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情志

汉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坐大,不但不利于当时急需建立的中央集权,反而有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的危险,于是有人主张削藩,御史大夫晁错就是最积极的一个。

所谓削藩就是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和权利,能减少几个诸侯王更好,使他们没有能力威胁中央政权,有利于国家大一统,汉景帝自然同意,诸侯王们愤愤然。

感到威胁的不只有诸侯王们,还有晁错的父亲,他对晁错说,皇帝和诸侯王们都姓刘,削藩也好不削藩也好,都是他一家的事,但是你主张削藩,我们晁家那是一定要遭灭门之灾的,但是晁错的觉悟要高于忠于一家一姓的意识,他有国家、人民观念,自家的生死很次要,自然也就不听他父亲的话,他父亲就自杀了。

于是吴楚为首的七个同姓王发动叛乱,汉景帝惊慌失措,和晁错有矛盾的袁盎趁机对汉景帝说,只要杀了晁错,吴楚七个诸侯王就会退兵,于是汉景帝同意杀晁错,于是派中尉骗晁错上朝议政,当晁错走到长安东市,同行的中尉宣读诏书,晁错穿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遗憾的是,杀了晁错七国并不退兵,晁错算是白死了。

所谓东市就是长安城内位于东部的很大的商业活动区域,有无数的商人和民众,按中国现代人的情志逆推当时中国人的情志,他们认为晁错被腰斩肯定是罪有应得,至于晁错的远见卓识、高风亮节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那是无所谓的,剩下的只是白拣一场杀人的热闹看,场面应该很热烈。

其实西汉长安的民众对晁错还算不错的,最起码比明末和清末北京的民众对袁崇焕和戊戌六君子好多了。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外患最大的就是东北后金的不断侵扰,致使明朝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崇祯即位以后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东,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也就是几乎可以调动指挥环渤海的所有军队,全面负责对抗后金。

袁崇焕到任后殚精竭虑,指挥有方,很打了几个胜仗,但奈何明朝此时已是气数将尽,敌不过皇太极老谋深算、后金的虎狼之师,终于在后金军队突破别人的防线危及京城时,袁崇焕回兵救急,京城之围解救后,袁崇焕也被逮下狱。

袁崇焕抵抗后金战功赫赫遭遇到昏庸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奸臣及对他羡慕嫉妒恨的大臣也诬陷说后金军队是他放进来的,大概是意图不轨有不臣之心,这比汉奸罪还大。于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三千里,家产抄没而实无家产。

凌迟处死比腰斩更惨烈,更惨烈的是围观袁崇焕凌迟的北京民众真的掏钱从刽子手手里买下袁崇焕的肉生吃,可以想见他们是多么的恨袁崇焕,而其实当时的北京民众根本不知道真相,恨意来自迷信朝廷和谣言环境,当然最终还是来自于自己并没有求真知的欲望和求真知的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民众围观袁崇焕凌迟处死不是来自于恨,更不是来自于爱,而是来自于寻欢作乐,至于真相,至于是否是冤假错案,至于生命死亡的悲哀,至于凌迟处死的恐怖那是没有寻欢作乐有意味儿的。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积贫积弱,有识之士学习外国的科技、制度、思想文化以图变法图强,救国家、人民于水火,但这触动权贵的利益,有识之士遭到权贵的屠杀,于是有六君子事件。

北京宣武门外有一个刑场,元朝时因为在此卖柴火叫柴市口,清朝时在此卖菜叫菜市口,文天祥和戊戌六君子都喋血于此。虽然以戊戌六君子为代表的戊戌志士仁人干的是救国救民的事业,但临杀头时肯定按的有别的罪名,这罪名自然会引起民众的愤恨,这杀头自然会引起民众的兴趣。

据说戊戌六君子临杀头时,民众对他们进行辱骂、抛秽物、吐痰,让刽子手赶快杀,还给刽子手打赏钱,这足以说明戊戌志士是多么的遭人恨,不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啖其肉也是不足以解其愤的,闻点腥气还能解馋。至于民众们还有没有其他动机,鲁迅先生的《药》可能给了一部分回答,而嗨起来恐怕也是原因之一,毕竟很多民众就靠嗨活着。

问个及以前十几年,很多文化名人被辱、被打、被逼自杀,其实迫害、辱骂、殴打他们的人与他们大多不相识,无冤无仇,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自然也说不清他们的罪状,但当时就是觉得心中充满着正气和怒火,理直气壮,义愤填膺。

遗憾的是那些被辱骂、被殴打、被逼自杀的人因本无罪状都平反昭雪了,而辱骂人、殴打人、逼迫人自杀的人不但没有受到追究,甚至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没错误,自然良心上也不会自我谴责。

也就是说整个认知都是错误的,当年错,现在还在错着。其实这里面是很有愚昧和戾气成分的,还有就是无聊。

现在是网络时代,网上暴力也是触目惊心的,在没有认知或者说认知没经过反省、没经过事实验证的情况下就施暴了,还有一部分施暴者感觉就是凑份子或者显示、热闹一下,没有什么认知不认知问题,而施暴的手段很多,除了没有讲道理,该有的都有,强词夺理、胡搅蛮缠、扣帽子、打棍子、谩骂、嘲笑、讽刺、挖苦、污蔑、举报、告密,恨不得殴打,其实呢,只要尊重事实,有正确的是非观,语言行为文明一点,道理很容易弄清,天下还是太平的,根本不需要为施暴而施暴。

三千年来啊,很多人的情志没有进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