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采收昂贵的明前茶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pixabay
虽然除了冲绳之外的日本本土不过清明节,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日文诗句里,有不少吟咏清明的句子。
比如:
清明や翠微に岐る駅路
(清明,浅绿的山上驿路分开)
——松濑青青
清明に蒲公英の花光りけり
(清明,蒲公英的花朵闪耀着)
——渡边波空
清明節の朝しめりよし芋を植う
(清明节的清晨种香芋)
——西山泊雲
但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一个日本人,会把“清明”与“茶”联系起来。
对比谈茶必清明、谷雨的中国人,和动辄卖到上万元一斤的明前茶。同样热爱喝茶的日本人,为什么不在清明时节采收茶叶?
NO.1
毫无疑问,日本的茶来自中国。
日本最早关于茶的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中国茶叶传入”,当时正值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29年左右。
稍晚一些的《日吉神道密记》里,载录了日本最澄和尚于公元805年赴浙江天台山学习佛教,并从中国引入茶籽的历史。
日本最早的僧人饮茶的记录,则是814年成书的《空海奉献表》。文内描写中国留学回来的空海和尚:“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
所有关于日本茶早期的话题,都绕不开中国。
但奇怪的是,在12世纪末荣西和尚从中国带茶籽、茶种返回日本后,日本文献里关于茶的记载,就再也没有中国的影子。
前后近四百年的,对中国茶的学习效法,就此戛然而止。
有趣的是,这个时间节点,与蒙古入侵、南宋灭亡,崖山之役神州陆沉是重合的。
日本确实是个擅长学习的民族,但也是一个慕强的民族:从强大的开元盛世起,到崖山之败前,文化昌明、经济发达的唐宋,是他们全面学习的对象。而当这个学习对象自身衰败的时候,也就是学习停止的时候。
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而中国与日本,在对“茶叶“这种饮品认识上,也就此出现分野,并越走越远,再无交集。
NO.2
解构茶叶的滋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类物质带来苦涩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上头”的兴奋和愉悦感。
茶叶采摘的不同时令,与这三种成分的多少比例有直接关系。
茶的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营养生长在前,是植物从空气、土壤、水中汲取各类养分,并将之变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而生殖生长在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营养生长的物质,完成发芽、成长、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所以早春的茶叶颜色微黄、苦味轻、提神效果差,但鲜甜味明显;
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一部分氨基酸转化成叶绿素、茶多酚。茶叶的颜色变得鲜绿好看,苦味加重,与鲜甜味逐渐平衡。
与此同时,随着春暖之后昆虫的大量繁殖,茶树开始生产咖啡因、茶碱等植物碱。本质上来说,植物碱是植物防虫、防病的自卫武器,提纯的咖啡因至今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定性为毒品。但少量摄入咖啡因却有提神、镇痛的效果,这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关注茶叶、咖啡、古柯叶、马黛茶等嗜好类植物的基础动因。
唐朝之前,中国人喝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摄取咖啡因、茶碱等植物碱,所以采摘时间并没有多少讲究,喝法也以加入牛羊奶、盐的“混煮”;加入大米、小麦、花椒、大料的“羹饮”为主。所有的辅料,只是为了遮蔽茶叶中令人不悦的苦味、涩味,在提神的同时获取一定饱腹感。
但到了唐朝,陆羽和《茶经》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开始学习“清饮”,也就是不添加任何辅料,慢慢品尝茶叶里微妙的苦涩味、鲜甜味,最终获得提神、兴奋、惬意精神状态的整个过程。
一种高级的审美。
所以,《茶经》里出现各种饮茶法,包括水煮的“煎茶”、磨粉的“点茶”、火焙的“焙茶”,都是为了尽可能破坏茶的植物细胞壁,让氨基酸、酚类和植物碱尽可能多地粹出,满足人们对风味的品尝品鉴。
今天,日本依然保存着大部分的这些喝法。这与唐宋时代日本真诚、认真地向中国学习饮茶法有关;与日本民族重视传统、遵守规矩有关;更与日本人口密度大、物产匮乏、追求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有关。
相应的,适应这些喝法的茶,也需要有尽可能高的风味物质含量、尽可能浓郁的味道。公历五月,正值暮春,东亚地区阳光照射足、雨水充沛、昆虫繁殖,茶叶里的氨基酸、酚类和植物碱都达到峰值。
在关西、静冈等主要茶产区,茶农们为了让茶叶积累足够多的风味物质,甚至会在三、四月期间为茶园罩上黑纱,保证茶芽萌出得足够慢。这与中国茶农和农业科学家们想方设法让茶树提早抽芽、以更大量获取贵价明前茶的做法背道而驰。
日本的茶颜色鲜绿、滋味苦、回甘浓厚、且提神效果奇佳的底层原因,就此展开。
- 下一页
不过我觉得日本茶到今天为止的各种特色,更多是社会早一步进入工业化,工业反哺农业后重塑了传统的结果。我们今天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也是工业化后开放的现代城市经济包容兼取的特点,假以时日茶文化可能会变的谁都不认识,就像满大街的奶茶,放二十年前谁能想到有冰激凌+冰红茶+抹茶粉这种喝法?但年轻孩子爱喝,这就是硬道理。再过上二十年,现在这帮二十出头的孩子进入中年,会不会把这种吃法认为是正宗?再过上四五十年,日本的茶道,我们现在常见的散茶,还能不能再常见?可能未必吧。传统是拿来用的,舍弃掉也没啥,我们的后继者是为新生事物鼓掌的,不是为背着传统这个包袱而来到世间的,这才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
现在的富裕日本,从历史来看并不是常态,看看樽山节考之类的古日本风俗,就知道日本原来有多穷了。
————明初洪武年,中原和淮南遭受元代大洗劫,人口凋敝,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缺乏。大槐树移民就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下开始的。这一时期朱元璋颁发的大多数移风易俗的皇令,都是围绕着种粮增丁,恢复中原和淮南的人口基数而发。其中就包括皇家带头饮用散茶。原因无他,就是制作团茶过于耗工费力,且制作季节与农忙季节相冲突,朱元璋认为有这功夫不如去插秧种田多生孩子。所以才从皇家做起率天下移风易俗。世人以朱元璋崇俭劝农为敬,于是才易千年风俗,逐渐以散茶为尊。
相比之下,日本人对茶在审美层面的认识则统一、和谐得多,原因无他,那本来就是唐宋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之下,以陆羽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总结出来的一整套逻辑自洽。再经由日本人上千年精益求精、百尺竿头的进化,最终诞生出来的精致无比的“道”。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日式茶道、日式饮茶法和和风茶馆,能以舶来品的姿态,重新在中国大陆风靡的根本原因。
有恒产者有恒心,并不是说无恒产者不能有恒心,而是一切推倒重来再建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更漫长的打磨,和更久远的争议。
茶叶如此,中国如此。
==================================
原来想表达的私货都藏在最后一段啊,真恶心到我了。最近古墓派公知怎么越来越多了?这年头还来这套给人喂屎的套路?是不是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就你聪明。
另外 道 不是死的,是活泼灵动的,是可以应景应时而变。死抱着表面的教条不放,不会让陆机开心,只会让陆机觉得你冥顽不灵。一点“机”变能力都没有。机灵点。
自建国以来,啥时候“日式茶道、日式饮茶法和和风茶馆”在国内“风靡”了?即便是最亲日本的二次元领域,也鲜有拿日本茶道当精神寄托的锚点的。
在国内谈得上“风靡”的,只有抹茶而已,还是借着烘焙蛋糕的路子过来的,没有人会把抹茶跟我们的茶饮放到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