0.67,1997年创造的,但只维持了几秒。日本的JT-60曾宣称Q值达到1.25,把等离子温度弄到5.2亿度,但日本这个是很Low的D-D反应(全球主流是D-T反应),而且还是不可重复的(意思是太偶然了)。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在ITER(ITER的Q值目标是10)出来之前,最有可能人类首个稳定状态突破Q值1的核聚变装置就是中国的EAST(东方之环)。报道中的403秒,具体参数不知道,期待Q值能突破1,即使没有突破1,但403秒(6分多钟)的稳定的高约束模式时间,也是人类巨大的突破了。
Q值实际就是核聚变三重积公式,即密度,温度和约束时间的三重积。由于目前提供的磁压有限(地球上实现不了太阳那么大的引力),密度和温度的乘积是有上限的。所以,目前最有可能提高三重积(Q值)的参数,就是稳定的高约束模式的约束时间。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看到报道的EAST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重大意义了。
商业核聚变的路还非常的长,突破Q值1,人类都费了吃奶的力气了。但就像核裂变,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一样,人类的技术突破不是平缓线性的,是加速度的,也许有生之年真的能看到核聚变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