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去多了之后,我对李小龙先生的“世界公民”有了更多感悟
不管是大众心理学还是做社会观察,慢慢地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人群中,即使绝大多数还是走在后面的队伍里,但是也永远会有一少数人走在最前面,他们或是有着最前卫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有着独立于绝大多数人的作派,要知道在任何群体里“不合群”本身就很考验人的各方面能力,如果能在“不合群”的少数人里能够以一种超前的状态和理念存在,并且最终实际上引领或者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李小龙先生的“世界公民”思想就是我上面说的一种体现,美国人问他是什么哪国人或者什么身份认同,他的回答是“仅仅是一个人”——哪怕他祖籍是中国,国籍是美国等等,他的关注点不在于区分,而在于大家的差异存在而已。美国出生,在香港长大,在美国工作生活等等,实际上造就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不需要关注或者太多的强调自己的国籍认同,而这实际上引出了我的一种观察和思考——那就是香港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存在?又养育或者培养了一方怎么的个体?
香港,很特殊,在最贫穷的时候被西方占据并发展,然后在100年后遇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如今依旧发挥着中国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交流的窗口作用。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别存在,这里也注定会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里的人群极其复杂,或者说极其多元化,说各种语言,有各种习惯和信仰,有各种爱好等等,但是为什么都可以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可以生活的和谐,并为香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呢?我想说,这还是源于香港的特殊存在以及制度安排实际上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平台”——不同背景和文化,不同阶级和信仰,甚至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实际上都可以弱化甚至是不存在的——前提是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在努力,在奋斗,在为了努力提升个人和适应群体社会的过程中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去过多的放大所谓的差异。
西方社会到底包不包容?这个需要看到深层次的东西——流于形式的政治正确和极其夸张虚假的作秀行为根本不作数,也就是西方人的心底到底认不认同世界公民的概念?我看,西方差的很远。东方社会到底包不包容?我个人感觉东方社会实际上口号提出的比较晚,但是不得不说在很多方面还是更容易表现出包容的倾向。西方社会里能不能出现一个像东方国家里的香港般的特殊存在呢?这都是在深层次表现其对世界公民的真实体现。香港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城市或者经济体的存在,是要给东西方很多启示的。
西方社会发达,但是也更保守和封闭——这就相当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的一个表征,也就是说西方社会富起来的时候,要么理念根本不先进(脑子留在了工业革命之前);要么就是思想不完备(认为自己先富起来,发达起来,不能够让其他国家和人民想自己一样——没有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不管是过去对东方或者非西方的排斥和抵制打压。还是如今的惧怕和自我封闭和脱钩,都体现出西方社会人的一种理念的落后,世界公民根本不可能从西方世界诞生——西方社会也许会在特定的区域(比如欧洲的西部,中东部)表现出包容和有限的团结,诞生做不到像东方社会那样去积极主动地拥抱和欢迎西方(哪怕是东方社会如今也很发达)——这是人的意识深处的东西。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在社会群体的层面上“假装出来”一些深层次不认可的东西——也就是群体性谎言是不存在于深层次的。
香港,作为一个东西方高度融合的社会,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即使本地人占据高达92%(华人),8%为非华人——非华人中菲律宾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别占总人口的2.7%和1.9%。但是即使是当地人实际上也已经高度西方化或者中西融合化——不管是制度导致还是长时间的自由融合改变了思维和习惯等等,但是不得不说,香港确实高度开放和包容——这也是为什么其可以在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架构起一座真正的“桥梁”作用的本质所在。
当然,香港也出现了很多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生活成本过高,人口密度过大,阶级固化等等出现了不少的令人担忧的事情,但是经济发展等依赖祖国大陆还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前景,尤其是在中国日益强盛的当下和可预期未来里,香港自然会更好。
但是不得不说,香港作为一个窗口的作用还是需要更多的重视,西方也许借助香港看到的不是中国的真正面貌——但是深圳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但是,西方最起码可以看到东西方可以和谐共存的“客观事实”,也可以认识到东西方融合带来的积极后果——经济发展,自由贸易,金融等等。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西方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一味地活在自己狭隘的“二元论”思想里和所谓的意识形态中,东西方可以和谐共存,当然,这也是“一国两制”的另一个重大作用和启示。中国包容,中国人也包容,而且中国是真正知道如何“求同存异”和“合作共赢”的终极相处理念的。
生活在深圳,极其便捷地往来于香港和内地,一个是资本主义老牌发达社会,一个是新兴社会主义发达社会,到底哪一个更好呢?我看,适应当地人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需要的话,就不要盲目比较来区分什么优劣,非要比较的话,只能说各有千秋——和谐共存,才是最大的智慧。
香港人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的认同现在看来虽然还不是特别乐观,但是这实际上也可以发挥一点“世界公民”的作用——不需要纠结于身份的认同,相反应该更多的关注与个人和群体社会的发展。毕竟从香港的经验来看,不那么较真,反而更容易和谐一点,发展更好一点,当然,这些话是说给西方世界听的。尤其是当下西方世界沉浸于阵营对抗和自古以来的狭隘思维,当然还有由于无知而对中国的误解和傲慢,甚至是邪恶的对抗和阻挠。
说完了香港,我还想谈一下内地的广袤区域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各个社会,实际上深圳和香港的存在对双方的启示作用都很大——香港是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但是西方却并没从香港身上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为什么在香港东西方的差异可以和谐共存?任何背景下的人群都可以在这里为自己个人的目标实现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深圳是中国人不需要仰视西方社会和制度的一个强大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和资本主义一样发展的很好,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市场化等制度安排实际上更显社会主义的包容——放在更宏观的层次上来看,东方能够容得下西方制度的存在,但是西方可容不下东方制度的存在——这也能从根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看出东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以及化解的方式方法。
李小龙先生代表着香港,代表着一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走向了世界,当然除了更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带来很多来自东方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给世界——尤其是西方——看到了之前看不到的可能性,当然西方人的理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世界公民——不是意味着忘记自己的身份认同等等——但是更多的是强调这个世界上很多不同背景和所谓意识形态下的人群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东西方在很多方面根本不需要有所谓的冲突——除非西方式包藏祸心,如今的西方社会就是如此。但是在东方人的思维深处,我依旧看不到如西方世界般的“狭隘和崇尚暴力”的世界观,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如果不可以和谐共存,那么只能说东方更高级的文明取代西方文明。这是当下世界很难看得到的,而这归功于生养李小龙先生的香港那片土地——更归功于特殊制度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