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网红在香港的“普通话”的一天引发的热议
香港本是边缘,偶然成为一时的所谓“中心”,当时代将香港再次置于边缘地(低)位时,相信有一部分港人是不舒服的。
毕竟做殖人时,正是帝国主义风头正盛,帝国主义从手缝里漏出来的残渣,也能让鼻屑之地的港殖人吃得好一点、饱一点;然而对比更广阔的祖国,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战天斗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巨大民生问题,更建设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这是绝大的不同,无论从规模上、质量上,香港之“小”与全体祖国之“大”完全不可比拟。部分港殖人从心理上还比较脑子接受,还陶醉在几十年前做“二等殖人”的物质满足上。
从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角度看,港人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扔在扩大。所谓的中产阶层的普通人及底层人几乎没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日三餐对他们来说已是不易,看看那些鸽子笼、劏房,还有那些权贵、富豪及大明星的豪宅,两厢对比,那就是香港最真实的人间写照。所以说,资本主义是没有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也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在资本主义世界,有的人是“人”、有的人不是“人”。
可是以“伪中产”为代表的一群小资产阶级分子是没有任何社会变革的战斗力的,他们带有天然的愚鲁性、幼稚性、软弱性。他们既寄希望于顶尖富人的赏赐,又羡慕并且仇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钢筋水泥”笼子是资产,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同无产者割裂开来、区别开来。
政治上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解释权,也不懂得解释,因为没有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只能在犹豫彷徨中一步步走向沉沦。
经济上,他们没有可以左右局势的资源,除了一套或者几套房子,再就是股市里那些忽高忽低的“经济”指数。他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
文化上,殖人们深受殖民统治下的强制洗脑,精神上被格式化后,被写入“殖人奴才”思维。这一点在香港的电影里有着最直观的表现,例如为黑帮写传的《古惑仔》系列、《五亿探长--雷洛传》,为底层困境挣扎转黑却又始终在挣扎、拧巴的《英雄本色》系列;即使如成龙的《警察》系列也只能表达惩恶扬善的浅尝辄止,极少有对其深层次的病态社会的唯物主义批判。
大多数殖民统治时代的香港人,就是这样的。既无力改变世界、也不愿作为主人强大自己、组织自己去改变自己和世界。
希望港殖人能够绝望,伟大的祖国的召唤和帮助从来都在,一直在增强。香港人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同更广阔的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视野大了、空间就大了,转圜的范围就大了,发展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把全社会、全社会的人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这才是香港人的未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在一个祖国教育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香港人,必定要比他们的前辈要更有脑子、更有发展,更有把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同国家建设和世界改造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