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年内将突破500次!重型、新一代载人火箭首飞时刻表确定!

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火箭院院长王小军,全国政协委员、火箭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先后接受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采访,对2023年长征系列火箭的任务情况、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情况、重型运载火箭及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最新研制进展、航天技术在高端医疗领域取得的成果等社会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

2023年,长征系列火箭预计超60次发射,有望在四季度总次数突破“500”

500

随着近几年中国航天发射任务持续高密度,长征系列火箭百次发射所用时间逐步缩短。今年,长征系列火箭预计超过60次发射,有望在四季度总次数突破“500”。第一个百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五个百次发射预计时间不到两年,这不仅代表着长征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而且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

王小军介绍,近几年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进入应用性发射阶段,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新一代运载火箭占全年发射比列约27%,是近几年里最高的。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占比将逐年提升,火箭院将围绕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开展专项工作,未来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产能将迈上新台阶。

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长征系列火箭将继续守护中国人的“太空之家”

500

王小军介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点赞中国航天新成就——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2023年起,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将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执行常态化发射任务。

王小军透露,按照我国航天发展规划,2023-2026年,我国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开展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

王小军表示,30多年来,火箭院始终坚持党对载人航天的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按系统工程规律办事,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敢想敢为、善作善成,以100%全胜的成绩夺取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胜利。未来,火箭院将高质量组织好、实施好空间站运营阶段常态化发射任务。以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牵引,加快实现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集中优势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引领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示范性成果;以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主战场识别、培养人才,建立“创新人才特区”,奋力打造航天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为航天事业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提高我国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管控太空的能力,守护好我们的“太空之家”,用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重型运载火箭预计2030年前后首飞

容易介绍,重型运载火箭论证始于2010年,历时10余年,随着火箭发展趋势的变化,重型火箭的任务场景更加丰富多样,运载火箭技术创新、迭代的节奏逐渐加快,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也在不断优化迭代和调整过程中。目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处于立项前的论证阶段,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首飞。

500

按照规划,重型运载火箭有两个构型。分别用于满足未来我国低轨航天器和深空探测任务的发射需求。

容易介绍,重型运载火箭基本构型为级串联构型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50吨,主要用于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在基本构型的基础上拓展,取消三子级,形成两级串联构型低轨运载能力达150吨左右,可用于执行近地轨道大规模探测任务。

基本构型和串联构型箭体直径都达到10米级,位于火箭最下部的一子级具备重复使用能力

容易透露,重复使用技术日趋成熟,成为下一代运载火箭的重要特征。未来,按照目前规划,重型运载火箭还将具备二子级轨道再入重复使用能力,研制具备完全重复使用能力的一型重型运载火箭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计划2027年前后首飞

容易介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和月面着陆器而全新研制的载人火箭计划在2027年前后首飞。目前,各项研制工作正在有序快速推进中。

500

为满足载人登月需求,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全长约92米,芯级直径5米,捆绑5米直径助推器,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70吨规模。该型火箭衍生出的无助推构型火箭可执行空间站航天员及货物运输任务,全长约67米,起飞重量约740吨,起飞推力约89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4吨

容易介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在借鉴和吸收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智能飞行等多项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火箭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此外,为空间站运营阶段进一步优化运营成本,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一子级将按照可重复使用进行设计

打造多型商业火箭、多个总装测试基地、多种发射模式布局未来商业航天

王小军介绍,火箭院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商业发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共享拼车发射、捷龙一号商业火箭、捷龙三号商业火箭等多型火箭均可通过“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等方式向全世界开放,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2022年,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完成了多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为构建良好的商业航天发展生态,赋能国计民生各行各业,为提升中国航天国际竞争力,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00

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500

2022年12月9日,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从海上冷发射到海上热发射的跨越

500

王小军介绍,火箭院还在打造文昌商业发射工位脉动生产线、海阳固体火箭总装基地等多样化总装测试基地。山东海阳总装测试一期工程已于2021年交付,具备年产10发火箭生产能力,目前正在开展二期工程建设,计划2023年底达到年产20发火箭的生产能力和3发火箭的周转贮存能力。

2023年,火箭院抓总研制的商业火箭将继续承担商业发射任务,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还将继续执行商业航天发射任务,长征二号丙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还将执行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任务。

此外,火箭院现有规划包括固体火箭海基和陆基发射文昌商业发射工位及脉动生产线海阳固体火箭总装基地亚轨道太空旅游等在内的商业宇航发射模式。未来,火箭院将积极布局商业航天,持续优化商业航天在产业链中的布局。

2023年宇航发射看点纷呈

500

500

王小军介绍,2023年,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继续执行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发射任务。其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继续执行“打一备一”的发射方案,经受应急救援值班考验,持续以每年2发的频率执行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继续执行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为空间站运送物资。

500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也将在2023年迎来考验。今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预计将在酒泉、西昌、太原等发射场执行多次任务,还将与远征系列上面级配合执行发射任务,研制队伍将经受多线、多地作战、技术状态复杂多样等多重考验。

500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将在今年执行3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助力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一步增强可靠性。

500

500

王小军透露,2023年,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同时亮相执行发射任务。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自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已连续7次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后续,研制队伍将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完成探月工程四期、低轨星座组网等国家重大工程发射任务。 

500

2023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多次执行陆地、海上发射任务,并将持续开展新技术研发工作。

此外,王小军还就航天技术在高端医疗领域应用的状况及后续发展进行了介绍。

航天技术在高端医疗领域应用取得重要成果

500

火箭院研制的辉昇-Ⅰ型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由火箭飞行控制执行系统——伺服机构采用的航天技术转化而成,具有稳定性强、集成度高、便携性好等特点,于今年获批上市,是我国航天技术在高端医疗领域应用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让国人共享航天科技创新成果。

王小军介绍,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可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支持,可暂时性替代人的心肺功能,为抢救重症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被视作重症监护病房里的“救命稻草”。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ECMO设备,辉昇-Ⅰ型体外膜肺氧合机总体性能和指标达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王小军透露,未来,火箭院研制团队还将继续推动ECMO泵头、膜肺等耗材的国产化,目前相关耗材已纳入后续研发计划并持续推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