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国范和普通老百姓无关,我的祖辈逃荒来到的上海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民国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亚历山小
  • 你作为一个上海人,只朝阴沟里看,这不太好吧? 我承认旧上海当然不是完美的天堂,但人总要朝美丽的地方去看的,历史的吸引力何尝不是如此? 封建万恶的旧社会,肯定是糟粕和黑暗远大于辉煌,可为什么人人谈及汉唐都是武功赫赫?甚至连屈辱的宋朝都有吹嘘的,那不就是找能让人片刻沉浸的优秀伟大的一面吗?只往那些不堪入目的方向去看,人是会得抑郁的!

    所以你大可以翻翻近几年火的很一系列民国书籍来洗洗眼,知道民国也是有伟大和有吸引力的。如:《民国气质》、《民国底气》、《民国范儿》、《民国就是这么》、《活在民国也不错》。

    我可以告诉你看过之后你会爱上民国的,(当然只是那美妙的地方)  雍容华贵的民国女人和玉树临风的民国先生,风骨气度的知识分子。民国热以前席卷中国不是没道理的,其中的种种难道只是看黑暗面? 更别说为什么民国电影为什么当初很有市场! 这就是大家“审美”的天性使然。

    我的祖辈亲戚们是1910-30年代生人,这段时期跟着曾祖辈从苏北盐城一带逃难来的上海,渔民,破产农民,江湖郎中,划着船到闸北求存,只有我外祖父上过几年私塾,其他都是解放后新中国扫盲认的字,父辈70年代当兵,母亲插队落户,相比之下母亲方的生活更苦一些,以船为家,打渔做零工,外婆9个小孩只活下来4个,都是解放前后出生最小的那4个,父亲面5个里面倒活下4个,主要奶奶身体特好,当年和爷爷在码头卖力气200斤米包走船板比男的还厉害,能喂饱我父亲兄弟几个,除了老四生病没挺过来,等到50-60年代市区的亲戚陆续从棚户到弄堂,郊区的从船上到沿河小镇自己建房。

     所以你的这些民国范和他们无关,因为祖辈绝大多数不认字,也没机会见到什么民国雍容华贵的女人和玉树临风的先生,倒是逃荒,被阿三打,看到打仗赶紧跟着大人划船逃跑的经历通过他们的话语传给了我们,一直到解放后政府才陆续安排祖辈安定下来,进装卸队,进工厂,进卫生院,所以从祖辈的嘴里最不愿提的就是解放前的民国时代,小时候问祖辈们,回答基本就是有吃的就不错了,然后就是逃荒,躲军队,然后奶奶自豪的说她生了5个儿子活4个,附近的一圈妇女吵架打架没一个是她对手,对我外婆生9个只活了4个丫头充满了不屑的口气。

     至于父母辈,也没机会领略到民国范,解放了,到70年代陆续成年了,他们去插队落户,去参加建设兵团,去参军,然后回来工作。

     现在我和我的后代出生在80年代,00年代,我这老80后小时候还有祖辈跟我说过民国时的苦难故事,还问过为啥三叔后面就五叔了,对80年代初生活的郊区老房子和近市区的弄堂迷宫还有印象。倒是我闺女这00后被骗的可能极大。这些年的民国软文,民国电影太特么离谱了。

      现在网上有民国时代真实的农村,建筑,街景,老百姓的出行,路倒,果军和我军的老照片,建议各位有兴趣的去看看,别特么被现在的民国电视剧,民国电影,和民国软文给骗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