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网红眼药水,和网红的脸一样不可信
本文转自公众号:阵雨Fallin
作者 | 深镜(知乎)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医师 李志伟
作为一个社畜,眼药水是日常必备用品,一不舒服就用几滴。要知道,只有把眼睛照顾好了,才能够继续加班啊。但其实,这个习惯并不对。
吐槽一下日本网红眼药水
我并不排斥日本参天FX系列眼药水,但我反对把这类眼药水作为日常用品,眼睛不舒服,一发红就用几滴。
这类眼水我倾向于救急,而非治疗。
门诊上我遇到过很多因长期使用这类网红眼药水,导致持续性结膜炎的患者。
我们从成分上解释一下,为什么这类眼药水不推荐长期使用:
1.用于去除红血丝——治标不治本
主要成分:盐酸萘甲唑啉、盐酸羟甲唑啉、盐酸四氢唑林等
这一类都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有显著收缩血管的作用,可减轻眼部充血,广泛应用于市面上各种滴眼液。
很多人也不管眼部为什么充血,买来就滴。
滴完一开始不红了,结果过几天更红,再接着滴……
眼红是因为有基础疾病,比如结膜炎症。如果只是收缩血管,治标不治本。
轻度的红血丝如果没有任何不适,在按时作息以及远离烟酒后,就可以自愈。
如果同时出现了眼睛干、涩、痒、痛等感觉,或者还有眼屎。
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结膜炎,这种情况就不建议自行用药,需要尽快面诊医生,明确诊断。
2.用于缓解视疲劳——不宜长期使用
主要成分:甲基硫酸新斯的明
很多人感到视疲劳是因为调节力出现问题,使用这类眼水只能暂时缓解视疲劳,但长期使用会有风险。
这里我需要先解释一下眼部的睫状肌的作用。
睫状肌是负责调节看远看近焦距的,看近视睫状肌收缩,看远时睫状肌放松。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可以增强眼内睫状肌的收缩。
但是长期使用这种药物,只是在勉强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而且对于假性近视的人来说,滥用这类药物,甚至可能加速近视发展。
3.防腐剂
主要成分:苯扎氯铵
绝大多数眼水是含有防腐剂的,包括这类网红眼水。这类防腐剂比较安全,但长期使用会增加干眼的风险。
4中药成分
主要成分:珍珠液、冰片、薄荷、樟脑、熊胆、鱼腥草……
我不建议使用含中药成分的眼药水,我并不反对传统医学,但我反对将中药成分用于眼部。
这些成分滴在眼睛上,到底是什么作用机理,有无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哪些人不适用,都没有相关的研究结果,生产厂家也没有给出合理解释是否会导致持续的结膜炎。
人的眼睛是极其敏感的部位,还请各位好好对待。
眼科医生推荐哪种眼药水?
除了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处方类眼药水,你能够买到的眼药水大都是治标不治本,都不推荐长期使用。
如果只是作为日常眼睛疲劳、干涩的救急用,我建议你试一试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模拟泪液的成分,没有治疗性成分,只是为了润滑眼球,从而缓解眼睛干涩等症状。
人工泪液近几年种类很多,常见的成分有甲基纤维素、玻璃酸钠、聚乙烯类等。
目前,大部分眼药水都含有防腐剂,防腐剂的目的是避免眼水污染。目前也只有少数人工泪液,可以做到不含有防腐剂,
不含防腐剂的眼药水很好辨认,这类眼药水设计比较特色,一般会设计成一次性使用的小支眼水或者特殊的防反流瓶口。
同样,即便是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也不建议长期用,因为会影响你自身泪液分泌功能。
日常眼睛疲劳、酸痛怎么办?
眼睛疲劳、酸痛,就靠眼药水解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疲劳和酸痛,首先考虑的不是用眼药水,而是需要考虑屈光以及调节力是否异常。
如果度数异常或者眼镜不合适,那好办,直接换眼镜。
如果调节力异常,则说明睫状肌无力或者用力过度。
你可以把负责调焦的睫状肌,想象成胳膊的肌肉,如果肌肉比较弱,则无法完美的实现快速的看远看近的调焦,而这个时候还要快速的看远看近,则会造成肌肉的酸胀,体现在眼睛上,则是眼睛的酸痛和疲劳。
这种情况下眼药水就救不了你的眼睛了,
建议你找时间去眼科门诊做这六个检查:裂隙灯、验光、调节力、现在所戴的眼镜的度数、斜视、眼压。
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治疗,而绝不是单单用药可以解决的问题。
以上检查看起来很多,其实都是眼科的常规检查,全套做下来也是很快的。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缓解眼睛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工作!
参考文献:
[1]
Tang-Liu DD1, Schwob DL, Usansky JI, Gordon YJ.Comparative tear
concentrations over time of ofloxacin and tobramycin in human eyes.Clin
Pharmacol Ther. 1994 Mar;55(3):284-92.
[2]
J Richman, H Zolezio, and D Tang-Liu. Comparison of ofloxacin,
gentamicin, and tobramycin concentrations in tears and in vitro MICs for
90% of test organism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0 Aug; 34(8):
160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