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问题,不仅仅是嫁娶双方是否认可传统习俗,还包含着他们如何定义现代婚姻

【本文来自《很多男性人很好,对自己的妻子、女朋友很好,但实际上内心并不尊重女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顺着帖子爬楼,看完了从“江西高额财礼”到“男性不尊重女性”等等一系列俄罗斯套娃帖,我对这类两性话题中的口水仗已经感觉有些厌倦。不同性别的个体和群体在思考两性问题时,到底立足于怎样的思考起点,又有着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

要不要财礼、要多少财礼不仅是认可或遵守传统习俗的问题,还包含着嫁娶双方及其背后的家庭如何定义现代婚姻,如何衡量婚姻的价值与意义等一系列争议。无论是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数字”,还是一句“情比金坚”,实际上都是以金钱、物质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将情感具象化了。将婚嫁中的一部分与财礼划等号这种行为,某些时候赋予了婚姻多重保障,某些时候又简化了婚姻中原本丰富的意义,让一个由你情我愿为起点的情感问题变成了简单的价值交换。

正面来看,它给抽象的情感与承诺明码标了价,为婚姻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提供了一些物质保障;负面的意义呢?评论区已经说了很多,它带来了某种恶性的竞争,加剧了不同性别群体在婚姻中的不平等感,也可能在标价的过程中早早稀释了婚姻的幸福感。

当传统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的分工形式随着社会演变,被逐步确立为一种家庭和社会制度,一种在婚嫁前已经被预设的家庭分工和组织形式必然会持续固化婚姻中的不平等,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仍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当这种理念建立在男性能够获得更丰厚的社会报酬上,会让被预设的不平等更加难以被颠覆。在这个基础上,女性能够提供的生育价值既是平衡现状的一个天然优势,生育的意愿与生育的成本成为了交换的资本;同时,生育能力也成为婚姻关系中的重要筹码,自主的条件下女生可以选择是否生育。

另外,男女双方一次“付费(财礼)”之后,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给对方的东西也存在差异,比如男性希望女性在家庭的维系、后代的教育、获得经济报酬方面承担更多责任,而女性可能要求男性在情绪、情感、仪式和陪伴等方面提供更高质量的价值,后续的互动与交换由结婚的念头引起,却不能在财礼谈妥后一劳永逸。

两性、婚嫁和生育是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社会问题,它牵涉对人的价值、生育价值、权力的互动等等问题的讨论,但是今天一部分社交媒体中的争论呈现简单化和和稀泥的趋势,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你配得上这么高的财礼吗?”“这都要怪男/女人?”“算了,都不容易”,这样的讨论可能很难达成共识,没有共识,何谈推动问题解决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