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飙》的台山肠粉看江门五邑文化(转载)

PS:原文无法找到。作者:枫中骑缘

近来网络上《狂飙》的讨论不绝于耳,于是迫不及待地浏览了一下。看到安欣在街边吃肠粉的镜头还有很多老式骑楼街,我突然想起很多江门五邑地区的事情来。

500

 (上图场景是在江门台山市台城镇的城西的某路上拍摄的)这是传统的抽屉式铁板制广东肠粉,珠三角比较流行。要制作正宗的肠粉,米浆是关键。选用早稻黏米、石磨出粉,按比例加入粟粉、生粉、澄面等。这个过程耗时耗精力,起早摸黑的做出来的产品卖的价格也不贵,一份猪肉肠在江门五邑地区大概就是5块钱左右。由于稻米质量的变化(90年代江门五邑地区是杂交水稻的实验区),用来制作米浆的泉水井水被自来水取代(像广州沙河粉必须用白云山泉水),现在的肠粉基本上已经失去了韧、滑、弹、香、甜的特性。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秘制的酱汁来增加口感。所以这20年来,肠粉店的酱油份量越来越大,有点喧宾夺主。电视剧播出后,广东观众纷纷投诉演员假吃,说他们没有加酱油,而如果是20年前的肠粉,这却是合理的。真正的肠粉是不需要太多酱油的,米酱的香和猪肉葱花已经形成绝妙配搭,入口香甜。正因为现在的米浆失去了传统的特性,需要大量酱油来掩盖自己的口感不足,才形成了吃肠粉弄脏衣服和妆容的尴尬现实。记得小时候楼下的小店,那种弹滑不粘牙的肠粉香气四溢,清爽干净(老板勺一点点酱油渗到里面),而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体验,背后其实是水稻杂交后稻米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带来泉水井水的消失而引起的变迁。

500

 (这是米浆比较好的广东肠粉,半透明状、卷起来有皱纹,酱油不多)

500

 (这是广东某记肠粉的招牌牛肉肠,酱油要放很多)《狂飙》的取景地基本上在江门地区的台山市、开平市、蓬江、新会几个区域,片中大量的八九十年代的低矮民居和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这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形成了强烈反差。为什么同为珠三角,江门的发展比东莞佛山中山广州深圳要逊色呢?这要从上世纪江门设地级市说起。

500

 (开平三埠荻海片区楼房80年代的民居)明朝开始,西江和蓬江交汇的地方出现虚集商埠,本着江通四海,门迎天下的理念,江门的名字由此而来。历史上这里地方属于新会县管辖,1983年,原属佛山的新会县脱离佛山管辖,新会、台山、恩平、开平、鹤山、阳江、阳春7县合并建市(1988年后阳江阳春另设阳江市)。新的地级市本来叫五邑市,因为江门是市府所在,加上管理者并不是本地的广东人,于是理所当然的取了江门市这个名。为什么我说管理者的问题?因为“江门”的发音在广东人的粤语中与“肛门”是一摸一样的,凡事讲究意头的广东人绝对无法想象一个地级市取名“肛门”是一种什么抽风行为。人怕改错名,五邑地区的人对这个名字十分反感,他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喜欢说我是新会的、台山的、恩平的、开平的等等,极少说自己是江门的。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华侨在海外都称呼自己是五邑人或者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人。这有点像义乌、东阳,他们虽然是金华市的下辖县级市,但是称呼自己的时候却是“我是义乌的、我是东阳的”,金华仿佛是八竿子搭不上关系的地方一样。究其原因,就是义乌东阳人不认同金华的经济实力。

500

 (江门老街,岭南老式骑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东莞借助港台的三来一补企业迅速发展电子、服装、玩具等轻工业,佛山的汽配陶瓷、顺德的养殖白电、中山的灯饰内衣、番禺的珠宝建材等等纷纷崛起,而江门由于地理位置偏西,交通成本影响了产业辐射,加上五邑地区特有的侨乡文化,发展明显是落伍了。这里说的侨乡文化,有一个说法就是本地人大量移民欧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另一个说法就是很多事情过分依赖华侨的投资而忽略对产业的扶持,雁过拔毛,后劲难以为继。看着电视剧里面的欧式骑楼街,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仿佛让人梦回民国,这些都是江门五邑地区的先民出海回乡后拿着外国的建筑图纸盖起来的“新式”洋楼(像梅家大院)。为什么五邑(又叫四邑)地区有那么多华侨,为什么这个珠三角西隅之地成为中国华侨之乡呢?这其中原因其实十分坎坷与复杂。清末,广东根据中原人迁徙来岭南的时间先后(先入为主、后入为客)分为土人与客家人。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匮乏,雍正年间清政府在粤北迁移了一部分人到五邑地区的开平、鹤山、台山(以前叫新宁)等当时算是贫瘠的县(更远的迁到广西),百年来却也相安无事。咸丰四年,红巾军起义,鹤山的客家人协助清军平息了这次暴乱,导致客家人势力大增。客家人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情绪在清末爆发,土客械斗一触即发。双方互设营寨,烧杀抢略,死斗报复层出不穷,那夫的海盗陈列仔钉仓事件,恩平的三大械斗、台山广海镇的屠城惨剧等等骇人听闻的汉人相杀导致了千里荒芜,民不聊生。为平息争斗,清政府打压客家武装,这也直接导致了客家人节节败退后继无援,而心生怨恨的客家不断伺机报复,客家人的彪悍与广府人的蛮劲相互拼杀,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土客械斗持续13年(1854-1867),死伤不计其数(有统计直接损失几百万人)而且影响持久,直到民国年间的政府军平息单眼瑛五邑暴乱,这场150年前的可怕土客动乱才算渐渐平息。江门地区的很多自然村至今依然保留着的单栋碉楼,正是械斗时期瞭望警戒的产物。

500

 (海宴镇青山咀海边的小山路)清末民初的五邑地区经济凋零,大量家庭为了谋生活,家中的年轻人通过“卖猪仔”的途径出海到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做苦差(挖矿、修铁路),也叫到金山掘金。经过几代人的扎根生存,五邑华人在当地形成群体,五邑话成为美国唐人街街坊、电台、商铺的通用语言。而这些人通过家族团聚的理由,又把在五邑地区的家人接到海外定居。年复一年,移民的人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台山县总人口才90多万,而海外华侨达到100多万。清末民初,这班“金山啊伯”带着家乡的怀念,回乡修建了新式洋楼,也就是电视剧中各式各样的的碉楼骑楼和小城堡。本来依靠华侨的投资和捐款,五邑地区应该发展的更快,但是对产业定位的失误和人才的流失,加上这个地方很多居民长期依靠华侨亲戚的接济,形成了慵懒的性格(像成都重庆),渐渐有点不思进取。举一个例子,台山的南边有一个海港叫广海湾,以前卖猪仔到美国的大船就是从这里出发远渡重洋,追逐淘金梦。上世纪60年代全国大兴水库建设,人们在出海口兴建了一个烽火角水闸把三夹河截流,储水、灌溉、抗咸潮效果显著。然而,这个截流让河水无法自然入海,大量的泥沙迂回在港湾沉积,轮船泊位不断被蚕食。80年代修建的港口码头不得不搁置长草。这种兴旺了农业忽略了对外经贸的思维正是五邑地区很多地方通病,也就是在电视剧中大量的80年代的旧房子没有在珠三角的发展大潮中更新换代的原因。

500

 (《狂飙中的烽火角水闸,左边不远就是荒废的客运港口》)不得不说,《狂飙》的社会现实也是千千万万发展中的中国县市的真实泛影。勤劳并不能致富,人与社会一样,复杂而多变,抓准机会随机应变、开动脑筋逆袭翻盘才是无数平民百姓心底里追逐这部电视剧的真正原因。正像江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只是它平静的浪漫表面,那些狂飙的历史岁月多多少少我们却是不知道的。同样,君不见草榴上无数大侠指点江山风流倜傥、潇洒狂飙,却不见他们经历的蛰伏磨炼与种种风雨,茶余饭后徒增一笑,风花雪月,不见来者。莫问出处,莫道坎坷,或者这就是我们心底喜欢的这种真实,这种不掩饰的真切。

500高清 | 链接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