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坏种、生娃弃养,它是这样的鸟类?丨花颜鸟语
编者按:在地球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命世界谱写了一曲曲悲壮赞歌,塑造了地球环境,孕育了人类文明史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传播的星辰里,中科院之声与华南植物园联合开设“花颜鸟语”专栏,既是生命世界之窗,又荟萃自然体验的点滴故事。惟愿她为自然世界代言,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惟愿她解读科学前沿,讲述科学故事,封存自然足迹。
在中国古代,国民度最高的鸟类中,杜鹃应占其一。其不仅深受文坛偏爱,声名随着文学作品流传千古,还是春耕之“催促者”,“布谷”之声每每在民间口耳相传。杜鹃的来历说法不一,颇具神秘色彩,传唱度最广的当为“杜宇化鹃”之故事,即传说其为蜀地曾经的最高领导人望帝杜宇的幽魂所化,因惦念百姓而日夜悲鸣(一说思念爱妻),因此杜鹃亦有望帝、蜀魂、杜宇之别称。除此之外,杜鹃因类别及鸣声的不同,还有多个“小号”,如布谷、获谷、子规、桑鸠、蚕鸟等等。虽然人们给予杜鹃的想象大多是正面而美好的,但真实的杜鹃却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真实、生动,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杜鹃鸟的一种——八声杜鹃。
雌雄异色
八声杜鹃(学名:Cacomantis merulinus)隶属鹃形目杜鹃科八声杜鹃属,是一种小型鸟类。所谓“男女有别”,八声杜鹃可以说在外形上将这句话发挥到极致。在体色上,雄鸟以灰色及棕栗色为主,其头、颈和上胸均为灰色,胸以下淡棕栗色,背部至尾部为暗灰色,尾部具有白色端斑;而雌鸟则以褐、白、棕色为主,全身几乎布满棕、栗、灰色的横斑或条纹,下体近白色而多暗灰色横纹,背部及翅膀具有褐色和栗色相间的横斑,尾部则为棕色带黑色条纹,具有白色端斑。在眼睛颜色上,雄鸟虹膜呈红褐色,雌鸟则为灰色和黄色。因此,对八声杜鹃完全不必有“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忧虑,相反,对于导致“辨认”这一动作发生的先决条件——能否遇上,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八声杜鹃雄鸟
八声杜鹃雌鸟
先声夺人
八声杜鹃是人类的邻居,常栖息于开阔的林地、次生林及农耕区,包括城镇村庄等,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子较其他杜鹃活跃,常于树枝间不停地上下跳跃。不过,即便其栖息地与人类如此接近,但很多人仍一眼难求,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声音”,一般通过鸣声来认识它。相对于其他杜鹃,八声杜鹃的叫声音节最多,最常先是清晰可辨的三四个连续的口哨音,然后是一连串逐渐下降的模糊短音,听起来像是“嘘、嘘、嘘、嘘、的的的的”,鸟类学家认为其叫声有八个音节,故名之以八声杜鹃。
民间对杜鹃的叫声作了不少有趣的解读,如古时准备春耕播种的农民把大杜鹃的叫声解读为“布谷”;勤劳的人把四声杜鹃的啼鸣解读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官场失意之人把棕腹杜鹃的鸣叫解读为“归去,归去,归去,归去”……而对于八声杜鹃,则有“天掉水,天掉水”的民间解读,但实际上,除了谐音,八声杜鹃的鸣叫与“天掉水”的实际意义并无关联。
文学与现实
杜鹃的鸣声哀婉凄切,古人以声推鸟,对其有很强的悲情滤镜,李白就曾赋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无数文人更是为其愁断九曲回肠。而杜鹃鸣叫不分日夜,对于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之士,忽闻杜鹃哀鸣,犹如伯牙之遇子期,一拍即合,杜鹃遂成为其抒发愤懑情绪的出口。有才之人发愤著文,留下不少名篇,如白居易就有诗云“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八声杜鹃常于阴雨天频繁鸣叫,鸣声尖锐、凄厉,更被人冠以哀鹃之名。
然而,杜鹃是否真如古人想象那般满腹哀思呢?虽然我们无从获知杜鹃的所思所想,但从其日常行为推之,想必答案是否定的。就八声杜鹃而言,鸣叫只是其交流和联系的声音信号,类似于人类的语言系统,沟通的意义大于表达悲喜;其一般喜欢于繁殖期间鸣叫,常日夜不息,此时鸣叫乃其求偶行为的一种,是其吸引异性的“杀手锏”,此种卖力取悦心仪对象的啼鸣,何悲之有?若杜鹃能口吐人言,或许会发出惠子般的灵魂拷问:子非杜鹃,安知杜鹃之愁?
借巢寄生
大自然最不缺舐犊情深的故事,对于大多数鸟类而言,父母之爱子,在于子女羽翼未丰之时授之以食、授之以谋生之技,让其能在物竞天择的自然中谋得一方天地。但万事万物总有例外,八声杜鹃就是一种寄生性杜鹃,其表现“骨肉情深”的方式,是将卵产于其他鸟巢中,由其他鸟类抚育自己的子嗣。
纵观八声杜鹃的产卵及其子嗣的成长过程,堪称一部狗血的家庭伦理大剧。每年3-6月,大多数鸟类都在忙着营巢孵卵、养育后代,而八声杜鹃则在暗中密谋,为其子嗣物色合适的“养父母”。它的目标主要为缝叶莺属鸟类,包括长尾缝叶莺、橄榄背缝叶莺、黑喉缝叶莺、灰背缝叶莺等,在国内则一般寄生于长尾缝叶莺巢中。缝叶莺属鸟类的体型比八声杜鹃小,一般而言鸟卵也会相对较小,为了瞒天过海,不被寄主发现鸟卵的异样,八声杜鹃在漫长的进化中不断控制着鸟卵的大小及外表,如今卵的大小、颜色几乎与寄主的鸟卵相差无几——其卵一般呈白色和蓝色,均带有斑点。锁定目标后,八声杜鹃便趁着缝叶莺夫妇外出觅食时,钻进缝叶莺的巢内将自己的鸟卵换入其中。至此,八声杜鹃的“奸计”基本已得逞。
“代养”在自然界中也是数见不鲜的事件,但相对于义亲、义子、义兄弟相处融洽的画面,八声杜鹃的寄生则显得有点“腥风血雨”。由于八声杜鹃的孵化期比缝叶莺属鸟类的孵化期短,其一般最早破壳而出,刚出生的八声杜鹃,出于本能反应,会将巢里的卵或其他雏鸟推出巢外,独自霸占鸟巢,享受着义亲带回来的全部食物。而面对“杀子凶手”,那对“冤种”养父母不但不施加惩罚,还每天疲于奔命搜索食物,喂养着身体日渐庞大、远甚于己的义子,直至其能独当一面、自然飞走。
(图片来源:见水印)
黑格尔曾留下至理名言:“存在即合理。”无论是八声杜鹃的“恶行”,还是缝叶莺的无条件抚养,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各自的生存之道,因此大可不必激于义愤,为八声杜鹃的寄主们强出头。相反,于人类而言,八声杜鹃是有名的益鸟,其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爱吃以毛虫为主的鳞翅目幼虫,在护林、护果、护农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而在巢寄生行为上,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在与缝叶莺的寄生博弈中,八声杜鹃看似是胜利的一方,但其种群数量并不普遍,远不及缝叶莺属鸟类;而那些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小八声杜鹃,没有亲生父母的教养,如何领悟生存之道,融进这凶险的自然界,也是其不得不需要面对的问题。
八声杜鹃以昆虫为食,犹爱吃毛虫。
结语:
八声杜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西南部、广西南部、广东和福建沿海、海南、台湾等地,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仅在滇南山区部分地区及海南岛为留鸟,在台湾为冬候鸟。每年春季,大多数八声杜鹃迎着温暖的春风循北而上,一头扎进中国万里山河,寻一处“宝地”尽情啼鸣,繁衍生息,又于寒潮未至之时纷纷南下,开启艰辛而漫长的迁徙之路,如此循环往复,为不同的大地注入生机。
如今春季已至,春风又绿江南岸,有一小部分八声杜鹃已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安营扎寨,但闻其声、不见其鸟,与鼎湖山的山色融为一体。若您刚好在附近,可携一身诗意前来,保持着人与鸟的最佳距离,静听鸟鸣,拥抱山色,俯仰天地,尽情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境界。
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八声杜鹃!
参考文献:
1. 赵纳勋,粟通萍,梁伟.陕西长青发现棕腹杜鹃和八声杜鹃[J].动物学杂志,2016,51(4):713-714.
2. 黄秋丽,王龙舞,杨灿朝,等. 八声杜鹃在两种缝叶莺巢中寄生繁殖[J]. 动物学杂志,2015,50(5):790-794.
3. 马启俊. 浅析我国与杜鹃鸣声有关的传说与民俗[J]. 皖西学院学报, 1996(1):8.
4. 许维枢. 中国杜鹃小志[J]. 生物学通报, 1962(02):17-19.
本文所有的照片、视频均为谭永梅摄,特别标注的除外。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