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怎么办|谭飞对话李星文:网强台弱,如何共同发展?

500

■ 本期轮值毒叔 

■谭飞&李星文

500

500

谭飞:我们也说长视频的发展现在稍微稳一些了,好像没那么慌了,因为短视频也没什么新鲜玩意。但像我知道现在抖音快手也在做一些短剧,你觉得这种短视频的新招能对长视频构成威胁吗?还有我一直不明白这种短视频短剧的盈利方式,这种模式能够建立吗?你认为它是一个可行的工业模式雏形吗?

李星文:你说的应该是微短剧。

谭飞:时长特别短的,投资也就200万,提供15-20集。

李星文:微短剧也有两种,一种是以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为聚集地,3到5分钟一集的,另一种是以长视频平台为主,8到10分钟一集的,这其实也有点双向奔赴的意思,从目前资金进入情况来说,2021年到2022年,微短剧绝对是一个坡度很陡的崛起之年,每个月的备案数量、开工数量、上线数量,都进展得非常快。

500

谭飞:但没什么爆款。

李星文:但它的问题就在于现在的商业模式不是那么明确,通过点击量跟平台分账,能够赚钱的还是少数。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视频有点失去方向了,前两年制片公司不知道该做什么剧了,而长视频投入又高,3000万、5000万的都算小制作。而200万在微短剧里算是大制作了,或者说算是不错,有时候甚至30万就能做一部微短剧,好多公司是抱着一种试水的心态进来,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赔就赔吧,反正就30万。所以目前来说微短剧还处在一个探索、试水、调试,各种可能的阶段,至于说它将来真正的商业模式在哪儿,它的艺术标尺在哪儿,我觉得还得继续看。

500

谭飞:而且在全世界挑战长视频的微短剧也还没有获得过成功。

李星文:但可以看得出来,以影视产品为主要代表的长视频的起点是来自于艺术、来自于戏剧,它是跟商业需求发生交集以后的混合物,但微短剧从根儿上起就是一个满足观众需求的商品。

谭飞:它没有不接地气,它就是往着地气走的。

李星文:对,所以这可能意味着它不会有自内部的纠结,反正观众怎么欢迎我怎么来,哪怕我不知道未来真正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但让观众满意总是不会出错的,所以我觉得它的成长速度、成长周期会比长剧要快。

谭飞:它会野蛮生长,但确实目前还是需要一个爆款来引导。

李星文:也有一些所谓的爆款,也有分账破千万的。

谭飞:但都还不够出圈,只是一个小范围人群受众。

李星文:对,它至少还没有形成一个社会现象,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人民的名义》一样形成社会现象。

谭飞:但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讲的中国的社媒,包括TikTok在国外都是领先的,而且刚才说的微短剧,这么多平台发明的东西是不是也倒逼了长视频在内容上的一些改革,包括我们说的密集信息量,因为它那么短的短兵相接,全是接地气、烟火气的,老百姓的生活,哈哈镜一样的人生,这对长视频的刺激是什么?

李星文:倒逼长视频不用等微短剧,其实短视频已经形成倒逼了,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快地去叙事。但我觉得目前为止,似乎带来的坏的效果甚至可能还大于好的效果。因为长剧集其实至少有六七十年的生存时间了,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起承转合的规律,如果强行给它变成一个压缩饼干,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很大程度上因为观众老倍速看剧,所以就逼着长视频提速再提速,但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剧靠提速而真正成为现象级爆款,反倒有些剧因为提速提得大家看不懂了,甚至因为观众觉得过于碎片化而产生一些排异反应。

谭飞:那我们就举个例子,比如《回来的女儿》其实也是一个特别独特的文艺评论现象,我们好像从来没见过豆瓣短短12集的戏能8.3开,6.3收尾,这基本上是空前的,可能刚才你也说到类似的现象,有时候短视频都是某种冲击之后需要极大的信息量才能满足,但如果你要拉伸成一个长视频体量,完全每一集都满足观众、刺激观众,其实挺难的。这不只是功力的问题,可能还有你对社会的了解,你的领悟力,所有的偶然、必然一起,你觉得它最后这种所谓的评分跳水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500

李星文:我觉得是两方面的原因,我们知道剧集都是剧本的艺术,我们听说过剧本好但制作差,还播得很好的剧,但从来没听说过剧本差制作好的剧最后获得了很好的影响力。那么我觉得《回来的女儿》最终豆瓣评分下降也罢,观众口碑下行也罢,相当程度上还是因为它的剧本发生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滑落,另外也许剧本的滑落并不仅仅是因为编剧功力不够,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所设想的一些破尺度的东西,或者说非常有冲击力信息的融入在生产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不能把这壶水最后烧开,一上来就烧到80度,本该是往后烧到90度、100度,结果走到后6集以后就变成70度了,走到最后两集可能就只有60度了。大家就会觉得有点温吞了,所以这事儿还是咱们刚才说的,一方面创作者苦练内功,另一方面题材风格尺度打开再打开。

谭飞:我想问个关于观众心态的问题,如果假设把《回来的女儿》放在《隐秘的角落》那个时段放,把《隐秘的角落》放在《回来的女儿》现在这个当下的观众心态视角上放,你觉得会呈现不一样的反应吗?

500

李星文:观众的反馈也许会有细微的差别,但对作品的盖棺论定我想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作品的终极尺度是在它的创作过程当中就决定了的,《隐秘的角落》就是一部完整度、饱和度,艺术的探索性,多方面指标都比较高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它比成一个六边形,它的每一边都很长,没有明显的短边,但《回来的女儿》可能还是有短边。

谭飞:《隐秘的角落》和《回来的女儿》创作团队基本是一样的,而且涉及的题材比较类似,就是青少年卷入了一些阴谋、暗杀场域里面,是不是因为也存在编剧太想创新之后力有不逮的情况?

李星文:不要忘了《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都有一个本身影响力就很大,同时艺术品质也比较高的原著在那放着呢,但《回来的女儿》是一部原创作品。所以《回来的女儿》平地起楼,我觉得对编剧的要求就会更高一些。而我觉得《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的思想力度,甚至批判力度在原著里已经建立了,那么编剧所需要做的工作是介质的转化,和把它不太稳妥的地方给它抹得更光溜一些,让它更加适应剧集观众的需求,也能安全生产,这是编剧的功劳,也许那个最原始的冲击力是来自于原小说的。

500

谭飞:那么你觉得2023的台网的一个合作会有什么新的可能性?因为刚才也说台现在弱势了,其实几年前咱谈的时候还是说台给的钱多,网给的钱少,但现在彻底颠覆了。那么台怎么去保持它的特点?网有什么能从台身上吸取的,台跟网怎么双向互动?从产业角度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星文:首先是台和网之间的博弈,由台强网弱转化到网强台弱的这个趋势到2023年我觉得还会延续,从目前大家发布的台和网的片单来看,包括总台央视在内,都是从网的三大视频网站选的剧目。

谭飞:或者是从节目盒里面挑出来的。

李星文:对,包括总台央视的片单都是从四大视频网站的大片单上去选的,先得有视频平台落位了,电视台再去从里头挑,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那么另一方面台怎么自强?我觉得可能希望寄托在它们的原创自制的少部分剧目上,现在想让台去全方位地去跟网竞争它力有不逮,但是从总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已经加强了自制内容的供给,我们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两年前就打出了总台出品这个旗号,湖南广播电视台也打出了芒果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也有,在它前一段的招商会上公布了六部自己的原创作品。我觉得在这个阵容里头不能仅仅去完成一些主旋律的任务,各台真得去研究一下什么是最适合台剧的爆款的作品,要通过自己更多的主动性去主动地产出。我觉得网剧可能更多的是满足年轻观众的趣味,会更倾向于那种有爽感的、形式上有创新的作品,而台剧毕竟是一个合家欢的东西,我觉得它可能更多依赖于社会信息量融入,可能又得说到《人民的名义》了,它虽然是个孤本,但它的思路就是去抓真正全民共鸣的话题进去,台本身有覆盖全民、全年龄段的优势,有年龄更大、更愿意探讨一点社会问题的趣味,可能这一类剧还是以台为主,它是最好的一种匹配。

谭飞:所以你觉得还是要抓住本质人群的要求,比如《人民的名义》,确实台的观众就爱看这种。

500

李星文:没错,网络的观众其实明显是分众的,在网络上像《人世间》这样打通年龄层的作品极少,所谓的爆款通常都是对一个人群进行了极致的满足。比如那几部古偶剧,尽管它是大爆款,但我是不看的,或者年龄稍大点的观众里女观众可能还有少女心,男观众绝大多数是不看古偶剧的。

谭飞:我还是比你年轻一些,《梦华录》我看完了,其他几部看个三五集或者十集就看不下去了。

李星文:对,我也是职业性、礼节性地看看,但是我的趣味不会有多大的共振。

谭飞:所以还是要突出自己的优势。那我们今天先聊到这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