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文言常识,随便翻译会笑出人命滴!

文 | 读写菌

500

01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种学习方式一直深受诟病。有专家指出,文言文的精妙之处根本无法翻译,如果说古文如美酒,翻译后就如同美酒兑水,滋味全无

假如真像兑水的酒还好,虽然无味,却也无害。读写菌遇到不少奇葩翻译,那哪是兑水的酒啊?简直就是肥皂水,是用来洗胃的!

这些奇葩翻译,出错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不知实词意思,有的是断句出现错误,有的是不明白古今异义,有的是不清楚特殊句式……

下面将这些奇葩翻译一一列出,供各位赏玩,但请阅读时一定不要喝水!

02

【古文原句】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奇葩翻译】沛公开始变得好像厕所一样。

我的天!这翻译带着一股特殊的味道扑面而来。人家朱元璋是长得丑,你刘邦却是长得“臭”啊。

这位同学能做出这样有滋有味的翻译,原因是他不懂“如”的意思。

他在初中时学古文,唯一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到了高中,他还清楚地记得“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句子,“如”在这里是“好像,如同”的意思,今天,这位勤奋的同学,终于把这个意思转移到沛公身上了。

其实,“如”本为会意字,小篆写法如下:

500

右边是“口”,左边是一个跪着的女人,表示“从命”之意。

《说文》:“如,从随也。”

由“从随”之意引申为“到……去”;

从随一个人,就是“像,如同”一个人;

“像”一个人,就有了“及,比得上”之意;

最后又引申为假设连词“假如”。

所以,“如”的义项产生先后顺序是:

①从随;②去,往,到;③好像,如同;④比得上;⑤假如,如果。

其中“如”作动词,译作“去、往、到”,用法特殊,需要关注。

“沛公起如厕”意思是“沛公起身去上厕所”

——你以为在做皇上之前就不能去厕所了?

 03

像上面这种不懂词语意思、闹出翻译笑话的例子还有很多。记得学习《陈情表》一课时,那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笑料纷至沓来,师生忍俊不禁:

【古文原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奇葩翻译】生下孩子六个月之后,慈祥的父亲一见面就要背着我。

【古文原句】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奇葩翻译】四岁时,舅舅夺走了母亲的贞节。

【古文原句】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

【奇葩翻译】门板破旧,窗纸很薄,晚上还有邻居儿子的鼾声。

啊呀呀!李密实在是太惨了,才六个月大,抱着都要小心翼翼,父亲却喜欢背着他;舅舅又实在是有点重口味;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房子,隔音设备又不好,噪音分贝又过高,实在是生无可恋啊!

“见背”,是“背弃我”的意思,是“死去”的委婉说法。“慈父见背”意为“生为婴儿6个月的时候,我的慈父就去世了”,哪里是要背着李密的意思?

“见”是古文中很重要的一个词语,其写法变化如下:

500

①为甲骨文,②为金文,都是一个人上面有一只突出的大眼睛。

这就是“见”的本义:看见。由“看见”引申为“会见、接见、出现”,其中“出现”的意思后来写作“现”。

一样东西被看见,就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又有了“被”的意思,表示被动,如“见笑于大方之家”;或表示对我如何,如“府吏见叮咛”。

所以,“见”的词义变化过程应该是“看见—会见—出现—被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慈父见背”中是最后一个义项。

“夺”有“夺取”之意,还有“强行改变”之意,“舅夺母志”是“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大家真的错怪舅舅了!

“息”词义变化过程应该是“呼吸—气息—消息—休息—利息—子女”,“晚有儿息”是说“很晚才有了孩子”,跟“气息、鼻息、打鼾”无关。

 04

【古文原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

【奇葩翻译】一个流氓吭哧吭哧地抱着破布头,想来换我的真丝。结果这个土匪不仅想要丝,还要把我抢走。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首诗背后一定有一个很黄很暴力的故事!

一个流氓,又贪财又贪色,就这样被钉在了《诗经》的耻辱柱上!

其实,“氓”读作“méng”,是‘百姓’的意思,和流氓根本不沾边。

“匪”是通假字,通“非”,也算不上土匪。

翻译成“流氓”和“土匪”的姑娘,一定是恨透了那个负心汉,不过,这样骂他还是太客气了,为什么不用下面这句来骂呢?

【古文原句】是鸟也 (《逍遥游》)

【奇葩翻译】是个鸟啊!

还是这样骂得痛快!

当然,这里的“是”不是“是”的意思,而是“这”的意思。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拗口?

遇人不淑,是女孩子最担心的事。遇到一个深爱自己甚至粘着自己的男友,该是多么幸福!下面这个翻译中,也藏着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古文原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奇葩翻译】那个去世的人就像你的丈夫,白天黑夜都不肯离开你。

这简直是“人鬼情未了”啊!

这里的“夫”,是个虚词好不好!

05

说到男女爱情,读写菌就又忍不住想起另外一句奇葩翻译:

【古文原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奇葩翻译】夫人和我在一起,趴着仰着过了一辈子。有时我抱她在怀里,在屋子里说悄悄话;有时我因寻找寄托,就到外面放浪形骸。

这是一位男同学翻译的,没想到他高中就是这样的“渣男”!

古代有“夫人”这个词吗?人家王羲之本来说的是:

夫 / 人之相与

你偏偏要这样断句:

夫人 / 之相与

说你不是渣男,都对不起西门庆!

无独有偶,《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一位“夫人”:

【古文原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奇葩翻译】小老婆的力量达不到这个程度。

“微”是小的意思;“微夫人”当然就是“小老婆”,没错啊!

好好好,你这个人厉害!

真是“微斯人,吾谁与笑?”

有夫人,自然就有“老公”:

【古文原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奇葩翻译】别说老公傻,有比老公更傻的。

看来,不多积累一些古今异义词,会影响夫妻感情的。

不过,影响夫妻感情的可能不仅是古今异义的问题,下面这位女孩,就因为自己的长相长吁短叹:

【古文原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

【奇葩翻译】守在窗前,怎么只有我长得这么黑?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长得黑,只能赶紧去做美白了。

“怎生”即“怎么”,这句话应读作

“独自/怎生/得黑?”

不能断句为:“独自/怎/生得黑?”

06

《鸿门宴》中还有一个句子:

【古文原句】大王来何操?

【奇葩翻译】大王来(做)什么操?

刘邦能做什么操呢?估计应该是“大风操”吧。

这句话是宾语前置。在古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翻译是“大王来这儿拿着什么礼品呢?”

可怜这位同学,翻译错了还以为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来问我:

“老师,这个句子是不是省略句?省略了谓语‘做’?

【古文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奇葩翻译】句读的不知,迷惑的不解。

当这位同学大声说出自己的翻译时,语文老师楞了一下,接着竖起了大拇指说:

“吆西!良民大大的有!你的,竟然不知道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

 07

以上的句子,大多出自高中教材,初中文言文中的句子,也会有许多神翻译。而且,初中同学不错则已,一错就是个国际大笑话。不信请看:

【古文原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奇葩翻译】吃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就把它吃了。

【古文原句】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奇葩翻译】竟然不知道有男人。

【古文原句】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奇葩翻译】今天下降了三分。

【古文原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奇葩翻译】鲁庄公给他一辆马车,让他用长长的勺子去作战。

【古文原句】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

【奇葩翻译】每天走一百里路,多半能活过九十岁。

【古文原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奇葩翻译】因为这里过了清朝的边境,不可久留。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