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令”出台,超过60岁民工一律“禁止雇佣”,他们将何去何从
近日,“清退令”以3.7亿阅读次数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个话题引发了包括“工人日报”在内的72家媒体的争相报道。
“清退令”指的是由国务院颁发的针对年老工人退休、退离的政策。
在这项规定中:年满50岁以上的女性工人与年满60岁以上的男性工人被称为“超龄农民工”。
根据规定,他们必须逐渐退出建筑行业、高空作业等劳动领域。这项规定是否切合实际?这些退休农民工“被迫”退休后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一起来找出答案。
一、“清退令”事出有因
所谓的“清退令”,实际上并不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就向全社会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在此办法中,国务院不仅规定了退休人员的具体特点,而且说明了每类工人退休的时间年限。
为什么40年前出台的规定如今才以“清退令”的形式进入人们视野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用工现状。
在办法颁布之初,我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大量的房产工地在华夏大地上崛起,这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用工需要。
从那个时候开始,农民工的主力就是如今的中老年人,有人可能会奇怪年轻人都去哪里了?实际上,那时的农村年轻人都在手工制作加工厂里工作,即我们平日里说的“厂哥、厂姐”。
工地的活太累太脏,年轻人宁愿在流水线上做工,也不愿意在烈士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工地工人的重担就落到了那些不怕脏累、更有韧劲的中老年人身上。
这种状况维持了近10年时间,农民工们的努力直接促进了我国第一批房地产高潮的到来。然而,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工地纠纷与问题接踵而来,典型的有2010年的都江堰市民工讨薪被杀事件等。
这些社会现象使得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农民工的权益与需要,因此陆续重新出台了一些旨在保护农民工人身安全的政策,例如我们熟知的“清退令”等。
二、大刀阔斧搞改革
我国作为一个以房地产行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必定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每年上亿农民工的春运回家之旅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了解我国农民工现状的人都清楚,我国农民工的年龄分布具有非常悬殊的特点,呈现出年轻人少,中年老年人多的总体趋势。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是42岁,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近30%。
换言之,中老年农民工不但是自身小家庭中的顶梁柱,而且还在农民工总体结构中扛起了大梁。
但是自2019年开始,上海、深圳等地政府都陆续发布对中老年农民工的“清退令”,要求超过50岁的女性工人和超过60岁的男性工人退出劳动市场,并出台了一些对此类问题的监管措施。
在上海,如果有关部门在工地上发现了“超龄农民工”,他们不仅会对农民工本人进行警告处理,要求其退职,而且还会对该工人效力的工地处以一定数量的罚款。
三、农民工何去何从
这项规定重出江湖的时候,全社会对其看法褒贬不一,大致上呈两极化倾向。一些人赞同该规定,认为这是为了农民工的生命安全着想,这些规定应该得到贯彻实施。
而另外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他们站在农民工的角度上,对被迫退休的农民工的生活持担忧态度。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我国大多数从事工地、高空作业等行业的农民工都是为了挣一点钱,他们拖着年老的身体去做这些危且累的工作并不是为什么势力所迫,而是为无情的生活所迫。
有很多老年农民工到现如今都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一些老人是独居老人,没有退休金只能依靠每天一两百的工资来勉强果腹。
结语:
“清退令”是国家为农民工利益着想而出台的政策,但是目前社会整体的反应态度却显示出此项规定与生活现实的不匹配之处。
国家希望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不用在危险的工地上忙前忙后,然而我国目前现状却是老年人并没有多余的钱能够用来颐养天年。
即使老态龙钟,他们也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来赚一口辛苦粮。因此,政策改革应该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