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下一)

(本文因分析的原因,涉及一部分剧情内容。如果不喜欢剧透的人,可自行略过!)

接续上文: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上) 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上) 评论 0 文娱

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中)​ 话说《满江红》为什么那样红?(一)(中) 评论 0 影视

500

于是,何立带着孙均一同到了武大人宅院,要带走瑶琴姑娘面见宰相,而武大人则私藏了瑶琴姑娘,说要亲自带着瑶琴姑娘去见圣上。由此,瑶琴代替信,成为众人争夺的标物。所以说,瑶琴本不是重要人物,只是吞食了信,才使自己变成了信,于是成了争夺的焦点,说到底,她仅仅是一个信的替代物。关于这一点,张大在剧中也已点明。可我们知道,瑶琴吞食信是她主动的行为,表面说来是她说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她陪金人唱乐就必然卷入到这个局中,而卷入这个局的人都得死,而她把握住了信,也就把握住了一点生的希望,所谓“能活一阵是一阵”,但显然没那么简单。就如张大看到瑶琴吞食了信后,心是焦急而心痛啊,说你干嘛吞了这封信。因为成为众人争夺的焦点,不是让自己安全了,反而是让自己更危险了。

何立与武大人僵持之下,安排了极为有意味的情节,那就是武大人亮出御赐金牌,说自己可以随意行走,不受任何限制,意思是秦桧宰相也管不了他。可何立拿出秦桧的口令,说要亲身审问瑶琴姑娘,违令者——斩!这就将秦桧与圣上的矛盾白热化了,尖锐化了。可结局是,中国的老话——县官不如现管!又或者说,这隐喻着宋朝的实际权力关系。武大人还是认怂了。于是何立等冲进去寻人,只见瑶琴已上吊自杀。大家一看都傻眼了,也说明所有关于信物的事就此结束。当何立带着孙均、张大离开后不久,何立突然想要开肠破肚查验信件,于是又返回去。可就在再次看到上吊女时,发现此女非瑶琴姑娘,而是与瑶琴同去的三舞姬之一——青梅。于是,关于密信——瑶琴的寻找争夺都开始了。

这可以说是这个疑点的第一阶段。

500

进入第二阶段,则主要安排了一段瑶琴与张大见面说情的片段。被发现作假,武大人无奈,又在张大推理的协助下,武大交出锁门的钥匙,想补过,请求何立不要把这件事说与宰相听,而张大最后被安排去开锁,与瑶琴姑娘谈判。于是张大去开锁见到瑶琴。这段二人相见的剧情把太多前面剧情没有说明的剧情基本补足了。一则瑶琴为什么要吞密信,二则瑶琴为什么会做舞姬卷入其中,三则瑶琴与张大之间的关系。这段感情戏彻底转变了整个剧情的叙事节奏和风格,让剧情变得缓慢起来,抒情起来,温情起来,也逐渐悲情起来。虽说前面刘喜死得很惨烈,最后还被硬生生捅了十几刀,同时还有前面赴死前托付女儿的悲情戏份,但整个过程被悬疑的气氛笼罩,而且情节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情节发展,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刘喜在整个过程中,仅是一个道具,所以并不会引出多少情感。但瑶琴与张大的这段感情戏,一则瑶琴即将赴死刺杀秦桧,大义凛然,成为这段情节的主角,二则张大一直是主角之一,瑶琴与张大竟然是生死夫妻,二人为了同一个理想慷慨赴死,真是可歌可泣。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这是一个明显的转捩点。

500

瑶琴吞食密信的原因,就是在她看来,也只有这一个办法,才有可能单独接近秦桧而杀死秦桧。而从当下的剧情来看,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但是,从前期的剧情叙述来看,如果瑶琴一开始就这么做,就不需要这么多周折了。她陪金使者喝酒玩乐,然后杀死金使者偷走密信,再去单独面见秦桧最后刺杀就完事了,显然这不是张大的计划。张大的计划是自己拿着信去,但一开始张大就被孙均抓了当嫌疑犯,由于张大认出那个牛皮包裹是传密信的,并且告诉给了秦桧,才引出秦桧给张大一个时辰破了金使者死亡之案。张大为什么不得到信就直接告诉秦桧,然后单独见秦桧刺杀之?又说信不再张大手中,剧情交代密信在刘喜那里,待张大见刘喜时,准备拿那封信时,刘喜不让拿,说计划有变。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计划就是刘喜拿到信后,然后张大拿上信去见秦桧。但刘喜说计划变的原因是秦桧身边的何立太厉害,必须先除掉何立,才能刺杀秦桧。

可如果是单独见秦桧,何立再厉害也无用啊?于是刘喜拿着密信去见何立,准备借机除掉何立,但前面刘喜失败的剧情说明,刘喜根本不是何立的对手,那么,刘喜为什么不自己拿着信直接去见秦桧,而非要去行刺何立?自始至终,张大都没有表现出多么高的武功,所以他想拿着信去见秦桧,成功率太低,所以刘喜说计划有变。但这种推理的逻辑都站不住脚。因为刘喜是在张大、三个舞姬、丁三旺都出来后才出场的,而且三个舞姬、丁三旺以及刘喜都是张大推理“供”出来的。也就是说,张大的计划一开始就出现了差错,所以一再改变计划,但从计划本身来说,刘喜行刺何立都没有充足的理由。又或者说,张大计划的目的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刺杀秦桧,就像最后孙均实现了他们的目的所说,他们前赴后继的最终目的,根本就不是刺杀秦桧。可这样的说辞如果成立,那么瑶琴接下来只身去真的行刺了秦桧,又如何说呢?我们先不去追求剧情的逻辑,再接着来诉说剧情。

瑶琴与张大话别完,剧情进入渐近高潮的第三阶段——瑶琴行刺秦桧。而这时又安插了一个情节,就是张大去还武大人的刀时,利诱武大人把刀给瑶琴,助瑶琴一臂之力,也免除武大人自己的死期。这样的安排可说是增加了剧情的曲折性,戏剧性,同时也再一次将武大人与秦桧之间的冲突升级,否则武大人估计还死不了。但是,瑶琴一开始说要行刺秦桧,自己手中没有利器,又如何去行刺呢?是否说瑶琴行刺秦桧的想法仅仅代表了一腔热血,在危险面前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仅她失去理智,连深谋远虑、心思缜密的张大也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判断能力?除非张大和瑶琴在商量着刺杀秦桧时,已经设计好了这步棋。因为二人见面时对这一点没有做任何铺垫,所以,现在我们也只好这么想了,否则剧情就出现了一个大BUG。

最后,瑶琴拿着武大人给的刀,在欲背诵密信时,接近秦桧,一刀刺向了秦桧。可最终,刺的仅是一个假人,秦桧出来,将所有涉案的人都抓了起来,于是何立在秦桧、武大人在场的情况下庭审张大等人,并当场杀死了武大人——武义淳。随后秦桧一个“主使者是谁”,要求继续审问张大、瑶琴。孙均虽不是张大同党,但私藏密信,意图不轨,收监候审。此时剧情似乎已转入尾声。

500

四,满江红。

      这是此电影最后一个疑点。大家看这部电影时,从剧情一开始设定的背景,都知道是有关秦桧和岳飞的事,但看到现在,讲的都是一群小人物刺杀秦桧的故事,与岳飞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大家看到这,也不会觉得缺了什么,毕竟这一个半小时的剧情丝丝入扣,惊心动魄,即使讲小人物成英雄的故事也足以满足观众的胃口,更何况还有不少于30个笑点供大家娱乐、开心,作为一个春节档的年夜电影,够味了,也够本了。可是,编剧和导演显然还不满足,而且从剧情来说,也还没完,似乎他们也不愿像其他电影那样,留下一个悬念,看票房好再拍续集。

      他们想一下拍完,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又有品位的故事。

      于是,新的剧情又逐次展开。先是牢房孙均审理张大、瑶琴的情节。这段情节比较细致,但重点却是在对张大使用“醋刑”上,然后加了点士兵侵辱瑶琴的戏,看起来对抗和斗争激烈,声嘶力竭,但实质都是在“演戏”,不是说本身在演戏,是剧情本身在戏里“演戏”。而且,瑶琴此时的表演,也被有些观众认为不合理,但也大可忽略不计。最后的结局就是张大说,我招。随后镜头一转,就到了何立威逼利诱瑶琴说出信的内容而且与他合作,瑶琴也说明白了何立的心思。这就是说,用这封密信,把统治者之间所有的矛盾都暴露出来了,也尖锐化了。

500

      正如前文所说,小人物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关键时刻往往起到了大作用,但实质上仍仅仅是一些催化剂或工具人,因为他们的力量是无法撼动和改变历史的整体进程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小人物的努力在历史中就毫无价值。从这个剧情来看,它至少可以将这些关系和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尖锐化,使得这些矛盾提前爆发,也至少可以加速这种历史进程,从善恶斗争的角度来说,凭借几个人的牺牲,能大大减少历史的主持者对无辜百姓或民众的伤害,最大限度地减低了平民百姓和无端卷入其中的人的死亡率。这种历史功绩,仍是不可磨灭,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这也是无论是历史的掌控者,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遍大众,都能对这些小人物式的“英雄”肃然起敬,深深佩服和敬仰。

500

(未完待续……)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