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灭亡前夜的疯狂...(3)

作者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

500

  董卓

  承接前文>>>

  东汉灭亡前夜的疯狂...(1)

  东汉灭亡前夜的疯狂...(2)

  01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十常侍假传何太后诏令,将大将军何进骗进宫,刺杀在嘉德殿。

  弄死何进后,宦官们即刻矫诏,命许相出任河南尹,负责弹压地方;樊陵担任司隶校尉,取代袁绍的洛阳防卫大权。

  袁绍可不傻:开玩笑,这样的话,我袁家还不立刻被灭门。

  袁绍不仅不把军权交出来,还把诏书斥为乱命,通过叔叔袁隗在尚书台的职务之便,把许相和樊陵召来,二话不说,一通乱刀砍死。

  随后,袁绍指派袁术和何进部将吴匡等人,率领禁军围攻皇宫,向宦官挥起屠刀。

  那天夜空下的洛阳城,火光冲天......

  2000余名内宦,死于非命......

  一夜之间,外戚和宦官,这两大东汉朝堂上纠缠近百年的政治势力,全报销了。

  至此,这场大戏的幕后总导演袁绍大获成功。

  他掌握着大半个洛阳的防卫力量;他叔叔袁隗掌握着最高行政权。

  这下,洛阳可以姓袁了!

  如果没有董卓进来横插一杠子的话......

  02

  卢植正带着逃出皇宫的刘辩和刘协赶回洛阳,路上刚好遇上董卓。

  虽然何进之前让董卓来勤王,但此时,卢植拿不准董卓是敌是友。

  谨慎的考量了一番,卢植以皇帝的名义下令,让董卓停止前进,就地驻扎。

  但董卓根本不买帐,反问卢植:现在国家被你们这帮大臣搞成这个鬼样子,你还有脸让我退兵?”

  董卓的人比卢植多,拳头比他硬,万般无奈之下,卢植一边同意董卓继续向洛阳开进;一边打着小算盘是:我解决不掉你,袁绍总可以吧?

  不好意思,卢大人,你想多了——

  济北相鲍信眼见董卓进京,预感洛阳的局势将要大变,劝袁绍:“董卓如今手握重兵,一定会图谋不轨。我们不抢先下手,一举将他拿下,日后必然吃亏。”

  鲍信的眼光很毒,这时候确实是解决董卓问题的最佳窗口期。

  但袁绍的反应,很拉跨:

  “绍畏卓,不敢发。”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载:

  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语已见《何进传》。

  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

  03

  袁绍给人的一贯印象,即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但不得不承认,袁绍之所以不和董卓火并,是有着通盘的考虑的:

  按当时的实力,袁绍是有把握干死董卓的;

  所以,袁绍真正怕的不是董卓。

  而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他怕的是,自己和董卓拼光了,再被别人偷了桃子,那可就彻底抓瞎了。

  “别人”是谁呢?

  1、外地诸侯;

  2、何进的老部下。

  此时洛阳城内外共有5只军队:

  分别是(括号内表明归属):

  皇宫禁军(袁绍)

  司隶校尉军(袁绍)

  西园校尉军(何进部将吴匡)

  洛阳北军(何进部将张璋)

  凉州军(董卓)

  看见没,除了凉州军之外,还有西园校尉军和北军,他们都不归袁绍管。

  (袁绍虽然做过西园校尉军的中军校尉,但早已调任司隶校尉,属于人走茶凉)

  而且袁绍早就已经布局,拿下西园校尉军和洛阳北军。

  只差收尾了。

  04

  把时间调回袁绍起兵攻杀宦官的那天晚上。

  那天晚上,是袁术和吴匡一起攻破的大门。

  但进宫之后,他们俩就做了阶段性分工:

  袁术继续在宫里扑杀宦官;

  吴匡和张璋带人去了何进的弟弟何苗家里。

  干嘛来了?

  给他大哥何进报仇。

  在吴匡的单纯认知里,何苗是害死何进的最大黑手。

  理由是:

  1、之前何苗拉着何太后拦着何进,不让他乱来(杀宦官);

  2、何进死后,何苗并没采取任何行动;

  3、何苗在军中的官位仅次于大将军何进,同时何苗是刘辩的舅舅,何进一死,何苗可以即刻补上!

  所以,吴匡就凭着这些猜想,踏进了何苗家,把何氏全族杀了个鸡犬不留。

  05

  注意!

  为什么是吴匡和张璋负责攻杀何氏全族,而袁术负责屠宦官呢?

  这很很狠可能是袁家的谋算——

  杀宦官,袁家人有理由说自己是在扶持社稷;

  而吴匡和张璋杀死车骑将军何苗,有理由吗?没有。

  那还不把吴匡拉出去砍了!

  吴匡一死,袁术就可以马上接手统领西园校尉军和洛阳北军。

  也就保证了,战后的洛阳,只存在袁家一个话事人。

  所以,收西园兵权是袁绍必须走的一步,杀吴匡也是袁术早就谋划好了的事情。

  不得不说,袁氏哥俩这招又阴又不失高明。

  所以袁绍的打算是,先把西园校尉军和洛阳北军都归到自己后,再跟董卓开战。

  06

  只可惜,漏算了一个人。

  谁呢?

  董卓的亲弟弟、奉车都尉董旻!

  奉车都尉,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光禄卿。

  就是负责皇帝出行事务的,属于皇帝贴身随从官,并不是禁军系统的人。

  怪了!董旻为啥会冒着极大风险,跟着吴匡去杀何苗呢?

  无利不起早。

  董卓也早就盯上了吴匡和张璋的两只禁军,所以让董旻去套近乎,成为战友。

  杀完何氏后,很可能是经过了董旻的一番劝说(史料无记载),总之,吴匡和张璋意识到了危险—— 姓袁的很可能会过河拆桥。

  于是,吴匡和张璋为了保住脑袋,就通过新战友董旻,换了新老板——董卓。

  这样,洛阳各方的军事力量即发生剧变:

  皇宫禁军(袁绍)

  司隶校尉军(袁绍)

  西园校尉军(董卓)

  洛阳北军(董卓)

  凉州军(董卓)

  董卓和袁绍进入了相持阶段。

  07

  袁绍就打算召新外援来洛阳。

  袁绍找的盟友是并州刺史丁原。

  可董卓抢先勾搭丁原的手下主簿吕布,把丁原给阴死了。

  关于这段历史,《三国演义》里重点突出了吕布“三姓家奴”的本性,只写他收了赤兔马,扭脸就对“义父”丁原拔刀相向。

  但吕布投靠董卓,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董卓干过很多年并州刺史,朝廷还加封他为并州牧。

  所以吕布和董卓很可能早就是上下级的老关系了。

  吕布的反水不是一时的见财起意。

500

  丁原死了,吕布带着十几万的并州军加盟了董卓。

  袁绍无可避免的沦落下风。

  最终,桃子被董卓给摘了。

  07

  董卓掌握大权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

  为什么废少帝刘辩?

  因为刘辩是何进和袁绍等人扶上来的,难免以后会对自己不利。

  为什么立刘协?

  因为刘协从小跟着董太后长大,而董卓跟董家攀了实在亲戚,想继续开启东汉外戚秉政制度,搞路径依赖。

  但这就惹恼了士族。

  本来董卓摘袁绍的桃子,已经让士族很不满,再加上废立皇帝,彻底让士族没牌可打了。

  现在朝堂上又没太监了,所以士族只能自己跳出来干董卓了。

  袁绍的那句“我剑也未尝不利!”,就是这个意思。

  08

  董卓坐朝堂,袁绍不可能有安全感。

  这个禽兽不好惹!

  袁绍就溜到了河北。

  在河北,袁绍招纳四方豪杰,并向天下有实力的军头们发函,邀请他们共同征讨董卓。

  经过半年多的积极准备,11路诸侯组成讨董联军,袁绍被推举为盟主。

  群雄割据的局面就此拉开帷幕......

500

  -未完待续-

  承接前文,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东汉灭亡前夜的疯狂...(1)

  东汉灭亡前夜的疯狂...(2)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