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处处要刷脸才能进去,这已经不再是当年自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的我们了

【本文来自《三年疫情过去,高校封闭管理何时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一个享受过大学 可以自由进出的极大红利的人,我怀着感恩的心,希望大学能早日恢复自由进出。

从读本开始,我就经常到隔壁大学去蹭一些我们学校没开的课,当然,我们的课堂里也经常有不认识的同学。到读研时,由于要研究的课题需要的另一个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于是,又去同一区的 另一985高校蹭了两年课(他们这个专业比我们学校强)。到读博时,我更是通过蹭课,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我整个读博的阶段基本都是在兄弟学校呆的,不但听自己这一段,还听相关的课,这使我的毕业论文里多了一句评语:视野开阔,功底全面而扎实。我自己知道,这完全是由于无论是自己导师还是兄弟学校的导师们,有足够的宽容,让我在不同的课堂里徜徉。

由于这些往来听课的同学,都只是小小的学生,名师的课堂里,往往自己的研究生只有几人,但来蹭课的不认识的人足有几百,所以只有自由进出的校园才能使名师的光芒至少能普照城市这一角。如果按现在这种管理,进去听课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报备的话需要有人批准你,而在你去蹭课的学校里,没有一个人认识你,所以不会有人给你办这个手续。因此,前面说,只要报备,就能进去,除非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说起来容易,实际实行很困难。而这已经阻碍了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在学校间自由交往的红利还包括自由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如在某校的名讲座,还有广州石牌六校的联合图书馆,这都需要自由进出的需要。而这些听课时产生的同学之谊、师生之谊,其实也是弥足珍贵的。

我之前教的一个孩子,他升学本地一个985高校,大一大二在大学城,我当时还兴高采烈地告诉他,哪个高校饭堂好吃,哪个高校的湖很好,哪个高校的图书馆值得一呆一天,哪个高校经常会有学术大拿来讲座。他听了对大学生活憧憬无比。只是后来,他告诉我,我所描绘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虽然同在一处,却处处要刷脸才能进去。啊,这已经不再是当年自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的我们了。

在我毕业后,进入学术领域的头两年,我享受的大学自由进出红利达到了顶峰。当时作为一个青椒,每周到北大蹭研究生的课,参加他们的青年学者工作坊,每两周到清华参加读书会,这些在当时都只需要晃个工作证就能进去。我在这些学术交流中,往往在思维上受到震撼,可以说是极大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但这一切,现在都不再存在了。就算想回到曾成长、受惠,直到自己都恍惚间以为自己是里面的一分子的学校里看看当初让我蹭课,帮我修改论文,一直扶助我成长的老师们,都要劳烦他们帮忙填表报备。当然,回母校也很难了。

还有,由于我当年的母校,饭堂出了名的好吃,所以每天有很多嬷嬷一早来买几十个包子回去。虽然我们排队排得很烦,但是,看到她们满载而归,想到她们的家人也能享受这些,我们都很开心的。但现在,我们回不去,那些嬷嬷们应该也无法进去了。

感觉上,大学之间、大学和我们、和社会的感情纽带也逐渐被破坏,想起真是十分可惜。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 欢迎大家收看《这就是波音》

    有幸收到《这就是中国》节目组的邀请,和张维为老师以及主持人何婕一起做了期节目。而作为波音买办、中文互联网波音黑梗的创造者、737MAX的终结者、嘲笑北查尔斯顿工厂之人、最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