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下二)

500

(本文因分析的原因,涉及一部分剧情内容。如果不喜欢剧透的人,可自行略过!)

接续上文: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上)

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中)

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下一)

瑶琴不是刘胡兰式的英雄,更不是穆桂英式的英雄,也不如木兰一样的女中豪杰,总体来说,她是个弱女子,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来完成一件自己认为及大家认为“对”的事。从剧情交代,她参与进来,一则出于自己的父母全被金人所害,所以能杀金人,就算报仇了,二则遇到张大对她情深意切,能为丈夫的事业也是为真爱贡献一点力量,也是值得的。所以她不畏艰险,舍生取义。这种弱女子,小人物,虽发挥不了大作用,但这种心思,这种气节,这种精神,才是真挚,才是纯洁,才真正做到了无畏生死!

但是,一则她的出场和出身,决定了自己的形象并不怎么光彩,也缺乏大义赋予她的“英雄光环”,二则她的整个行动,没有看出多少正面勇武地与恶势力做斗争,所以从行为动作上也难以见出“英雄”应该有的行动和动作,就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一样,如果他在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祈祷的时候杀了他,那么即使从行为本身、道义本身来说,也是不光彩的,难以与“英雄”称号相配合。而如《红楼梦》中尤三姐为什么能被人称为“烈女”,因为她选定了意中人,就坚贞不渝,死心不改,而得知对方轻贱自己的出身,断然拒绝自己的求婚,自己便举剑自刎了,简单来说,她是为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慷慨“赴义”的!于是便有了人性的英雄光环。

瑶琴始终是个弱女子,她一则靠自己的美色,一则靠自己的软弱,只能在他人不经意间,达成自己的目的。例如她用美色灌醉了金使者,完成了任务,例如她决然吞下密信,在秦桧想要听密信让她亲近时一刀刺向秦桧。再例如她假意同意何立的要求,同时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再见一面张大,要亲手杀死张大。于是见到张大时,要了把刀要刺向张大,却翻过来刺向了身旁的何立。何立身受重伤,又靠最后力量用刀杀向了瑶琴,最终二人双双毙命。瑶琴死得惨烈,同时也可谓壮烈!她是个小人物,是个弱女子,她靠自己仅有的一点力量和资本,全凭着一片赤诚和热血,还有就是本能的善良、忠心和对美好、正义、尊严的追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500

她的命运是可悲的,可怜的,可敬的,可喜的,可爱的。她是一尤物,却是如珍珠、玛瑙、钻石、璞玉一样的尤物。她是刺手的玫瑰,又是洁白的百合花!

500

她最终跟何立躺在了一起,死在了一起,邪恶的血和赤诚的血流淌在了一起,却是要洗尽这大地上的一切污垢,洗尽这人世间一切的不平和屈辱!但没有人给她唱凯歌,也没有人给她立丰碑。她死后,就让一条野狗或家猫的死一样,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电影也在她死时给了一个特写的镜头,然后就匆匆转向张大和孙均,二人被郑万(欧豪饰)收监。

不过,影片中却在两处都唱了宋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处是瑶琴与张大在屋中叙情时瑶琴唱,一处是张大眼看瑶琴死后张大唱。这两处唱,都有很好的抒情效果,且都与瑶琴直接相关,也直接表明了他们二人内在真实的心声。

500

对于小人物来说,谁愿意出生入死,打打杀杀,谁又愿意舍生取义,抛家离子,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就是简简单单地过好自己的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你去耕田我织布,换句话说,对于老百姓一般人来说,生活和生命以及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说白了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什么名利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过多欲望的奢想,而只是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来褫夺他们的生死,来践踏和剥夺他们生着活着的权利,又随意去剥夺他们的亲人、他们的土地,所以他们才放下农装和田地,要舍了命地跟你干,要抽了你的筋,扒了你的皮,要生啖你的肉,要活埋你祖宗八代!简单来说,你是“逼人太甚”!

正相当于秦桧,历史学家及一些知识分子,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分析出,秦桧该不该杀,该不该骂,是路线之争,还是国策之争,是历史之必然,还是情势之使然,(秦桧杀不杀,真的很重要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924083)老百姓只知道,秦桧害死了岳飞,秦桧亡了国,秦桧让多少百姓子弟失去了生命!这些罪名,秦桧不应该背吗?即使他是替罪羊,他在那个位置上没有为百姓着想,没有为百姓办实事,又如何因着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把责任都推到历史、他人及皇帝身上呢?皇帝是个昏君,是个小人,应该被换,应该被杀,但秦桧作为大臣,作为一国宰相,同样该杀,最应该被骂!

500

此处剧情又发生了一次突转,或许从编剧和导演来说,这也是一个总结。在二人收监的牢房中,张大彻底把全部的计划都讲给了孙均听。简单来说,孙均才是他们计划的最重要的部分,也便是他们计划的最后一步棋。丁三旺为什么陷害王彪,就是要为孙均升迁扫清障碍;而同时,设计除去武义淳、何立,也是为了最后一步能万无一失而做的准备。而他们之所以敢走这一步棋,压这个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大曾经看到孙均被他姐骂走狗的时候,在大雪天站了很久,那时张大就知道,孙均绝不是走狗,是血性的军人。

所以,他希望孙均入伙,真正成为他们的人,来完成最后的他们的使命。这应是此影片安排的第三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主题。而从这段疑点来说,审问张大瑶琴是第一阶段,瑶琴杀死何立是第二阶段,那么此时就进入第三阶段。这是真正的结尾,也是此剧真正的高潮。

张大说,那封信是用汉文写的,一开始瑶琴就在骗他们,而这就说明张大一开始就知道这封信的内容,由此引发的情节方面的设计问题,我们等会儿再说。他要用笔把信的内容写在牢房的墙上,秦桧必然亲自来看,乘此时,张大能解开孙均手上带的枷锁,孙均就一举成事。等秦桧死了,孙均就成最大,张大再诬陷郑万为幕后主使,让孙均借机杀死郑万,以后的事就可全由孙均控制。孙均同意的这项计策,于是敲门让侍从拿笔墨,然后通知秦桧。

秦桧果然亲身前往,并只带了一个贴身侍从。等到秦桧和一个贴身侍从来到牢房,看到满墙的信的内容,正在高兴,这时张大用笔想刺杀秦桧,不想被贴身侍从一刀刺中,而他临死时看着已经谢了枷锁的孙均,说怎么还不动手,可孙均一动不动,等张大使出最后力气再刺向秦桧时,孙均急身挡住了刀,最后张大惨死,秦桧为之震动,迅速封孙均为宰相府总管(原何立位)。

500

可就在即将出发到秋陵渡时,孙均却要求到楼上去见秦桧。上了楼,孙均见到秦桧,说自己不愿赏千金,想要圣上送给秦桧的黑色军鸽,因为那是不祥之物。秦桧允许。可当孙均拿到军鸽后,即说明了真正用意,说张大们一开始的真正目的就不是杀秦桧,而是逼他背出岳飞临刑前在狱中墙上写就的绝笔。因为只有秦桧见过这个绝笔,狱卒见过也不识字,其他人则都没有见过,他看完后就用水全部洗尽了。

待孙均杀掉了两个贴身侍从,用刀逼着秦桧走出楼门并下令跟着他复诵,此时秦桧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地背诵出岳飞的《满江红》,秦桧背一句,全军复诵一句。这才点题,这才到了全剧的最高潮。整体看来,这个剧情的设计,还真是巧妙绝伦!有此全军复诵《满江红》,而且由秦桧亲口背出,确实达到了完全超出历史真实、超出电影艺术本身的永久魅力!而且,这首《满江红》也彻底让剧中所有人的努力和牺牲,也就是全剧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张大们的真正目的,是要真正为民众、国家、民族舍生忘死的人青史留名,万人敬仰,而让那些祸害国家、民众及民族的人,受到世人及历代世人的唾弃和辱骂,让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就说到了民间历史的一个疑问,秦桧该不该杀?当下观察者网还提出这样的问题,想引起舆论的热炒:秦桧该骂,为什么很少有人指责宋高宗赵构?(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924839)在有关《满江红》电影的诸多评论中,也的确有很多评论说到电影最后不杀秦桧的结局设定,着实模仿了张艺谋自己的电影《英雄》,是想用大义来免除个人恩怨,甚至《解放日报》的评论也如此认为。(春节档竞争激烈,《满江红》为何夺冠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2023/01-29/9943219.shtml)应该说,这样的对比是不合适的。

秦始皇和秦桧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可同类而语,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天下一统的秦帝国,其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被历代传承,更别说其他有关统一的各项制度。而秦桧以投降主义主导南宋政坛,丧权辱国,虽使得南宋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但国格、国体、国土尽失,而且这些政治宏大叙事的背后,是千千万民众和热血为国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将士们的生命和鲜血!为什么不指责赵构,似乎要应和着毛泽东评论《水浒传》的那句话,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还是被招安,搞修正主义。所以秦桧跟秦始皇不一样,秦始皇大有不可杀的缘由,但秦桧一定得杀,虽说杀了一个秦桧,还会有很多的秦桧站出来,因为整个南宋赵构搞的就是“投降主义”。

但事在人为,抗战时汪精卫们想着中国一定打不过日本,所以早早地投降,却翻过来用自己的力量围捕和杀害抗日力量,为一部分人偷得了平安,却让更多的人甚至国家、民族都沦丧为日本的刀下鬼!孰轻孰重,孰小孰大,孰利孰弊,孰善孰恶,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有那么多人为“投降主义”唱高调,奏凯歌?还没有打,就投降了,说再多的理由,其实最终还是只那么一个理由,——怕死!去年的《八佰》应该是为我们今天的国人上了一节生动现实的历史课!即使投降了,也要死在战场上!

500

秦桧没有,最后电影用了一个急转的情节,等秦桧背完《满江红》后,被孙均押回楼内后,秦桧说了句,我刚才背的,你还满意吧,我对我自己挺满意的。接着投过孙均的刀,自己刺向了自己心窝,当场毙命。咽最后一口气时,给孙均说,他终于做回了自己。由此,孙均杀完郑万后,说,出来吧。原来这个死的秦桧是替身,而且电影还虚构出了替身才知道这首词,当年去风波亭的是替身的故事。

此电影最终的结局是,秦桧被绑在了楼里,全体官兵暂缓去秋陵渡与金人会谈,而孙均和他的两个随从跟随他远走高飞了。孙均最后说,天下之大,总有一个不做走狗的地方。又最后安排了由桃丫头背诵《满江红》,遂引出全军慷慨复诵《满江红》。至此,全剧才算剧终。

至此,我们才发现,《满江红》也就是电影名,才是最后的疑点、悬念,才是最核心的主题。这的确非常高明!

500

(一 完结  哈哈 还有二  要期待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