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 钱跃:力量源于团结,团结才能胜利
中华民族深知团结对于家庭、族群、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作用,也深感分裂让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撕裂让社会和人民饱受煎熬。
力量源于团结。中国这么大,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关键要通过沟通协商,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共同愿景、弘扬共同价值、推进共同富裕、维护共同力量,确保顺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坚定共同愿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前景,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康庄大道。
《周易》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志同才能道合,道合才能相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志”和“道”,是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所在。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愿景,团结奋斗就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
弘扬共同价值——
人与人之间有时会谈不拢、处不来、闹矛盾,究其原因往往是四个字:三观不合。很难设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能够团结在一起。
团结起来共同奋斗,需要弘扬共同的价值观,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12个字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虽然层面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基础。
比如说爱国。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教育家张伯苓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中国人民要团结奋斗,就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推进共同富裕——
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坚定人民立场,改善民生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凝聚人心、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南;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新征程上,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打破利益固化藩篱,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维护共同力量——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的团结才有主心骨,人民的奋斗才有坐标系。新时代,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归根结底,党的领导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