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人马,眼睁睁看着他战死...

作者 |  水处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01

  一个学霸级人物。

  22岁就中了进士。

  不但智商高,情商也很高,尤其善于观察形势。

  天启年间,杨嗣昌本已干到了五品的户部郎中(就是财政部司长),妥妥正厅级干部了。

  但他一看,当时阉党和东林党恶斗越来越厉害,知道大环境不妙,宁可舍弃大好的仕途前景,也要辞了官职回家躺平。

  别人笑他太傻:你一个小小郎中,想参加还没资格呢,犯得着放弃仕途么?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果然,朝中先是阉党大肆迫害东林党,接着崇祯上台,又大规模清洗阉党,然后阉党余孽和东林党又继续撕逼。

  多少朝廷官员都被卷了进去,成了炮灰。

  而他在老家安然躲过了这一切。

  还自动具备了“无党人士”的标签,让烦透了党争的崇祯对他另眼相看。

  他,叫杨嗣昌。

  02

  进了崇祯朝,老杨不但重新进入了官场,还因为才干出众而受到崇祯青睐。

  即使他老爸杨鹤因为在陕西招抚“流寇”失败而下狱,他的仕途也没受到任何影响。

  六年时间,他就从巡道干到了宣大总督的位置。

  崇祯八年(1635年),他老爸杨鹤去世,他按惯例辞官回家“丁忧”。

  但此时的大明,外有皇太极,内有“流寇”,内外交困,焦头烂额。

  虽然有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些能臣在地方上独当一面,但朝中却少了一个能够总揽全局、既懂军事又懂财政问题的中枢人才。

  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干过户部的差事又带过兵的老杨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不等老杨“丁忧”期满,就来了个“夺情起复”,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03

  杨嗣昌一上任,就清晰明白地阐述了他对目前局势的整体考虑:

  1、攘外必先安内。

  力争和皇太极议和,以争取时间对付“流寇”;

  2、

  其次对“流寇”要采取“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

  也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和凤阳为四个主要战场,负责对“流寇”进行追剿;

  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个辅助战场,负责对“流寇”进行堵截。

  使其无法到处流窜,最终迫使其与官军进行决战。

  崇祯很满意。

  但问题是,根据这个战略,需要增兵十二万,增加军饷二百八十万两银子。

  此时大明朝的国库早就底朝天了,这二百八十万从哪儿来呢?

  老杨提出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按田亩加派“剿饷”!

500

  四川石门县五十两“辽饷”银锭

  但这个方案一提出来,    马上遭到了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反对。   

  老孙上折子说:

  “这些年“流寇”到处流窜,陕西、中原、江北,处处残破不堪,正常的税都征不上来,就这样朝廷还要加征‘辽饷’,现在又要加征‘剿饷’,这不是把老百姓往死路上逼么?到时候他们都去投奔流寇,天下还想太平么?”

  老孙还把自己在陕西搞“清屯”的成绩单拿了出来——

  仅仅在西安三卫,老孙就清出被地方豪强官绅强占的卫所田地二万多顷,一年能收税银十四万五千余两,米麦一万三千多石。

  把全国卫所田地都清一遍,还用得着加征“剿饷”吗?

  老子现成的作业为什么不抄?

  04

  崇祯看了老孙的折子,也承认说得有理,可是真要抄你的作业,有两大难题就绕不过去:   

  1、

  你清个西安三卫,告你的折子就已经雪片一般了,真要全国都清一遍,怕不是要天下大乱? 

  2、

  你清理个西安三卫就花了大半年时间,我要把全国卫所田地清一遍要花多久?我等得起么?我现在就要钱。   

  最终,崇祯还是选择杨嗣昌的方案,宣布加征“剿饷”,为期一年。

  05

  “剿饷”的事定下来之后,“十面张网”的战略还需要一个在前方负责调度的总指挥。

  之前是“五省总理”卢象升担任这个角色。

  卢象升此时已被调去当宣大总督防备清兵了,继任的王家祯能力又不行。

  老杨正在物色替换人选的时候,他的好友、礼部侍郎姚明恭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老姚的儿女亲家——两广总督熊文灿。   

  其实熊文灿这人并不会打仗,他之所以能升到两广总督,是因为运气不错。

  在福建布政使位置上的时候,成功招安了大海盗郑芝龙,又靠着郑芝龙为他打平了福建沿海的各路海盗。

  刷出了政绩,这才升到两广总督。

  升了两广总督之后,老熊成天搂钱喝酒,一心只想着在广东过神仙般的日子,反正广东既没有“流寇”也没有“东虏”,多省心啊?

  因此当崇祯任命熊文灿为“总理”时,老熊是死活不想去,找各种借口,最后实在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硬着头皮去上了任。

  06

  熊文灿打仗肯定是不会的,那怎么对付“流寇”呢?

  还是老办法——招安。

  招安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有办法,有手段。

  老熊呢,则是来者不拒,投降就行。

  崇祯十一年(1638年)初,在河南活动的张献忠被官军打得没办法了,于是派人去给老熊送了一份重礼,表示要投降朝廷。

  老熊一看张献忠这种“巨贼”都要投降了,心里那个高兴啊,马上表示招安,然后向朝廷上奏子表功。

  过了不久,另一个“流寇”首领罗汝才也向老熊表示要投降,老熊也是照单全收。

  一时间,老熊是“功劳赫赫”,老杨也是洋洋得意。 

  就在这时,出事了——

  张献忠虽然接受了招安,但却拒绝接受朝廷的整编,自己带着两万多人马,占了谷城县。

  熊文灿调他去打别的“流寇”,他也不动。

500

  老电影《双雄会》中张献忠占据谷城的镜头

  罗汝才的情况也差不多,占据房县,队伍不整编、不打“流寇”。

  07

  这不对劲啊,他们这是诚心投降吗?

  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就上书崇祯,说他们恐怕不是真接受招安,皇上您得早做打算。

  杨嗣昌知道了这事儿以后,马上上折子把范景文痛骂了一顿,说您老人家在南京坐着,啥实事都不用干,就剩个嘴皮子,成天逼逼叨叨,到底是真心为了帮朝廷的忙呢,还是为了挑拨离间,破坏“平寇”的大局?

  为啥杨嗣昌反应这么大呢? 

  很简单。

  熊文灿是他举荐的。

  熊文灿招抚张献忠,这么大的利害关系,能容得下别人说三道四吗?

  范景文是被骂回去了,但该来的还是会来......

  08

  到了崇祯十一年九月,因为议和的事没有下文,皇太极发动了第四次入塞之战,很快就打到了北京郊外的牛栏山。

  崇祯慌了,赶紧让正要回家“丁忧”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带兵前来“勤王”,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是个直肠子,当着面就质问杨嗣昌是不是在和“东虏”议和?

  杨嗣昌闹了个大红脸儿。

  还好崇祯出来打圆场,说了一通“外人议论,不足为信”之类的浆糊话,才把这事儿糊弄了过去。

  第二天,卢象升率军出征,杨嗣昌跑去送行,交代卢象升“无浪战”。

  杨嗣昌的意思是说,清军野战能力强,让卢象升不要轻易跟他们野战。

  卢象升本来就认为杨嗣昌是主张议和的投降派,所以这话在他听来就是要他不要跟清军真打,以方便议和。

  所以他根本没鸟杨嗣昌的交代,自己率军夜袭清军大营。

  结果,统率关宁军勤王的太监高起潜拒不配合,导致卢象升作战失利。

  更恼火杨嗣昌了。

  于是,十月十七日,杨嗣昌亲自跑到卢象升军中,商讨下一步的部署。

  会上,二人翻了脸。

  卢象升:你杨嗣昌一心议和,“沮师养寇”,还阻挠高起潜跟我一起作战,既然这样,老子不干了!

  杨嗣昌也怒了:你既然说我这么罪大恶极,你不是有尚方宝剑么?有种你就砍了我啊! 

  兵部尚书和总督大人闹成这样,这个仗显然是没法打了。

  09

  卢象升只好要求和高起潜分兵作战——你们不想打,我自己打总可以吧?

  就这样,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卢象升,能指挥的就只剩自己带来的宣大的二万人。

  就靠这二万人,从十月下旬和清军一直打到十二月上旬,不但兵越打越少,而且粮饷和御寒的衣物也没人管。

  卢象升几次给兵部求援,兵部不但没有任何回应,还几次调动卢象升的兵马去其他地方驻防。

  到了十二月中旬,卢象升身边只剩下了五千冻伤饿瘪的残兵了。

  十二月十二日,清军以优势兵力在巨鹿县贾庄将卢象升围住。

  卢象升拼命求援。

  此时,高起潜的五万人马就在五十里外,却全程打酱油,眼睁睁看着老卢战死沙场,全军覆没。

500

  连环画《李自成》中卢象升阵亡的画面

  曾打得“流寇”心惊胆战,呼之为“卢阎王”的一代名将卢象升,就这样被自己人“坑”死了。

  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一直不承认他是战死的。

  凡是说卢象升是战死的人,都被下了狱,酷刑伺候。

  一直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遗体才得以下葬。

  也因为杨嗣昌的阻挠,卢象升终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抚恤和褒奖。

  直到杨嗣昌死后,真相大白,崇祯才给了老卢追赠了荣誉。

  10

  下一个是陕西巡抚孙传庭。

  孙传庭也是接到命令后,紧赶慢赶跑来勤王的。

  孙传庭跟杨嗣昌之前就因为“剿饷”的问题结了梁子。

  这次杨嗣昌又跟崇祯建议——把洪承畴指挥的陕西军队全部调到蓟辽对付清军。

  孙传庭又是极力反对,说:

  眼下,陕西的流寇已经被打得屁滚尿流,再加把劲就全灭了。

  现在把军队调走,岂不是给流寇咸鱼翻身的机会?

  皇上,这馊主意,您可千万不能采纳啊!

  可他说话怎么能有杨嗣昌好使?

  最终崇祯还是任命洪承畴当了蓟辽总督,把他的秦军全部调到了蓟辽一带。

  孙传庭又急又气,一时火大,耳朵突然就聋了。

  而,让他火大的事还在后面......

  11

  清军退走后,崇祯又听了杨嗣昌的建议,让孙传庭当保定总督,也别回陕西了。

  孙传庭一听就急了: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杨嗣昌的小心思?洪承畴和我这两年把流寇打得差不多了,你就把我俩调出陕西,好让你的熊文灿来摘桃子,是吧?姥姥!老子不伺候了!

  孙传庭以耳朵聋为由,上书辞任。

  正正好给了杨嗣昌一个整他的机会——

  杨嗣昌马上跟崇祯说:孙传庭根本就是心怀怨恨,假装生病,违抗皇命。

  崇祯一听就怒了,不分青红皂白,把孙传庭下了诏狱。

  一关就是三年。

  12

  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这三个“流寇”最害怕的人物,调走的调走,坐牢的坐牢,战死的战死,一下全没了。

  “流寇”可就再也按不住了。         

  很快,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反旗。

  紧接着,罗汝才也在房县重新造反。

  熊文灿那边彻底爆雷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杨嗣昌也没法再罩他了。

  七月,老熊被逮京问罪,在菜市口被砍了脑袋。

  13

  老熊扑街了,杨嗣昌成了众矢之的。

  没办法,他只好自请到前线督师,去接替老熊指挥“剿寇”。

  崇祯同意了,还亲自赐宴给他送行,又写了首诗送给他,可以说是寄予厚望了。

  可没成想——

  十月初一,杨嗣昌到达襄阳。

  当时他最倚重的两个将领是左良玉和贺人龙。

  为了让两人都能给自己卖命,他就玩了一出常见的职场PUA——拿出“平贼将军”的大印,说谁能立下头功这大印赏给谁。

  靠着这大印的刺激,第二年二月,左良玉玩命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差点活捉张献忠,立了大功。

  “平贼将军”的大印自然就归了左良玉。

  可杨嗣昌又觉得左良玉兵太多,人又桀骜不驯,再给他这个头衔,以后怕不好管制,于是又上书崇祯,要求把“平贼将军”大印收回来,发给贺人龙。

  崇祯也批准了。

  结果,杨嗣昌又害怕起来,觉得左良玉毕竟兵多功大,这么搞会把左良玉激怒了,于是又上书请崇祯再收回成命,还是把“平贼将军”大印给左良玉。

  如此骚操作一番,左良玉和贺人龙都给得罪了。

  从此两人都再不肯卖命了,出工不出力,动不动就跑路。

  14

  除了左良玉和贺人龙,杨嗣昌还把郑崇俭也得罪了。      

  郑崇俭接替洪承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在任上对“流寇”屡战屡胜,一次败仗都没打过。

  可战后评功的时候,坐镇襄阳后方的杨嗣昌却抢了头功。

  崇祯的封赏大半都归了杨嗣昌,郑崇俭心里那气就别提了。

  从此以后,郑崇俭对杨嗣昌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能躲就躲。

  杨嗣昌没办法,只能把崇祯搬出来施压。

  郑崇俭干脆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15

  杨嗣昌把手下能打仗的人全给得罪完了,“剿寇”的战事自然是日益恶化。

  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张献忠卷土重来,奇袭了杨嗣昌的司令部襄阳,干掉了明朝的襄王。

  “陷藩”是死罪,杨嗣昌又愁又怕,一下病倒了,没几天的工夫,就在沙市去世了。

500

  位于湖南桃源县的杨嗣昌墓墓碑

  崇祯却啥罪也不治,还亲自给写祭文,追赠太子太傅。

  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这要是要搁别人,“陷藩”这种大罪,就算你人死了都得枭首示众。

  老王:

  抛开后人唯成败论的盖棺定论,杨嗣昌其实算是一个勤勉克己的官僚。

  这篇主要说了他的“过”。

  大概是功过七三吧。

  讽刺的是,杨嗣昌入仕初期厌恶党争,到后来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党争的漩涡之中......

  大明的痼疾,也非一人可以改变。

  参考文献:《明史》、《怀陵流寇始终录》、《绥寇纪略》、《明季北略》、《平寇志》、《明清史料汇编》、《孙忠靖公集》、《杨文弱先生集》、《戎车日记》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