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上)

经济学杂谈 2023-03-26 19:55 发表于广东

以下内容为转发

作者:魏杰

来源:财经十一人,摘自2023年3月11日魏杰教授在五道口寨都校友会上的演讲及问答

全文20141字,预计阅读需36分钟。

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魏杰教授判断,下一步会迎来脱钩的镇痛期。

1

今年经济增长到底是多少

你们知道有变化,二中全会的时候不是这次两会提法,在两会之前基本思路就是五到六之间,最好是“双五”(5.5%),当时定的是5.5的指标,不是现在5%左右,一左右就有可能4%多。两会的目标和过去相比适当的低调了一点。

两会之前基本判断是5%到6%之间,最少5.5%,为什么当时是这个判断?两个理由:

一是在座的知道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潜在增长力理论,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计算一下中国今年潜在增长率是5%到6%之间,这个理论支持了开始提出来5%到6%之间。潜在增长率推算出来应该没问题。

二是去年只有3%的原因有三个,这三个原因今年大致上消失了,所以5%-6%之间应该没有问题。去年跌落3%有三个原因:

1、疫情。上海封锁之后,把整个产业链、工业链打断了,人流、物流打断了,一下子跌到了全年只有3%的增长。今年显然疫情阻碍因素消失了,应该能恢复到5%到6%。

2、房地产拖累。去年房地产拖累非常大,大家知道房地产企业直接增长贡献7%,加上建筑业15%左右,加上装修之类接近20%。也就是说1/5来自于房地产。去年三大指标全部是负的。投资增长率-14%,销售面积-23%,销售额-24%,一下子把我们拉的太厉害了,房地产拖累了增长,导致增长只有3%。今年房地产政策做了大调整,这个因素对今年不会影响那么大了,应该是5%到6%之间。

3、去年大家预期不好,对未来不看好。出现了一系列提法,大家搞不懂,一会儿讲分配,一会儿讲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搞的房子、资本业很紧张,不看好未来,这些问题今年陆续做了调整,这个因素有所缓解,所以增长不应该太低。

去年(增长率)低主要是这三个直接原因引起的。这三个原因今年大致上都可能会得以调整,今年5%到6%的增长没问题。一是潜在增长率告诉我们可以到5%到6%,二是去年三个因素都可以调整,今年恢复到5%到6%没问题,尤其是5.5%没问题。

为什么两会期间又调了呢?因为二月份数据不好,因为美国全面启动了盟友和中国的脱钩,二月份出口一下子跌了47%。去年增长很大一个因素是进出口,去年经济出口增长9%以上,这样出口经济马上成问题了。出口一旦出现这么大的问题,美国如果继续和中国脱钩,我们研究美国为什么买我们东西少了?不是消费少了,而是不采购我们的东西了。这样下去今年出口很麻烦,所以不敢定高了,稳妥一点好,定5%左右。临时变的原因是出口突然之间下跌。加上今年经济恢复不会一下子那么快,保险一点好,5%左右合理。最后公布的是5%左右。原因就是因为出口的问题,二月份这么大的问题,出现了美国主动和我们脱钩,从第一大贸易伙伴掉到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中国产品减少,不是美国经济不好,而是对中国产品不采购,主要采购欧盟和东盟的产品,使得我们今年到5.5%难度有点大。加上国内的消费启动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快,还是稳妥一点比较好,最后公布了5%左右。   

我自己觉得出口如果继续下行可能在5%以下,原因是内需的启动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有些不是想启动就启动起来,出口一下下滑,5%左右确实比较保险一点,4.7%、4.8%也是5%左右。从调整目标的状况来看,也不是想象的我们今年很快就反弹,不然不会二中全会到两会这么短的时间就调整了。调整指标的目的主要告诉大家今年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尤其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爆发。有人讲,明天和风险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谁早来不知道。这是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调整目标。

我们开始讨论是双五目标,5%到6%之间,怎么一下子调整到5%左右?原因就是二月份数据出口非常糟糕,我们担心出口继续会恶化。如果出口继续恶化,三驾马车之一,去年很大靠出口,这个马车继续萎缩的话,今年增长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预期那么好。调整到5%左右的目标也提醒大家不要太乐观,要有一点准备风险的思想。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原来的5.5%的目标调整到5%,背后的原因就是国际的状况恶化的太快、出口掉的太猛,估计很难短时间拉起来,所以调整目标。

2

国务院机构改革

第二个问题,跟大家讲一下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问题,这次改革围绕三个核心内容:金融、科技、大数据。这是目前经济的三大问题,围绕这三点来推动这次改革。

第一、金融

金融方面动作比较大的是三个:

1、成立金管总局。这部分后面有三个要点:

1)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活动统一由金管总局来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打破了过去分业监管,全部统一由金融监管总局来管,陆续都划归金管总局负责。除了证券之外所有的金融活动都纳入到金管总局来监管,像支付宝之类的都归金管总局管,而且是穿透式监管,找到自然人投资名单才行,机构不行。这次应该说是力度非常大的一次,打通了所谓的分业金融监管,你们应该很快体会到变化很大。现在金融活动越来越复杂、环境越来越多,原来的效率越来越低,监管不住,风险不断爆发,只好金管总局统一监管,除了证券之外所有的活动由它来打通,穿透式监管。成立后会不断地调整,涉及到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从过去的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打通原来的分业局限。

2)地方要搞派出机构。我们对地方金融监管以派出机构为主的监管体系,把地方政府挤出去了。因为监管总局派出机构是金融管理主要内容,过去地方金融机构是为金融服务的,给自己服务又监管,监管不住,这次把牌子摘掉了,由监管总局派出机构来到地方,是监管的主体。地方政府原来机构不再挂金融办的机构,一律撤销,以派出机构监管为主,来监管地方政府的经营活动。因为最近的风险大量来自于地方政府,像河南的小银行都和当时地方监管有关,出了这么多事,所以监管总局未来以派出为主,不再搞地方政府监管,未来的地方监管核心是派出机构为主,而且一旦完成之后,地方政府挂金融牌子的机构都被撤销,不再是目前的状态。防止地方政府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的因素,地方监管以派出机构为主来监管。

3)全部是公务员管理,监管总局的管理是公务员,一律公务员负责。一旦纳入到公务员另当别论,和过去有重大差异。监管总局所有人员加入公务员,不再按照原来的制度办,全面纳入公务员管理条例。公务员管理条例一旦搞成之后旋转门就解决了,过去体制内的隐性收入出来后慢慢往回拿,这就没戏了,完全按照公务员管理,把旋转门基本堵死了,这部分人可能损失比较惨,统统纳入到公务员管理条例上。

金管总局主要是以上三条,你们以后很快就知道这个调整力度是很大的。

2、央行。央行撤销了大区分行和县支行,所谓的分行和县支行,央行不再监管金融,完全恢复到本职工作,只管货币和宏观审慎监管,撤出对行为监管,基本全部撤销,主要是恢复到对货币和宏观审慎的监管,主要搞两件事:

1)我们到底发多少货币好?货币多了不行,少也不行,多了是通胀和泡沫,少了通缩和衰退,都不行,到底央行发多少货币合理?监控的主要是M2增长速度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

刚才跟大家讨论M2 12.9%,我都很吃惊,因为GDP按照5.5%算,通胀3%,8%,飙到12.9%,按道理M2 10%差不多比较合理,显然货币太多,太多的问题6月份后会显现出来的。重点在管M2增长速度和民营经济之间所谓的关系,这是要重点管理。

2)货币怎么发出来,中国发货币三个口径:一是商业银行为基础,把钱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给个人,我们叫再贷款通道;二是以有价证券为基础,逆回购、顺回购之类的把钱发出来;三是以外汇为基础把货币发出来。

这三个的投放货币功能和效果不一样,三个投放货币口子哪个比较合理是央行管的。一个发货币,一个怎么发货币,别的功能没了。央行发生重大变动,同时央行全部是公务员管理,过去不是公务员的,是行员,这次全部纳入公务员管理。未来央行的工作人员就是公务员,薪酬也是公务员,变化比较大。这次可能涉及到十几万人,我们县支行所有的人员实际不是公务员,每个县城二十人左右,大部分叫行员,他雇的人,这次怎么办是个大问题。央行变动比较大,宏观审慎管理,监管的职能没了。央行这次改革的力度比较大,尤其是全面走向公务员管理,这是第二个。

3、证监会由事业单位转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证监会的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管理。上交所、深交所交易所过去是证监会派的,薪酬很高的,一年七八百万成千万,一旦转公务员管理怎么办?影响非常大,因为证监会一旦不是事业单位,收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变化很大。

上次有位同学问我什么是直属机构、什么是组成机构?国务院共有26个部委,财政部、外交部、发改委等26个部委叫组成机构,西方叫“内阁”,这个任命是人大任命的。直属机构是国务院领导任命的,不是人大。组成机构和直属机构差距挺大,真正的组成机构26个部委是内阁,国务院直属机构任命不是人大,而是国务院领导任命的。过去是事业单位管理比较灵活,这次全部划为公务员管理,变动比较大。

经营证券的知道证券系统挺麻烦的是就像猫和老鼠关系一样,有的老鼠猫变的,有的猫是老鼠变的。大家知道怎么回事,没法搞,老鼠变成猫,猫太了解老鼠怎么跑,过两天变成老鼠,老鼠知道猫怎么抓人,这次动作比较大。

金融口以上三条变动比较大。

第二、科技

和金融一样,科技短板越来越显现出来了。重组科技部,未来不再管一般的审批,交给卫健委、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等,自己不搞了,这些机构都从科技部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去了,专业机构负责科研经费的评审它的重点是监管。

另外,不再搞技术产业化了,技术产业化交给企业了,不再管了。一般的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产业化,科技部不管,重点是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工程,而且对所谓卡脖子工程、核心技术也不是一般的管,而是政策上的管,有四件事由他来负责:

1、科技产业融资由科技部来负责的。钱怎么来,搞科技创新要用钱,钱怎么来?比如说决定每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率7%,不能低于这个数据。另外一个是吸纳社会成本进入科技创新,搞一个科创板,这是他们管的,因为它决定钱怎么来。未来对科技用资金退税、减免所得税都由它来管。

2、解决科技创新物质基础。科技创新不是嘴吹出来的,要有物质基础,大科研装置现代化实验室有才行,没这些怎么科研?最近公布暗物质实验室,在地下2000多米,人类发现物质能看见15%左右,85%左右看不见叫暗物质,主要清华和上海交大两个学校承担实验室,那是科技部管的,搞物质基础它来负责组建。

3、怎么调动人们积极性,人们愿意搞科技创新。如果科技创新还是谁搞谁穷,那就无法搞起来。过去靠信仰给个院士,现在没用了,怎么调动人们积极性?制定政策,比如说新提法,技术的实际控制人,参与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有贡献了就可以享受经济收益,叫“技术实际控制人”。过去总讲物质财富是所有者,现在讲政治财富所有者,只要你创新了某种知识产权,就可以分享收益了,怎么调动积极性,这个由它来决定的。

4、基础研究科技部负责。科技创新的思维来自于基础研究,摩尔定律这么大的信息产业就是来源于基础研究摩尔定律,基础研究不可能别人搞,国家要想办法、科技部要琢磨,基础研究要全管。

科技部作为未来政策导向,瞄准关键环节和所谓的卡脖子工程,而且从这四个方面搞政策调整。物质基础、钱怎么来、调动人积极性、基础研究。这个调整比较大。科技部未来很多事起很大的作用。

第三、大数据

成立数据集,由发改委来负责。因为数据是生产力,是重要的资源。很多是靠数据的,国家制定政策靠数据,个人消费数据、企业投资数据,我们搞生产过程也是数据,像数控机床就是核心数据,数据就是生产力,成立数据集,要统筹这个要素。这个应该比较大。一旦搞成,一些外资来中国的数据要收回,外资能不能在中国采集数据?一大堆事出来了,估计这个波动也会比较大。

在外面上市企业数据的东西,能不能拿?美国上市要不要把数据给人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涉及到中国的数据能不能带走?都是大问题。

所以,数据集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核心三条,目前经济的核心内容“金融、科技、大数据”,这三个是目前经济社会最主要问题,国务院机构改革大致改的情况是这样。金融、科技、大数据上变动比较大,这是大家关注的第二个大问题。

3

靠内需,启动消费

第三个问题,这次明显提出来外资靠不住了,要靠内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靠内需。内需重要的内容是消费,消费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启动。所以,第三个问题是启动消费的问题。消费目前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第一,基础型消费,吃穿用。用包括五件事“家电、家具、家居、日用品、信息用品”。吃穿用是基础性消费;第二,住房与出行。出行包括高铁、飞机、小汽车;第三,医疗与健康。大医疗、大健康,这部分消费政策调整比较大,过去医美现在放开了,医疗美容都放开了,这部分消费是重要的一部分;第四,文化与教育。最近政策调整比较大;第五,旅游与休闲。

目前把消费分为五大部分怎么讨论启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因为疫情影响而萎缩的消费大致上出现反弹,分为四个:1、餐饮;2、文化;3、出行;4、旅游休闲。

以上四个是因为疫情影响,会出现大幅反弹。餐饮最高每年5万亿,估计餐饮、出行、文化和旅游休闲这四个要点差不多在6月份就反弹到2019年的水平,到10月份左右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上升3%左右。

第二,常规性消费。政策上做一个调整,比如说吃穿用的用,比如说家电、家居、家具、日用品等,科技创新之后智能化大家都要换。

医疗与健康实际上会持续上升,最近一些政策调整,过去不允许现在允许了,大医疗、大健康,整容问题都放开了,现在漂亮不叫漂亮,叫颜值高。这个逐步放开,政策调整了。教育,今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放,职业教育放开。职业教育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来,义务教育原则上不放,因为义务教育做三件事:语言、文字、科普,这部分不需要搞太多的课外培训公司,调整差不多,不可能再恢复了。义务教育今年大调整,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放开,我估计会上升。政策上调整常规性的今年消费,估计5%左右。

第三,对今年消费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房地产是消费中最大的问题,今年有一个提法叫“消费看住房,投资看股市”,消费这部分能不能起来关键是房市的问题怎么办。这是目前讨论最激烈的问题。疫情原因引起的反弹很正常,关键是房地产能不能起来,这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从2021年到现在,我们关于房地产的政策不断出台,到目前为止,提了十个要点:

1、强调加大保障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推动破旧小区改造。对建筑业启动有意义,对新城市年轻人住房有意义。

2、满足商品房市场合理性消费需求。改善需求和刚需都算合理性。

3、房地产产业是实体经济支柱型产业。再次强调房地产是实体经济支柱型产业,再次反复强调。

4、要求目前房地产企业要实现所谓的战略转变,从高杠杆、高周转转向常态性发展,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

5、一城一策。

6、解决出现流动性房地产企业的问题,尤其是优质的头部企业问题,解决恒大之类企业流动性出了问题的企业。

7、保交楼,把钱付了,楼要交给人家。保交楼作为重要政策。

8、房地产税的试点暂停。2020年当时定下来2021年启动房地产税试点,试点五年后,房地产税法交给人大,人大五上五下推出房地产税,原来2027年,现在暂停了。

9、金融16条,保障房地产流动性重组,降低融资成本。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现在4.1%左右大幅度降低,最近不定底线了,为了鼓励买房子。

10、税收优惠。一年内卖一买一退所得税,一年内卖掉一套买一套退所得税,鼓励买房者。

到目前为止,这十个要点全出齐了。但是,情况没有预计的好,三大数据还是负增长。投资增长率-13%,销售面积-22%,销售额-23%左右,还是负数。说明今年我们消费要靠房市能不能兑现是目前最关键的一件事。

提出今年“消费靠房市,投资靠股市”,这个提法是去年7月份,提出消费靠房市之后我们专门对房市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六个现象,这六个现象未来不一定成为现实,但是我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对你们思考有好处:

1、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问题,相比过去最大变动的是市场。已经不是过去供不应求的卖房市场,已经出现了变动,而且出现了大规模分化,除了一线城市、强一线城市供需关系还是表现供不应求,大量的地市以上的城市基本都供过于求,市场发生了变化,不是过去房地产市场。除了一线市场、强一线市场供需关系有的平衡之外,绝大部分供过于求。市场变化是最大变化,所有政策不能依据过去市场,要依据现在市场变化出台政策,市场变化是我们发现最大的变化,房地产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出现了大面积分化,这个现象非常明显。

2、房地产高杠杆、高周转的基础是快销售。一旦销售出问题这个模式就不行了,这个关键销售是基础,实现高杠杆、高周转必须要快销售。所有的房地产出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销售先出问题,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包括恒大,是因为销售出现问题才出现流动性问题。关键是销售问题、市场问题,企业运转的关键市场是基础,一旦市场出问题流动性就有问题了。我们研究过所谓的房地产企业,爆发的点不是先缺钱,是先缺市场才缺钱,没有市场流动性才出问题,说明这个现象很重要,高杠杆、高周转的基础是快销售,这是很关键的一条。

3、房子这个产品有两个属性:一是消费属性住的,一个是投资属性保值。不像别的产品,汽车一过户就便宜了,房子增值保值,一个消费属性,一个资本属性。但是资本属性是以消费属性为基础的,没有消费属性就没有资本属性。过去买房子很多为了投资,现在发现投资不了就不买了,导致房地产市场巨大萎缩,这两个是互为关系,一旦没有消费属性就没有资本属性,而且过去买房子40%、50%为了投资的,一旦没有消费属性就不买了,不是因为消费不行不买房子,投资不行不买房子,这个现象很明显,现实世界里反应非常精彩。

4、中国房子绝大部分只有消费属性没有资本属性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只有消费属性没有资本属性。只有极少数优质房产才有资本属性。最近拿到佛山的数据,最先放开的房子,普通房产量价齐跌,优质房产量价齐升,大部分房子没有资本属性,优质房产量价齐升,但是占的比例比较低。我的研究小组非要搞什么叫优质房产,又搞了此课题,优质和稀缺房产的指标:

1)小区生态环境怎么样,生态环境是人类的重要指标,不是可有可无,这是疫情认识到生态指标的重要性。新冠病毒北京感染率最高,大冬天人很多,没有什么生态,最低的是三亚,生态影响。生态越好的地方优质稀缺,很重要。最近我住在三亚,他们讨论三亚要不要取消限购,领导问了一个问题,一旦放开限购房地产增长多少。海南不是都好,就三亚这个地方,北纬18度,一旦放开增长多少。

2)小区周边的交通环境怎么样,不是私人交通,而是便捷公共交通怎么样。

3)周边配套如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配套怎么样。教育、医疗、文化配套好不好。

4)房子结构是不是适合现代人生活。如果适合现代人生活是优质的,是所谓的稀缺的,不适合就是不适合。

5)小区文化怎么样。谁住在这里、跟谁住在一起很关键,阶层分化很厉害。这是决定是否优质的重要因素。

研究小组专门搞这个指标,现在只有少数优质的稀缺房子有资本价值,大部分没有资本属性,这是观察的第四个现象。

5、房地产产业出现分化,大规模分化已经逐渐开始。房地产包括三个行业:一是建设不动产,盖房子;二是管理不动产。管不动产行业未来扩张很快,因为不仅管不动产,还要为不动产的人服务,也只有物业管理公司知道谁要什么服务。有的小区自己CT、核磁共振,社区医院都划为物管公司来负责,不仅管不动产,还要为人服务;三是经营不动产。这个行业刚开始,过去这个行业起不来,因为投资容易,今年买明年卖就赚了,现在卖不了怎么办?每家几套房卖给谁,不能总拿在手里,总要回报,现在有一个行业叫经营不动产,经营不动产在西方国家是重要的行业。欧洲家庭酒店比较合算、比较方便。钱一交,密码给你住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大部分经营是中国人,以浙江人为主,房子不是他的,是租别人的,租赁公司也不是他的,也是租别人的,把别人不动产租给他们,租赁也占的比例很高。这种经营不动产实际上在中国已经开始了,我们搞租赁经营条例就是为这个服务。过去谁也不搞原因很简单,买来房子一卖就赚了,谁还经营?没有很大意义,现在不办了,原因是因为卖不掉了,不能总拿在手里,总要有一些回报。现在交给租赁公司租赁三十年能收回成本,能收就行,是一点有一点,这个行业迫于无奈也出现了。

建设不动产、管理不动产、经营不动产,房地产行业的三个行业已经出现了。

6、房地产政策到位的话,可能启动起来的情况对增长贡献有10%左右就算高点了,不可能像2019年贡献20%,最多10%基本到顶了。今年如果房地产政策像目前这样的调整,能够把三指标收一半就是伟大胜利,不可能恢复到2019年的情况,这点认识到才行。“消费看房市,投资看股市”这个提法对的,但不是我们想象的情况,像2019年的贡献不可能了,这是我们发现很重要的情况。

消费看房市这个提法还需冷静(看待)才行,不是一下子能拉起来。消费目前估计6月份开始有所缓解,大致分为这三个层面:

一是疫情消费之后出现反弹,如餐饮、出行、文化、旅游休闲反弹;二是政策调整出现反弹的,大健康、文化教育调整之后出现一些;三是房子,住这部分占的比例很高,到什么生活,大致上目前猜测情况是这样。

如果能做到这个状况,今年5.5%可能还可以。这是第三个大问题,关于关键启动内需,内需关键是消费,目前的应对状况和讨论状态,这是第三个问题。

4

内需看投资

第四个问题,内需重要一点是投资,投资的启动是今年一个重点,投资分两部分:

第一,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目前定了五个重点:

1、传统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今年力度蛮大的,我估计投资额应该在一万亿以上。

2、新基建。新基建主要包括两个:

1)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如5G网站、宽带网的建设,有建信息高速路,4G也是高速路,但是还不够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要5G,这些东西今年仍然是重点。

2)科创类基础建设,如大科研装置、现代化实验室,这些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北京的怀柔、上海的张江、安徽的合肥等,这些搞大科研装置和所谓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北京怀柔非常庞大的科学城,五大类都在怀柔,一旦建成为它服务的高端人才需要5万人怎么办?大学办到边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到怀柔国家会议中心对面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每年招7000名研究生,为科学城服务的,一旦建成为全国的科技创新服务。企业没有力量建它,但是需要实验、需要用,国家建成为你服务,有的收费、有的免费服务,为了科技创新,这种基建属于新基建类。

新基建今年投资目前看到一万亿左右。

3、城市化建设。分为四个层面:

1)国家建设四大都市圈。大湾区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成渝都市圈。

2)强省会,一些省会要强化它,构建城市圈。

3)区域型中间城市加强城市化。最近第一批省副省级城市,江苏的徐州、河南的洛阳、湖北的襄樊。

4)县域城市化,以县城为中心推动城市化。国务院发的文件很细,要求每个县城要有三甲医院,有标准CT、核磁共振才行。

城市化是重点定的四个层面。

4、生态环境投资。今年要构建国家公园为基础的生态体系,国家公园149个,现在只批了5个,现在逐渐批出来,建设力度挺大。

5、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一个以社区医院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要全面建起来,我们不够。之所以不敢放开,专家有一条反对放开的原因,一旦放开医疗受不了冲击,冲垮了,别的病也没法看了,所以不能放,说明这部分很薄弱。当然最后发现放了也没事,经济学家胡说八道要钱,这些专家要命,更麻烦。这一块要加快建设才行。

政府投资大致上定了五项,今年投资总量20万亿左右,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下了决心,地方专项债务到了3.8万亿,基本上都用这部分了,量比较大,这是投资的第一个部分,政府投资。

第二,企业投资。企业投资主要是产业投资,企业投资是这次的大重点。我想和大家多做一点交流,这次研究企业投资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我们都要深入研究它,简单的不行,很难拉起来。发现什么呢?发现企业投资有几个原则是比较坚持的:

1、人类社会仍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数字化,但是还是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的支撑点是科技创新,这是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必须遵守,谁不遵守谁就会衰退。

大家知道,工业文明的支撑点是制造业,英国没有遵守,英国从不落帝国完蛋了,开始靠工业文明起来、靠制造起来慢慢不愿意干搞金融了,赚钱快。到了美国,美国靠制造业起来的,起来以后又开始犯老毛病,偏向科技和金融,制造业离开美国了。但是美国有三个问题解决不了:

1)3亿多人每天用多少自己不生产,要进口,年年贸易逆差。

2)美国中产经济和制造相关人是多数,占70%左右,结果制造业离开之后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美国发达国家要保障生活不能降低,政府年年借债,财政赤字。

3)阶层分化很厉害。金融极少数人,收入不断增长。大量制造业收入减少,越来越有意见,导致阶层分化很厉害。制造业离开没法做了,这个规则中国不能走这个路子,中国不能像美国一样把自己推进去。工业文明的核心就是制造业,不能放弃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