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浩复火,让人悲哀

作者 | 离荫

来源 | 视觉志

  音乐才子李荣浩,又被卷入漩涡。

  一切源于他的那首新歌《乌梅子酱》。

  一发布,这首歌很快斩获几十亿的播放量,“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早已被大家刻入脑海深处。

500

  李荣浩赚翻了,有人却“看不惯”。

  音乐人丁太升就公开列出《乌梅子酱》的诸多“罪状”。

500

500

  最后,他用“俗不可耐”来为这首歌的歌词盖棺定论。

500

500

  很多人认同丁太升的说法,认为李荣浩作为一个创作型歌手,为了迎合短视频平台的受众,推出这样的歌曲实在有失水准。

  歌词的缺乏雕琢,也是大家对这首歌听感极差的原因。

  当我们把视角拉高,就会发现在歌词上“走低”的,不止李荣浩一个。

  华语乐坛高光的消散,是从萦绕歌词的灵气消散开始的。

500

500

  曾经的高光

  倘若旋律是歌曲的骨架,那么歌词便是歌曲的灵魂。

  歌词之间蕴含的美感,总是能够让人反复咀嚼,唇齿留香。

  周杰伦的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在天南地北的耳机之中奏响,作词人方文山要分走一半功劳。

500

500

  无他,只因他撰写的歌词,具有多重独特的美感。

  仅需寥寥几句,便能勾勒一幅细致图景。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那是浸润笔尖的风雅,却输给了面对真爱的悸动,输得心甘情愿。

500

500

  “装满了明信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仿佛时光倒退,你我回到五十多年前的上海,穿梭在弄堂与小巷,感受时光与乡愁留下的刻痕。

  选用优美意象之外,方文山又巧妙运用韵律,赋予歌词灵动的力量。

  《龙拳》中的“以敦煌为圆心的东北东/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我用手臂拉开这整个土地的重。”句尾不起眼的4个字“东、弓、梦、重”,却暗合“中东”韵,读来使人心潮澎湃。

  那是十三辙韵之一,原是北方京剧、曲艺度曲所用,是几千年风霜淬炼出的智慧结晶,短短几字,巧思无穷。

500

500

  方文山的歌词与口水歌最大的区别,或许是他不靠华丽的词藻堆砌,两三句话就能击中人的心房,让人们在情绪之中载沉载浮。

  写离愁别恨,一句“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信手拈来。

  写少年时期的纯洁爱情,便是一句“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500

500

  有网友说,方文山的词,是用文字去编造一场梦境。

  而这一梦,恰是无数人心底的南山梅落。

  他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从故纸堆中得来,立足于前人缠绵悱恻的情感。

  苏轼有一首词叫《京口得乡书》: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后来便有了《东风破》。

500

500

  写《烟花易冷》的时候,他的灵感来自于《洛阳伽蓝记》中的一段故事。

  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邂逅一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并且私定终身。

  然而很快将军被调往边境征战,连年兵荒马乱,两人相遇的帝都沦为废墟,处处都是残垣断壁。

  女子苦等将军不来,只好落发为尼。

  待将军终于归来,寻至女子出家的伽蓝古寺,才发现斯人已逝。

  一位老者告诉将军,她似乎一直在等着将军。

  于是,便有了那句——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500

500

  中国人感情的深沉与厚重,穿越几千年的时光,在方文山的词中还原。

  难怪高晓松盛赞方文山,通过歌词把中文之美发掘到了一个高度。

500

500

  除了方文山,老一批作词人,各有各的风格,也各有各有的美感。

  李宗盛的词没有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把对世事的感悟和盘托出。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飘洋过海地来看你,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几句话就把对另一半的眷恋和盘托出。

  林夕专攻情字,把失恋这件小事写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500

500

  无论是面向怀念挚爱前任的“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还是“当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沙,你肯珍惜我吗”的低到尘埃里,都像是精准把握我们的泪腺开关。

  黄霑歌词中的侠气十足、罗大佑词中的深沉诗意,历经几十年时光洗礼,仍能让我们念念不忘。

  ……

  何其幸运,那些你我内心里涌动的情感、那些难以表达的遗憾,都能在歌词里找到印证和归处。

500

  浩荡五千年

  困在烂俗的歌词里太久,我们或许都忽视了,早在几千年前,歌词就是泱泱中华的文化脊梁。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如同周朝的歌词本,记录了当时的爱恨别离、社会兴衰。

  数千年前的先民,或许就曾站在水边,对着苍茫天地大声唱诵着那些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之后发展出了汉乐府、宋词等等形式,都可以被看做那个时代的流行歌词。

  拜前人所赐,我们能领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凄美,也能感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情。

500

500

  图源:电视剧《孔雀东南飞》  

  古代的诗词,除了文本考究之外,自然也讲究与唱法契合。

  南宋俞文豹的《吹剑录》中记录: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烟雨江南的婉约,与大江怒卷的豪迈,就这么在歌词与歌者的配合中激荡而出。

  词与曲相辅相成,承载着某时某地某人的感情流动,等待着某个听到它的人获得感情共鸣。

  这是流行音乐最易被人忽略的价值。

  当代许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就继承了前人留下的宝藏,为整首歌增色不少。

  林夕在《夕阳无限好》中写道:“最艳的花卉,最后化烂泥,夕阳无限好,天色已黄昏”,就化用了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00

500

  《夕阳无限好》MV   

  林夕也曾给梅艳芳写过非常经典的《似是故人来》。

  “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何日再在,何地再聚,说今夜真暖。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一种相思,两段苦恋,半生说没完。”

  不仅结构与诗词相似,还蕴含了诗词的内涵与意味。

  “一种相思,两段苦恋”像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断肠字点点”又让人想到陆游的“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我们总是能够从那些用心撰写的歌词之中感受到中文之美。

  那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沉淀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血脉之中的记忆。

500

  歌词的衰落

  如今,你有多久没有听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歌词了?

  很多号称“中国风”的歌词只是堆砌辞藻和意象,每一个字大家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却凑成一堆让人不知所以然的话。

  不仅丧失了文字本来应有的美感,连语句通顺都做不到。

500

500

  在短视频当道的年代,许多创作者为了适应短视频的传播规律,不得不降低歌词的理解“门槛”。

  他们的创作信条,不是追求作品质量,而是无底线追捧流量。

  他们洋洋得意总结道:想要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旋律要简单抓耳容易洗脑,歌词只要和旋律契合就行,不用再费心雕琢。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在你面前撒个娇,哎呦喵喵喵喵喵。”

  如此低幼的歌词之中,能看到什么内涵?

  这些歌不仅旋律极其相似,甚至把歌词拼接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太违和的地方。

  “我们一起学猫叫,而我多了一个G,在你面前撒个娇,去掉一半变LOLI,我特别喜欢迈阿密,眼神坚定着我们的选择……”

500

500

  更可怕的是,这种歌统治着当今的音乐市场。

  曾经有方文山作为御用作词人的周杰伦,在演唱会听到粉丝点歌的心愿,居然是听他唱《学猫叫》。

  听到这个要求的周杰伦,只能随口“喵”了几下。

500

500

  那唱过“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歌喉,不得不迎合口水歌盛行的当下审美。

  屏幕前的我们,比周杰伦的尴尬更甚,仿佛我们的时代,只剩下这些粗制滥造的“金曲”。

  总有人说:“一两首口水歌成为歌单榜首,又有什么关系?”

  那一首首在街头巷口单曲循环的速成音乐,可能逐渐磨平我们对于歌词之美、文字之美的追求。

  因为每一首疯狂刷屏的流行歌曲,都是一次对听众的集体教育,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艺术启迪。

500

  在流量称王的当下,创作者们的目的不再纯粹,没有人愿意“傻傻”地用心打磨作品。

  在豆瓣上曾经有人发帖,自称是某原创音乐公司,长期招募词曲人,把“火”而不是“好”放在了第一位。

  “提供每周4节免费网课,让你写的作品更容易火。”

  “我们很俗,我们追求的是写出一首火歌。”

  “歌曲越火,拿得越多。”

  追求火当然没有错,但如果只是为了火,不顾歌曲有没有内涵,奉上一堆无比空洞的造物,无异于浪费大家的生命。

  我们的上一代人,追随崔健的脚步,也见证了华语乐坛的“神仙打架”。

500

500

  我们这一代人,听着周杰伦、五月天长大,给青春涂上不一样的底色。

  没有哪个歌手长盛不衰,没有哪首歌百听不厌,也没有哪个人的青春不会过期。

  但是下一代人的青春时光,不该被空洞乏味的歌曲充斥,他们不该在将来回忆童年时,耳边响起的只有“喵猫喵喵喵”。

500

500

  华语乐坛从来不缺听众,但下一代人,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他们的未来,乃至于华语乐坛的未来,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没办法阻止口水歌的出现,但我们可以用脚投票,决定潮水是流向流量造就的空洞,还是用心雕琢的精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文歌词之美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点个「在看」,守护中文歌词最后的尊严。

  参考资料:

  1. 《香港有林夕,台湾有方文山》 一日一度

  2. 《方文山歌词中的文学美》 语文日课

  3. 《骂《乌梅子酱》,救不了华语乐坛》 硬核读书会

  4. 《恭喜华语乐坛回到了彩铃时代》 X博士

  监制:视觉志

  编辑:离荫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