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文艺界的问题可能还真在于不会学、不想学,基础都没学明白

【本文来自《聆雨子:《我本是高山》本有双赢的机会,但主创失去了“信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看暑期档热门电影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国内电影人的叙事能力还很差,到了年末档才发现,国内部分电影人的精神境界实在很难评。

先说选材,当王宝强同学讲述大凉山少年成长故事的时候,这位导演迅速盯上了伟光正的英雄个体,这妥妥一副奔着各大奖项横扫一遍的目标去的。实际上我实在不明白,张桂梅老师近几年已经受到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量关注,她的贡献、精神影响了太多太多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如此大的必要通过电影的形式再诠释吗?我觉得,可以诠释,但没这个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我没有任何对张桂梅老师不尊敬的意思,她在我心目中高大无比)。

再说情节,讲实话我没有看这个电影,因为我不想浪费自己的三小时。但是看了网上各方的转述,我认为许多观众已经把重点情节描述清楚了,并不影响我对电影的评价。怎么说呢?还是很难评。哪怕不上纲上线,有些情节的设置也让我完全不明白,这些设置在艺术表现和情节推动上有什么基本作用?

再说宣发,……不想说了,我要吃饭去了。整个就是一个很难评!

补一句,刷了一眼评论区真的忍不了。评论区有读者讲我们的文艺界受西方影响巴拉巴拉的,其实我想说,有时候还是应该学点好的,学叙事、学多重视角看问题,这本身也不是西方专属吧。而且学西方并不意味着媚西、崇西,关键看学得是什么?现在文艺界的问题可能还真在于不会学、不想学,基础都没学明白,被一帮读者带着反西方、骂东方的,自己想想站得住脚吗?经得起市场和观众考验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