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辉:2023年,不要因为盲目乐观而忽视潜在风险

导语:在困境时期,不要因为悲观而放弃前行的努力;在顺境时期,也不要因为盲目乐观而忽视潜在的风险,这才是做企业与做人该有的正确节奏。

500

刘学辉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今天是中国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这个新年初始的日子,我选择给读者泼上一盆冷水,也为自己提供一个警醒。

在2020-2022年这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走向一直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一直比较多呼吁大家要保持无条件的乐观主义。当时并非笔者就能准确预测到后面的局势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打气。在当时那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大多数人都较为悲观,但悲观无益,所以大众更需要的是鼓励。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乐观是对的。

2022年12月,中国政府针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政策突然发生转向,这首先带动资本市场出现了大幅反弹,之后随着大多数公众感染病毒后的康复,各行各业都相继快速恢复。这让那些保持乐观并提前做好准备的企业与投资者,都率先享受到了一波经济复苏的红利。

尤其春节是一个重要拐点,大规模的亲友团聚,让很多人都放弃了所有的防护措施,且最终没有产生对身体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这让人们在心理上开始彻底消除对新冠病毒再次来袭的担忧,也让当前社会上充满了对2023年经济进一步好转的乐观预期。

在一片乐观的情绪下,笔者却又想提醒创业者与投资者们要在未来保持谨慎,而不要盲目乐观。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复苏更多源于疫情消除后的触底反弹,并非整体局面的系统性好转,其很容易遇到发展瓶颈。

2

2018年底,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饭否上写道,“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从王兴这番话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中国经济其实已经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中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类商品需求接近饱和。

例如,在最近几年,人们对住房、家电、汽车与手机等各个核心领域的商品需求逐渐萎缩,这些核心商品需求的降低,导致各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都受到波及,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出现利润下滑与员工缩减。

尤其对中国经济影响最严重的是房地产行业。过去,房地产行业直接创造的GDP贡献一度接近全国整体的近10%,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也规模不菲。而当前除了消费者购房需求的大幅下滑,中国众多知名房地产企业还因房产调控政策的突然转向而出现资金爆雷现象,导致大量楼盘烂尾,消费者住房无法按时交付,这让那些潜在的刚需购房者的信心也严重受损,进一步让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雪上加霜。

其次,中国经济所高度依赖的低成本劳动力红利也已经消退。

一方面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已经相较一些海外国家没有任何优势,这造成大量跨国巨头企业开始逐渐将原本布局在中国的产能转向印度、越南、泰国、菲律宾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在最近几十年间,2022年中国的总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这有可能让中国在未来逐渐出现劳动力短缺危机。

再次,带动中国经济过去数十年发展的技术红利也基本到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当于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革命等过去几百年人类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技术成果,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一次集中应用,由此带来中国经济数十年波澜壮阔的蓬勃发展。

随着上述技术都已经在中国经济得到广泛且深度的应用,其很难在接下来带来新的经济增量。而未来能够与上述技术成果相媲美的新技术,在短期内还没有看到涌现的苗头。

最后,中国在公路、铁路与机场等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结束,很难再寄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

3

熟悉经济学的读者会了解,消费、出口与投资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虽然这个经济学框架在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制定s 航上存在着一些瑕疵,但不失是一个较好理解一国经济动因的途径。

从当前来看,政府投资的规模开始缩减,带来的经济效能也越来越小。劳动力红利与市场红利的衰减,让传统消费与传统出口也很难带来新的经济增量。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依靠中国企业直面跨国巨头竞争,通过在过去海外品牌占据优势的商品领域推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在国内市场实现国产化替代以及海外市场占领,进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量,并带来国内就业人口增加与居民收入的上涨。

例如在芯片、新材料、机器人与高端装备等工业品领域,在高端汽车、日化与服饰等消费品领域,目前还是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打破海外巨头企业在这些行业的主导地位,很难依靠创业企业来完成,更多的是只能依靠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一定资源积累的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来进行竞争,而给到创业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机会则越来越少。

除了宏观经济的系统性衰退,全球社会也正处于一个多方政治力量进行激烈角逐的局面,军事战争与经济制裁等黑天鹅事件频发。这些黑天鹅事件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一座山。因此在新时代环境下,人们一方面需要抓住疫情退去的经济复苏机会,同时也要对真实的宏观环境保持高度警惕,而不能盲目乐观,进行激进的投资与业务扩张。

美国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20英里法则”。该法则源于一个南极科考故事,“有两个科考队前往南极,第一个很随性,风和日丽时就走上50公里,一遇到恶劣天气就停止前进,最终导致整个科考队遇难。第二个团队则很自律,无论风和日丽,还是恶劣天气,每天都坚持往前行走20英里,风雨无阻,最后他们团队一个人都没有出问题,而全部顺利到达南极”。

商业领域的“20英里法则”便是指,经营企业也要像南极科考一样,不管是顺境下还是困境下,都不要受影响,而是保持匀速节奏,步步为营,真正做到“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在疫情严峻的困境时期,我们不要因为过于悲观而放弃前行的努力;在疫情好转的顺境时期,也不要盲目乐观而忽视存在的宏观环境风险,这才是做企业与做人该有的正确节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