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家庭贫困的人送巨额彩礼,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是不支持的,同样会受到社会否定
【本文来自《从广西彩礼的社会现象,来正确解读一下中华民族的彩礼礼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媒体人没有自己的思想
自古以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你知道媒妁是干嘛的吗?就是讨价还价的,说到底就是谈彩礼的中间人。
先生了儿子的,不愿再生一个,第一个是女儿的,大多还想生个儿子,特别是两广,没生儿子做人都抬不起头。说到底,女儿是别家人。
人穷,做上门女婿。
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对。
婚礼属六礼之一,古代中国的六礼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婚礼属中华民族传统的六礼,有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环节。
纳采,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只是简单地将媒人提亲解读为谈彩礼的中间人是不妥的,传统的中国婚俗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彩礼对财富、权势、地位、社会阶层相当的双方家庭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媒人提亲主要是表达缔结婚姻的意图,介绍一下男方的家庭、身份、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一般来说女儿同意后(大多数私下里还是和女儿沟通的),是否结亲由家长来决定,女方家长经过考虑同意议后,纳采的环节才宣告完成。
此时,男方连女方的名字都不知道(可以理解成古人喜欢用笔名,大多数的情形下,对外只使用笔名),所以,问名这个环节是中国特有的,大多数女子人们只知道她的笔名(或小名),至于真名是不轻易告知外人的,否则问名的环节将失去意义。
真正送聘礼的环节在后面的第四个纳征的环节,古代的民间聘礼是根据男方的家庭财产来定的,即有钱人家聘礼多一点,困难的就少一点,完全是有节操的按需下聘,这方面不是女方指定聘礼的多少,而是男方如果拿不出与家庭地位、财富相当的聘礼,那自己就认为是很丢脸的事儿,受到社会的嘲笑。
这里头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聘礼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与家庭的地位、财富相当,强迫家庭贫困的人送巨额的彩礼,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是不支持的,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否定。
古代的聘礼,可以是金钱、物品,还可以是有知识产权意义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价值是由双方家庭来评价的,并非时下一些人只盯着钱看。
所以,媒人的作用没这么简单,聘礼也不等同现在所讲的彩礼。时下一些人,在意的只是彩礼的数额,甚至逼着借款凑彩礼的,说实在的就和出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已经偏离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