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遗体被发现,网络舆情发酵,主流媒体更该反思主体责任
1月29日,农历2023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久受网络关注的江西胡鑫宇同学失踪事件有了新情况。
当地警方与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今天发布通报,称#胡鑫宇遗体被发现# 。
通报很短,显然与1月7日(农历新年前)的那份长达二千三百多字的通报不同。
与此相对应,网络迅速曝出发现遗体的地方河口镇金鸡山与胡同学原学校江西铅山致远中学直线距离仅百多米。
而此前报道的搜寻胡鑫宇工作是拉网式行动,几乎达到挖地三尺。
这种魔幻式的强烈对比也引起网络极大反应,部分网友开始冷嘲热讽当地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其实,如果仔细阅读研究江西警方今天的这篇通报,你会发现尽管字数少,但相当严谨。
① “1月28日12时25分许,铅山县公安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在河口镇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
② “接报后公安机关迅速派员赶到现场勘查,发现死者衣着与2022年10月14日致远中学学生胡某宇失踪时衣着一致。”
③ “随即商请检察机关派员监督,邀请家属代表及其委托律师全程见证。”
④ 1月29日,公安机关经对死者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确定死者系胡某宇。
⑤ 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一支录音笔,已送专业机构鉴定。
⑥ 同时,公安机关已邀请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到现场参与勘验。
最后说明后续工作转入进行时态,“调查、检验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并承诺“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以上通报内容结构紧凑,时间线条非常清楚,明明白白陈述了六个实时事实,有方案,有行动,也有承诺。
既满足了公众的关切和知情权,也并未因网络舆情关注而对胡鑫宇死亡原因草率初步定性,这种方式基本是务实的,应当支持肯定。
实事求是,公平地说,评价任何一个人或部门机构,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做事态度与工作方法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胡鑫宇事件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客观上都已成为特别受关注的舆情。
比如:1月7日的tag#胡鑫宇事件调查报告# 微博阅读次数4.5亿人次,讨论2.3万人次。
所以,无论是从常识,还是逻辑上,江西当地有关部门是不会敷衍的。网友们对警方工作应该有个基本信任。
理论上,网友的疑问肯定也是警方的疑问,近在咫尺,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
时隔106天,根据遗体及周边状况,警方从职业敏锐力来判断,通常当时多少就会有个基本方向和思路。
无论是否涉嫌刑案,牵涉未成年人,该保密的就当保密。
目前,当然不能透露太多,首先均须按程序走一走,比如:尸检、解剖等等。这就是通报内容字数少的基本原因。
同时,结合1月7日的长篇通报,某些自媒体在表达期待时,也应设身处地,比公众更理性,不能预设立场,尽量做到友好、谨慎。
当然,更不能有意无意带节奏。
另外,梳理了一下整个胡鑫宇事件,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这样的网络事件,我们的几大主流媒体在评论的时候,明知舆情汹涌,群众关注,是个大事件。
那为什么不主动积极支持,选派媒体部门自己得力干将、专业能力强、职业敏感度高的记者、编辑直接下到江西省沿山县致远中学现场及附近一线深度调查、采访,以配合当地公安及政府部门工作,提高整体公信力呢?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主流媒体不只是简单地坐在空调房里高屋建瓴、评头论足,而是也像那些要流量的自媒体一样,为提高对舆情的预判能力,处处身先士卒,事先深度调查过致远中学附近环境和居民,是不是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也让公众反馈多一个正向的预期呢?
回顾鲍毓明和韩婷婷、成都49中学生坠楼、错换人生28年等网络热点事件,假如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像当年前辈报道草原英雄小姐妹、我为祖国献石油一样,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多下基层,多接触普通老百姓,是不是今后的评论就会更走心一点呢?
全球化时代,价值多元,全面竞争日趋激烈,混合战争态势明显,大国兴衰治乱最后比拼的一是实力,二是公信力。特别是公信力决定你是否能赢得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国家的整体公信力来自一切与国家有关的人民和部门机构的自觉努力。
卫健委是这样,公安部门是这样,地方政府是这样,主流媒体机构也当是这样。都须主动担当,前瞻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