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能说明一切——评流浪地球二

无论票房多少,也不能以此评价一部电影的艺术成就;无论票房是否第一,流浪地球2(以下简称“本片”)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是我看完本片后得出的结论。

在我周围,有不少人既看过流浪地球1(以下简称球1),也看过本片,这样就不免要把同一导演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刚好几年前,我也写过球1的观评。与球1相比,本片的野心无疑更大,而无可辩驳的一个事实就是成就也更大;这和影史上的另外一部电影很相似,那就是《终结者》系列的1和2。也有很多朋友认为本片不如球1,其实这是观影偏好造成的,虽然本片自身的剧情结构也要负一点责任。

就此先来谈谈本片的缺点。

本片在剧情结构上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尤其是前半段的散乱。该片是一个故事的三个主线平行发展,把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条暗线——即数字人类计划的暴恐危机。但该片前半部的节奏过于紧张,这条暗线剧情关键事件处理的非常匆忙和草率,比如数字人类计划的被否决以及联合国机构前的暴恐袭击事件,使观众无法将三个场景进行有效联系。而且由于是球1的前传,造成很多人物关系是逆向的,无论是否看过球1的观众,都很难快速了解角色。后半段因为前半段已经铺开,暗线也已经成为明线,它的节奏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和前半段一比较,就显得过于舒缓和抒情,估计这也是某些个别观众睡着的原因——被前半段搞得太紧张太疲劳了。这也许就是很多观众认为在故事讲述上不如球1的根本原因。

据说本片本来是分上下集,结果一锅出了;这种说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我个人心目中的理想结构,也应该是上下两集,各两小时。上集除目前剧情外,要交代数字人类计划被否决,联合国机构的恐怖袭击得具体实施,然后酝酿和准备太空电梯暴恐袭击,留下悬念;下集一开始就是实施太空电梯袭击,然后以现有剧情继续。

然后,再说说为啥我把当年在球1评论里反对给球1的“中国电影工业里程碑”赞誉给了本片。

首先是人物塑造比球1有了巨大进步。本片的人物比球1数量更多更复杂,而且由于故事节奏紧张,给予这些人物的表现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但本片的人物却比球1更丰满更精彩,特别是“周代表”(李雪健)的表现方式,这种显而易见的模仿直接唤起特定年龄观众群的历史回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场面调度的专业程度。本片表面上看在空间尺度上没有球1大——球1是太阳系行星际空间,本片只是地球和地月空间;但本片实际表现的空间场面却远大于1,本片空间的复杂性(包括封闭空间内、陆地、水面、水下、月表、天空、太空)和空间内表现的个体数量都远大于球1。这样就给现场调度和后期剪辑提出了巨大挑战。截止到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达到这种专业程度和效果,甚至可以说,连有资格与之比较的都没有。没有科学的的管理体系、高超的指挥艺术,完成这些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革命性的史诗级主题宣示。本片表达的主题打破了西方科幻片长期以来一直跳不出的,以在宇宙空间尺度上发生的西方古代、近代史为蓝本,不遗余力推广的所谓“普世价值”的陈词滥调。主创人员自信的以东方(中国)哲学的角度,成功的阐述了人类对宇宙时空的理解,和对人类进化以及终极命运的思考。它用全新的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的题材和手段,超越了以前那种旧的、过时的表现方式传播非西方思想理念的作品,比如李安的《推手》。这种对世界电影思想意识形态内容的成功贡献,不仅是中国的第一次,也是非西方电影的第一次。

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会同意,以上这三点就足以使流浪地本片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

一部电影的拍摄既是艺术也是工业,艺术因为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很难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工业则不然,工业是人类智慧的物质现实表现,成败与否必然是直接的,客观的。归结起来就是:

艺术手法尽可讨论;影史丰碑无可辩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