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采收昂贵的明前茶

500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pixabay

虽然除了冲绳之外的日本本土不过清明节,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日文诗句里,有不少吟咏清明的句子。

比如:

清明や翠微に岐る駅路

(清明,浅绿的山上驿路分开)

——松濑青青

清明に蒲公英の花光りけり

(清明,蒲公英的花朵闪耀着)

——渡边波空

清明節の朝しめりよし芋を植う

(清明节的清晨种香芋)

——西山泊雲

但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一个日本人,会把“清明”与“茶”联系起来。

对比谈茶必清明、谷雨的中国人,和动辄卖到上万元一斤的明前茶。同样热爱喝茶的日本人,为什么不在清明时节采收茶叶?

500

NO.1

毫无疑问,日本的茶来自中国。

日本最早关于茶的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中国茶叶传入”,当时正值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29年左右。

稍晚一些的《日吉神道密记》里,载录了日本最澄和尚于公元805年赴浙江天台山学习佛教,并从中国引入茶籽的历史。

日本最早的僧人饮茶的记录,则是814年成书的《空海奉献表》。文内描写中国留学回来的空海和尚:“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

所有关于日本茶早期的话题,都绕不开中国。

500

但奇怪的是,在12世纪末荣西和尚从中国带茶籽、茶种返回日本后,日本文献里关于茶的记载,就再也没有中国的影子。

前后近四百年的,对中国茶的学习效法,就此戛然而止。

有趣的是,这个时间节点,与蒙古入侵、南宋灭亡,崖山之役神州陆沉是重合的。

500

日本确实是个擅长学习的民族,但也是一个慕强的民族:从强大的开元盛世起,到崖山之败前,文化昌明、经济发达的唐宋,是他们全面学习的对象。而当这个学习对象自身衰败的时候,也就是学习停止的时候。

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而中国与日本,在对“茶叶“这种饮品认识上,也就此出现分野,并越走越远,再无交集。

500

NO.2

解构茶叶的滋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类物质带来苦涩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上头”的兴奋和愉悦感。

茶叶采摘的不同时令,与这三种成分的多少比例有直接关系。

茶的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营养生长在前,是植物从空气、土壤、水中汲取各类养分,并将之变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而生殖生长在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营养生长的物质,完成发芽、成长、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所以早春的茶叶颜色微黄、苦味轻、提神效果差,但鲜甜味明显;

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一部分氨基酸转化成叶绿素、茶多酚。茶叶的颜色变得鲜绿好看,苦味加重,与鲜甜味逐渐平衡。

500

与此同时,随着春暖之后昆虫的大量繁殖,茶树开始生产咖啡因、茶碱等植物碱。本质上来说,植物碱是植物防虫、防病的自卫武器,提纯的咖啡因至今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定性为毒品。但少量摄入咖啡因却有提神、镇痛的效果,这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关注茶叶、咖啡、古柯叶、马黛茶等嗜好类植物的基础动因。

500

唐朝之前,中国人喝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摄取咖啡因、茶碱等植物碱,所以采摘时间并没有多少讲究,喝法也以加入牛羊奶、盐的“混煮”;加入大米、小麦、花椒、大料的“羹饮”为主。所有的辅料,只是为了遮蔽茶叶中令人不悦的苦味、涩味,在提神的同时获取一定饱腹感。

但到了唐朝,陆羽和《茶经》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开始学习“清饮”,也就是不添加任何辅料,慢慢品尝茶叶里微妙的苦涩味、鲜甜味,最终获得提神、兴奋、惬意精神状态的整个过程。

一种高级的审美。

500

所以,《茶经》里出现各种饮茶法,包括水煮的“煎茶”、磨粉的“点茶”、火焙的“焙茶”,都是为了尽可能破坏茶的植物细胞壁,让氨基酸、酚类和植物碱尽可能多地粹出,满足人们对风味的品尝品鉴。

今天,日本依然保存着大部分的这些喝法。这与唐宋时代日本真诚、认真地向中国学习饮茶法有关;与日本民族重视传统、遵守规矩有关;更与日本人口密度大、物产匮乏、追求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有关。

相应的,适应这些喝法的茶,也需要有尽可能高的风味物质含量、尽可能浓郁的味道。公历五月,正值暮春,东亚地区阳光照射足、雨水充沛、昆虫繁殖,茶叶里的氨基酸、酚类和植物碱都达到峰值。

500

500

在关西、静冈等主要茶产区,茶农们为了让茶叶积累足够多的风味物质,甚至会在三、四月期间为茶园罩上黑纱,保证茶芽萌出得足够慢。这与中国茶农和农业科学家们想方设法让茶树提早抽芽、以更大量获取贵价明前茶的做法背道而驰。

日本的茶颜色鲜绿、滋味苦、回甘浓厚、且提神效果奇佳的底层原因,就此展开。

500

热门评论 10

  • 铁拳爆局日出临高 仗剑行天涯,壶酒话江湖
    明前茶的确味道寡淡,但有股特殊的鲜味。
    不过我觉得日本茶到今天为止的各种特色,更多是社会早一步进入工业化,工业反哺农业后重塑了传统的结果。我们今天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也是工业化后开放的现代城市经济包容兼取的特点,假以时日茶文化可能会变的谁都不认识,就像满大街的奶茶,放二十年前谁能想到有冰激凌+冰红茶+抹茶粉这种喝法?但年轻孩子爱喝,这就是硬道理。再过上二十年,现在这帮二十出头的孩子进入中年,会不会把这种吃法认为是正宗?再过上四五十年,日本的茶道,我们现在常见的散茶,还能不能再常见?可能未必吧。传统是拿来用的,舍弃掉也没啥,我们的后继者是为新生事物鼓掌的,不是为背着传统这个包袱而来到世间的,这才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
  • 感觉没说道点子上,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采收昂贵的明前茶?穷呗!

    现在的富裕日本,从历史来看并不是常态,看看樽山节考之类的古日本风俗,就知道日本原来有多穷了。
  • 邪饿滴大摸头 摸头杀~
    同时,在唐宋时代的美学范畴下,直接饮用这种散茶,被视为不上台面的,野蛮的行为。也只有朱元璋这种底层出身、平民视角的当权者,才会想出以散茶作为正宗的原因。
    ————明初洪武年,中原和淮南遭受元代大洗劫,人口凋敝,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缺乏。大槐树移民就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下开始的。这一时期朱元璋颁发的大多数移风易俗的皇令,都是围绕着种粮增丁,恢复中原和淮南的人口基数而发。其中就包括皇家带头饮用散茶。原因无他,就是制作团茶过于耗工费力,且制作季节与农忙季节相冲突,朱元璋认为有这功夫不如去插秧种田多生孩子。所以才从皇家做起率天下移风易俗。世人以朱元璋崇俭劝农为敬,于是才易千年风俗,逐渐以散茶为尊。
  • 明前茶仅仅指的是清明前采摘的龙井绿茶,只不过这个概念看起来能卖钱所以被现代的营销用烂了连什么白茶黄茶红茶普洱茶……都跟你说是明前茶,日本跟江南地区纬度不一样气候不一样,哪来的明前茶?
  • 为什么?抱残守缺呗!中国的茶艺早就发展到了红茶发酵,绿茶烘焙的方法!而倭人还守着以前原始的制茶方法!磨啊磨。明前茶?你让倭人磨一下试试看。🐶
  • 图穷匕见
  • 满仓司机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又是一个骗回复的。这种贴子真是百试百灵。
  • 在经历七、八百年的历史后,中国茶依然没有形成更深层次的逻辑自洽。人们会为选择明前、雨前还是更粗犷的夏茶老梗而争论不休,说到底,都是因为对茶叶作为饮品、嗜好品或是奢侈品的定位没有足够清晰的区分。
    相比之下,日本人对茶在审美层面的认识则统一、和谐得多,原因无他,那本来就是唐宋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之下,以陆羽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总结出来的一整套逻辑自洽。再经由日本人上千年精益求精、百尺竿头的进化,最终诞生出来的精致无比的“道”。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日式茶道、日式饮茶法和和风茶馆,能以舶来品的姿态,重新在中国大陆风靡的根本原因。
    有恒产者有恒心,并不是说无恒产者不能有恒心,而是一切推倒重来再建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更漫长的打磨,和更久远的争议。
    茶叶如此,中国如此。
    ==================================
    原来想表达的私货都藏在最后一段啊,真恶心到我了。最近古墓派公知怎么越来越多了?这年头还来这套给人喂屎的套路?是不是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就你聪明。
  • 中国的审美是整体性的,全息性质的,有灵性的。一朵花的精神,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环境,甚至整个时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的是只是菊花么?采摘的只是一个植物器官么? 采摘的是整个悠远闲适的田园时光。你不懂这个意境自然不懂为啥中国人喜欢采摘明前茶。采摘明前茶只是采茶么? 采摘的是整个春天。花开半好,酒饮微醺。所以采茶,就采摘天清气爽,万物向荣 的清明时节,这是人和春光时节的一个约会。一饮明前茶,犹如万千春光于颊齿间流转,犹如人在春景中流连。这就是中国的审美情趣。如果你用什么植物碱咖啡因风味物质来亵渎这种行为艺术的审美,只让你显得野蛮粗鲁而无趣。
    另外 道 不是死的,是活泼灵动的,是可以应景应时而变。死抱着表面的教条不放,不会让陆机开心,只会让陆机觉得你冥顽不灵。一点“机”变能力都没有。机灵点。
  •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人也不会全好全坏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日式茶道、日式饮茶法和和风茶馆,能以舶来品的姿态,重新在中国大陆风靡的根本原因。”
    自建国以来,啥时候“日式茶道、日式饮茶法和和风茶馆”在国内“风靡”了?即便是最亲日本的二次元领域,也鲜有拿日本茶道当精神寄托的锚点的。
    在国内谈得上“风靡”的,只有抹茶而已,还是借着烘焙蛋糕的路子过来的,没有人会把抹茶跟我们的茶饮放到一起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03
最热 最早 最新

  • 敢叫日月
    这世上不光有人权教师爷,连喝茶也有教师爷呢。这外国不仅月亮圆,连喝茶的方式也更正宗。
    通篇看下来,按照作者的逻辑,日本人传承了陆羽之后的茶道精髓并且发扬光大了。作者夸赞其为和谐统一、精妙无比。
    要我看来,作者舔错对象了。真要比月亮圆,还得是大英帝国。人家加糖又加奶,还有蜂蜜和海盐,这才算是有魏晋之风,贵族气质嘛。
    这要是真舔起来,茶道正宗还得是在英吉利啊!你们中国人被革了这么多次命,哪里比得上大英帝国的老爷们有恒产、有恒心啊?你可知道老爷们的屁股在上下两议院里面都快把板凳坐穿了?
    岂止加糖加奶,喝碗茶还得往里面加肉汤,这是大明风华呀。你看金瓶梅里西门大官人爱喝的茶里那甜的咸的各种料。好这口没问题呀,咱们有的
  • 邪饿滴大摸头
    同时,在唐宋时代的美学范畴下,直接饮用这种散茶,被视为不上台面的,野蛮的行为。也只有朱元璋这种底层出身、平民视角的当权者,才会想出以散茶作为正宗的原因。
    ————明初洪武年,中原和淮南遭受元代大洗劫,人口凋敝,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缺乏。大槐树移民就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下开始的。这一时期朱元璋颁发的大多数移风易俗的皇令,都是围绕着种粮增丁,恢复中原和淮南的人口基数而发。其中就包括皇家带头饮用散茶。原因无他,就是制作团茶过于耗工费力,且制作季节与农忙季节相冲突,朱元璋认为有这功夫不如去插秧种田多生孩子。所以才从皇家做起率天下移风易俗。世人以朱元璋崇俭劝农为敬,于是才易千年风俗,逐渐以散茶为尊。
    团茶这玩意的做法现在仍然有。想要复古也没问题
  • 如此颠倒黑白~~~
    中国进入世贸之后,中国散茶差点就统一日本韩国的茶叶市场,是鬼子祭起特色农产品准入的贸易保护围墙才护住了作者吹嘘的日式茶饮。不然?鬼子能接受咖啡,你真以为重新接受上国风俗有多难
  • 侧峰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因为有中国人愿意用更贵的价格去买日本抹茶。
    要不你再问几个个类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日本不去生产昂贵的特斯拉?因为中国人愿意高价买马桶盖、铁壶。
  • 深海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并奉献祖国的人!
    日本的饮茶文化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没人喝茶末子,日本就是把茶叶磨成末子喝!
  • 。原因无他,就是制作团茶过于耗工费力,且制作季节与农忙季节相冲突,朱元璋认为有这功夫不如去插秧种田多生孩子。
    ======================
    你这和楼主一样,都是靠臆想和拍脑袋就湖州一通。

    制作团茶和农忙扯不上直接关系,时间虽然相近,但空间完全不同。

    茶叶产在山区,田地匮乏,哪有多少农忙?

    至于有农忙的平原地区,又哪有茶叶种植的地方?就是种植茶叶,它也长不好呀,会烂根死掉的。

  • 在唐宋时代的美学范畴下,直接饮用这种散茶,被视为不上台面的,野蛮的行为。也只有朱元璋这种底层出身、平民视角的当权者,才会想出以散茶作为正宗的原因。
    ==========================
    拿皇帝的出身,来臆造其推崇散茶的原因,这就是典型的造谣了。

    朱元璋推荐散茶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以刘伯温等文人士大夫们发现了散茶,尤其是清明谷雨茶的特别药用功效而推崇的结果。

    皖南茶行古老相传,清明谷雨茶可以挽救垂死之人,尤其是兵伤和水土不服,有百年人参之效而无其费贵,更关键在江南随处可得。

    朱元璋带领军队在皖南作战时期,亲身体会过清明谷雨茶的效用,当皇帝后故此会大力推广。

    清明谷雨茶可不是底层出身平民所能喝的,它费工费时费力,产量极低, 价格高昂。一般产茶人家都是1-2两用。

    一般的茶叶,一斤要2万片到6万片。  
    清明谷雨茶则不敢谈斤,一般只谈两,一两大约2、3万片。

    世界的茶叶在中国,中国的名茶最多最广, 中国的茶叶在安徽,安徽的名茶最多最广, 其中有其必然性。

    茶道,其实就是龙之道, 君子之道,各尽其用,兼收并蓄,所以茶叶制作上强调尊重其本身特质,衍生出品种多而广,各有特色,正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一样。
  • 全部楼层
    绝无神
    笑了,所以你到底有没有自己点开地图看一下呢
    日本鹿儿岛县的纬度在北纬27度1分至32度18分同中国的四川的成都、德阳、南充和达州市;重庆的万州区;湖北的宜昌、荆门、孝感和武汉市;安徽的池州、铜陵和芜湖市;浙江的湖州、嘉兴市;江苏的苏州市;上海市。同在30°附近。
  • 就是喝个茶叶沫子,要什么明前茶
  • 本子将好好的茶叶磨成粉来喝,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 wanglaow 开明君主制超算版: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全部楼层
    茶音
    一般来说,中国茶主要指的是绿茶。红茶的话,水温高一点,问题不大的。
    但是绿茶的一般评判标准之一,是色绿。色绿的原因是茶叶里叶绿素没有被破坏。这就要求水温不能太高。所以不能煮。
    最简单的来说,即便是绿色蔬菜,多煮、炒一会儿,都容易变得黄黄的,没人把做得黄黄的绿色蔬菜当作是菜做得好吧?
    原来是这样啊。
  • 人家卖的是噱头,不是好茶,你明前茶也差不多。
  • 全部楼层
    Nanocluster
    不知道日本是个长条,也可先查一下地图再说纬度好吗?
    笑了,所以你到底有没有自己点开地图看一下呢
  • 穷,没文化,没有江南的气候,只能画猫画皮难画骨

  • 比较隐蔽的公知文
  • 其实现在日本也有一些中国茶的爱好者,大多是些"讲究人”,日本平民百姓的喝啥的无所谓也不太在乎
  • 山猫龙空版本 不是发财的事儿别找我私信,忙着呢。
    笑死人了,抹茶必须遮光,不遮光的不是抹茶——苦了吧唧的劣质抹茶,只能做烘培配料的抹茶就是不遮光的结果。

    妄议自己不懂的事物,衰。
  • 这世上不光有人权教师爷,连喝茶也有教师爷呢。这外国不仅月亮圆,连喝茶的方式也更正宗。
    通篇看下来,按照作者的逻辑,日本人传承了陆羽之后的茶道精髓并且发扬光大了。作者夸赞其为和谐统一、精妙无比。
    要我看来,作者舔错对象了。真要比月亮圆,还得是大英帝国。人家加糖又加奶,还有蜂蜜和海盐,这才算是有魏晋之风,贵族气质嘛。
    这要是真舔起来,茶道正宗还得是在英吉利啊!你们中国人被革了这么多次命,哪里比得上大英帝国的老爷们有恒产、有恒心啊?你可知道老爷们的屁股在上下两议院里面都快把板凳坐穿了?
  • 什么道不道!先看饮茶是贵族行为还是平民行为,或者说是品茶还是喝茶。至于提神,中国人喝明前茶的有目的是提神的吗?追求的就是那淡味,要不,喝雨前茶喝秋茶?
  • 云湄 茶余奋笔闲策 言笑经纬纵横
    我对茶叶不算了解,但各国在茶上没有什么共通之处吧,英国 日本 印度等等这些国家,虽然都承自中国的茶的器质和器物,但都各成一流,各泡各的茶包茶道红茶等等
    中国的茶自然也不会反受其他影响,自成体系。我觉得明前茶就是不打药,可能有自然纯粹健康率性的心理作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