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541期文稿:社会化抚养概论(上)

〇 序言

大家好,2023年1月22日星期二,农历兔年春节,感谢收看睡前消息541期,春节特别节目。

本期节目可能会有一些新观众,所以我先做个介绍。

我是一个自媒体团队的主播,日常在B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资讯节目,账号是“马督工”和“睡前消息编辑部”。

500

500

我们的节目每星期更新三到五次,各平台加起来,每期都有120万左右的播放量。观众每周会提供四五万条有效反馈,其中一半是视频弹幕,四分之一是各种形式的评论回复,剩下的是包含个人观点的转发。这些反馈是我们最重视的无形财富。

现在节目做了三年多,从积累的几百万条观众反馈来看,我常说的“社会化抚养”概念是最有争议的长期话题。反对者往往认为道德沦丧,而支持者就算认同一部分逻辑,也往往觉得做法太激进,缺乏现实可行性。

虽然争议很大,但是“社会化抚养”的热度稳步上升。2021年之前这个概念是个不太认真段子,到了2022年,不需要我做节目专门说,只要其他媒体的热门新闻内容涉及出生率、未成年犯罪乃至养老医疗话题,评论区就会有人提起“社会化抚养”,或者干脆@我的ID,提醒我去发表意见。这说明人口断崖正在快速接近,威胁所有人的生活,迫使普通人考虑一些过去不敢去想的事情。

5天之前的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如果加上还没全面汇总的12月死亡案例,最终数字可能会大于100万。上一个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是1960年和1961年,再上一次,可能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或者是太平天国。

500

500

人口数据强烈震撼了普通观众,过去几天,我的账号收到成千上万的私信和提醒信息,声音连成一片,都建议我再谈谈社会化抚养话题。

500

500

 

这说明,社会化抚养,不是我这个视频主播为了流量故意制造的争议话题,而是社会危机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应对方案。过去危机离我们比较远,所以普通人觉得新方案太激进。现在危机已经贴到脸上了,激进方案也越看越顺眼了。

春节假期,观众的时间应该比较充裕,所以我服从历史规律,做一期长篇演讲,谈谈社会化抚养的可行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社会化抚养定义

讨论任何严肃话题,第一道程序都应该是给概念下准确定义,否则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空对空的发泄。我先概括一下我比较认同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包含5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基本服务。

增加税收,大幅度提高公立教育机构和抚育机构的的预算,成倍增加教师和保育员的数量,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从出生到成人的高质量免费教养。包括但不限于食宿、接送、学习,健身、社会实践和心理建设。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以政府服务来降低一家一户分别养育的成本,同时也通过集中养育节约总投入。

现状表明,由每个家庭各自负责养育孩子,生不出足够的后代,而且这不是某个阶层,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生育率越低。也许降低家庭收入水平可以提高生育率,但我们不能选这个方案,所以只能对家庭养育模式下手,由国家集中投资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参与方式。

家庭参与社会化抚养的方式应该分两种:自愿进出和强制参与。

自愿进出原则适用于大多数普通家庭,如果感受到养育压力大,力不从心,就把部分责任或者是全部责任转交给社会化抚养机构。等到家庭成员各方面条件宽松,也允许随时退出社会化抚养计划,把抚养责任再还给家庭。

比如说,一个家庭如果生了二胎、三胎,没有精力照顾之前的子女,可以暂时让子女加入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计划,或者长期寄宿。等到自己有余力之后,也可以让子女放学就回家。

强制参与原则适用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国家应该监测所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水平,在各方面都制定一个下限标准,作为强制社会化抚养的标准。

比如说,校医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心理老师每周和孩子谈话;社区随时关注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如果发现学生健康出问题,父母体罚孩子,对孩子施加过度的心理压力,或者是经常在子女面前吸烟酗酒赌博,就应该采取措施。

最初的措施可能是批评、上学习班,或者是给孩子带固定监听手环,逐步整改。如果父母始终不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危及孩子的长期成长,或者没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成长环境,就要立刻强制落实社会化抚养方案,甚至直接剥夺抚养权。之后要通过非常严格程序,才能允许孩子全面回归家庭。

500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家庭养育压力,刺激生育愿望,同时维护未成年人基本的人权,保证未来人口质量有下限。

第三个方面是数据监管。

上一条提到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其同时,对公立养育机构的监管力度,必须远远超过对家庭养育的监管。在技术允许的时候,应该给师生都佩戴手环一类记录装置,全程记录日常生活信息。这些数据平时严格保密,但是一旦出现事故和犯罪,要保证可以100%追溯责任。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公立机构的工作风险问题,通过可追溯的工作数据,让人民尽快建立对社会化抚养的信任。

第四个方面是保险托底。

凡是进入公立机构的未成年人,监护权从家庭转入公立机构。国家统一购买保险。如果有非责任性事故,由保险支付赔偿。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只要没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就不承担责任。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教师因为监管压力消极工作。现实中有很多公立小学,课间时间不允许学生去操场,假期也从来不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唯恐出现事故承担责任。我们必须用保险免除教师的担心,充分刺激社会化抚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个方面是家校联动

无论是自愿或非自愿送子女进入公立抚养机构,无论是全天候的社会化抚养,还是忙的时候要求学校暂时接管孩子,都应该欢迎父母在有闲暇的时候,参与社会化抚养,监督社会化抚养,在家庭教育中学习先进抚养模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自己的子女保持亲密情感联系。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解除抚养压力之后,给亲情更大的发育空间。

反对意见

以上就是我对社会化抚养方案的设想。我想问一下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如果前面的条款都能落实,会不会有兴趣和自己喜欢的人生个孩子,或者多生一两个孩子?

今天的内容还很长,大家不着急发弹幕回答,一会我还会再问。

回到社会化抚养的定义问题,前面这些内容,我之前也集中或者分散地表达过,引发了很多反对意见。我非常理解这些反对者的心态,因为大多数人都会美化自己18岁之前熟悉的世界,哪怕这些生活要素是在他们出生前刚刚出现的,他们也会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拒绝做任何修改。

而社会化抚养方案,颠覆的不仅是某个熟悉的生活要素,而是未成年人抚养的整体逻辑,等于指着成年人的鼻子说:“你不能按你父母的方式养孩子”,所以激发反对情绪一点都不奇怪。

情绪化的反对不能缓解人口压力,但也有它的存在价值。如果不充分列举反对意见,不允许反对者自由发言,不和反对者正面对话,再光明正大的理论也会显得心虚,最终一定会变成笑话。所以,在给社会化抚养做定义之后,我先给大家看看我从各方面收集的反对意见。

这些问题摆在这里,我想可以覆盖观众的大多数质疑了,我接下来要依次回答。但在回答之前,我想先分析当前中国的现状,看看社会化抚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二 社会化抚养的必要性1 人口的意义

首先,我想再谈谈保持人口稳定的重要性。

A产业链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过去几十年所有的现代化成果,都是因为我们完成了工业化,把农民变成工业社会的雇员,为全世界生产商品。去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3.69万人民币,相当于印度、越南孟加拉的三倍左右。从企业的视角看,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这些国家的三倍。

500

所以,多年以来一直有人奇怪,为什么集中在中国东南部的工厂不搬走,不去人力成本更低的的南亚和东南亚,甚至也不去中国的东北和西部。现在看来,除了逐渐积累的基础设施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和工业体量。

中国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集中在东部七八个省,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产业带。在飞机两小时,高铁四、五个小时,汽车一天的交通范围内,几百条产业链挤在一起,相互交错缠绕。在这些产业链之间开工厂,最大的优势,并不是某一条生产线的独立运行成本很低,而是自身所属的产业链上下游都在身边,相关的大多数机械、电子、材料生产企业也在中国。如果想调整一下产品参数,只要肯花钱,一两天就能买到配件,请到上门的技术员。

500

如果把工厂搬出中国,去某个东南亚港口城市,可能节约了很多工资,甚至还因为靠近港口节约了日常物流成本。但是,如果想根据客户要求调整一下产品,或者是发现市场趋势变了要重组生产线,那就麻烦了。配件和新增的原料要跨国运输,雇来的技术员要办签证检疫,一两个月能弄好就不错,到时候市场风向可能又变到另一边了。所以,只要工厂还想参与市场竞争,还想搞技术升级,就不会随便搬出中国。

这种产业配套优势导致中国劳动力享受了工资溢价,哪怕是最简单的蓝领工人,快递员,只要愿意卖力气,每月也有5000左右的工资。每个家庭有一两个人能拿蓝领工资,全家都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可以说,中国的产业规模本身,就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如果未来的中国人口用几代人时间平缓下降到10亿左右,这期间不断让自动化补上劳动力缺口,让产业升级速度超过产业外移的速度,每个工厂都能用一个技术工人替换两三个普通工人,同时保持产量,人口下降并不是大问题,甚至可能是好事。

但如果中国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老人比例快速上升,而且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趋势。很多产业链就算留恋中国的配套优势,也不得不为了维持生产而搬走。几百条产业链,搬走几十条之后,中国整体的产业优势就会被削弱,进一步损害产业配套优势,加速驱赶其他的产业链。

最终中国东部这个世界最大产业带可能会因此解体,不能给世界提供配套效率,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工资溢价。中国的新增产业必须和印度去竞争工资水平。这是人口断崖式下降最严重的后果。

B养老

人口快速下降的第二个危害是养老。从个人角度看,养老靠攒钱、攒房子就行。但从一代人的角度看,攒钱是用来和下一代人交换商品的,攒房子必须卖给下一代人住,老年生活才有保障。如果未来没有人生产商品,没有人买房子,攒多少资产也是假的,还不如存罐头和粮食合理。现在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太悲惨,就要从现在开始重视人口问题,不要让未来的人口直线下跌,更不要让未来的人口都是老年人,看不到年轻人。

C创意

养老问题和人口的关联显而易见,我不多说了。我作为互联网媒体主播,还注意到人口数量,尤其是年轻人数量的一个新作用,就是提供更多的创意和文化产品。

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依赖于信息和文化产业,而这些经济要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复制成本近乎为0。所以在同一个文化圈内,受教育的年轻人越多,创新概率就越大,信息和文化产品的质量就越高。

从互联网文化产品来看,现在全世界可以说只剩下中文和英文两个互联网了,其他的小语种人口虽然也有自己的社区,但不要说看电影玩游戏要去英文互联网找资源,就连讲个段子讽刺人,也大概率是从英文或者中文互联网抄来的。这是因为其他语种的受教育人口太少,不足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圈能保持自己的创意,不被英语互联网文化吞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证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口数量,其次才是彻底颠覆文化管理政策,允许他们自由创作。

说到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我注意到一个趋势,就是各国生活方式的迭代速度,和工业化人口的总规模有关系。中国的工业人口最先达到10亿的规模,所以每六七年就要彻底刷新一次,大家想想纸质火车票是什么时候消失的,2016年的时候出门要带多少零钱,就能体会到中国的进步速度。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亿多工业人口,所以要十几年刷新一次现代生活。日本一亿多人口,差不多一代人时间才有颠覆性的进步。中国如果想继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希望我们的社会陷入停滞,就必须保证未来几十年有足够的年轻人口。

2 当前的人口情况A 不如日本

我们将来到底会不会有足够的年轻人口,人口数据已经做出回答了。14亿人口的基数,去年只生了956万人。这900多万婴儿,这是差不多6亿育龄人口生出来的。

500

描述育龄人口的生育能力,一般用“总和生育率”来描述,也就是一个妇女最终会生育多少孩子,显然要2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基本平衡,考虑到意外死亡和疾病因素,一般公认要2.1个。

500

日本现在是人口断崖最严重的国家,总和生育率是1.27。而中国最新的生育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是1.1左右了,全世界最低。更可怕的是,从我身边的数据看,将来恐怕连1.1的数字都保不住,因为我身边的城市适龄女性基本上只有生1个和不生两个选项,不生的比例在快速提升。

500

2012年我们还有1635万婴儿,今年就只有956万了。随着城市化推进,随着将来育龄人口进一步下降,如果我们不做出根本性改革,每年的婴儿数量应该会在十年内直奔五六百万人的水平。

每年出生五六百万,是不是听起来还不算少?我来描述一下其他国家的出生数据。

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300万,毕竟这也是和我们人口相当的国家,先不说它。尼日利亚,一个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关心的国家,每年出生800万人。巴基斯坦每年出生600多万,印度尼西亚是450万,埃塞俄比亚是390万。至于现代化水平肯定比我们更高的美国,不算国际移民,每年还有360万婴儿。如果十年后的中国每年只有五六百万婴儿,每个人都知道人口曲线会是什么样。

2021年,第267期节目,我引用过央行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这里再读一段,作为对人口数量问题的总结:

“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500

B 质量可疑

除了人口数量问题,人口质量也值得担心。很多人可能会说,人口收缩了,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了,为什么要担心人口质量。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在总的出生人口剧烈收缩的情况下,少数愿意无限制生育的家庭,会明显改变未来的成年人口状态。

比如说,2021年最著名的新闻之一,就是徐州铁链拴着的母亲生了8个孩子。拐卖人口的问题,2021年已经开始处理了,但是这8个孩子的成长状态,家庭教育水平,很少有人去关心。反正我是不太看好,不相信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能适应未来发达工业社会。

2022年还有一个新闻,广西一对打工夫妻生了15个孩子,这倒是一个法律上很正常的家庭。问题是,我看了记者的后续调查,15个孩子,凡是达到年龄的,没有一个读大学,最高也只是职校,受教育水平显著低于中国的平均值,也低于广西的平均值。

500

更多的例子是,孩子生得不多,但是也养的不好。留守儿童拿着手机打发一天时间,是常见的例子,带孩子的老人还觉得起码没有乱跑淹死的危险。现在第一代被手机小游戏陪伴的孩子已经基本成年了,我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缺乏耐心,对大多数事物缺乏兴趣,只对几十秒内能得到反馈的小游戏,小段子感兴趣。这样的人口,别说适应产业升级之后的研发岗位,就是做稍微复杂一点的修理工作都难,只能去流水线上拼熟练度。

500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 2016年-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五种家庭高度相关:流动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如果我们不希望这些孩子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走向监狱,就要尽早给他们另外的选择。

500

和这些孩子相比,城市中等家庭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我观察自己身边,对儿童成长环境还是很不满意。

自从有人类这种生物以来,儿童就是和同龄人一起成长的,通过对抗性游戏锻炼身体,通过集体游戏来熟悉社交规则,通过彼此交流来完善心智。一直到1990年代,这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默认生活方式。

现在中国的城市小区,几乎都是陌生人社会,孩子除了上课,想和同龄人交往,需要家长去联络熟人,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就算和小区里面的孩子玩,随着生育率下降,在附近找到同龄人的概率也越来越低。这给未来的成年社会埋下了三个隐患。

首先是户外活动太少,身体素质不行,到中学毕业的时候,戴眼镜比例会超过80%,未来可能会达到90%。

500

其次是社交能力发育慢,很多人要到大学甚至是工作之后,才开始适应和其他人平等合作。

最后就是未成年人长期独居,违反了群居动物的本能,心理适应能力差,容易抑郁。

这些问题积累到一起,让我在担心人口数量的同时,担心新一代人的人口质量。

3 发现世界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绝大多数家庭都感觉自己过得更好了。但是,儿童的数量快速下降,而且在人口质量方面也产生了一大批新问题。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一定还发生了其他重大变化。我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一个00后的父母,分享一下我对变化的认识。

A 不一样的儿童

第一个变化,是我们对儿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农业社会,普通中国人男耕女织,对子女的基本要求,就是模仿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说男孩到了年纪,就跟着父亲种地放牛,女孩到了年纪,就跟着母亲织布做饭。父母不用费力做额外的教育,只要把日常生活展示出来,点拨几句人情世故,就能解决子女的成长问题。

现代社会,我这样的成年父母已经被分工限制在社会一个角落,但我们对孩子提出了超出自己日常生活的要求。我们希望子女在成年的时候,拥有超出同龄人的考试成绩,有资格选择大学和专业,进入比较高的阶级,同时适应20年后的社会规则。这显然不能让孩子模仿父母来解决问题。

比如说,我过去做工程师,把孩子带到身边看我画图,并不能帮他快速提高数学和物理成绩。我现在做自媒体,把孩子拉过来,看我改稿和录节目,也不能帮他提高语文成绩。至于说他长大之后的社会规则,我可能永远都不理解,更不可能预先替他做准备。

所以,在家庭内部,如果我希望培养一个理想的后代,就必须陪他做作业,辅导功课,这要付出大量的额外时间,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父母的能力。至于说21世纪的一些新知识,我根本就无从下手。比如说现在的初中生物,我就不能用1998年参加高考的经验来对付了。

类似的难题,相信其他家庭也有。所以我们的第一选择,是用最近几十年积累的家庭财富,用现代生活增加的空闲时间,来应付子女的教育。

这导致私人教育投入无限增加,消耗在学区房和培训班上,掏空了家庭财富,也占用了家长的精力。国家打击教培机构,本来想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只是让公开的私立教育转入地下,让家长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服务。因为我们本来也不是在乎教育的绝对水平,只要能相对超出孩子的同龄人就行。

这方面的压力最终让大多数家庭筋疲力尽,应付一两个孩子就很累了,多要一个孩子,就会担心影响平均教育水平,所以孩子越来越少。如果没有社会化抚养方案来分担压力,未来的社会可能只有三种家庭。

第一种家庭,全家都被教育拖得筋疲力尽,孩子在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受到长期损害。这样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后代,导致人口快速下降。

第二种家庭看到前一种家庭的例子,选择不要后代,人口更迅速的下降。

第三种家庭,对子女完全放纵管理,孩子和主流教育体系脱节。这样的家庭可以生很多孩子,降低人口质量,但肯定不适合用来培养现代公民。

所以我才提出社会化抚养方案,希望同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解决人口问题。

回头再看一下我总结的变化,自从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出现,本来是不存在额外教育问题的,只需要孩子仿效父母的日常生活。但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普及了义务教育,也建立了一套和教育相关的阶级体系,迫使每个家庭都用尽力量去拼教育。这是几十万年以来从没出现的情况。只有站在历史视角,理解当前变化的深刻性,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需要对教育做全面改造,选择社会化抚养这一类解决方案。

B 丧失授权的学校

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实社会化抚养了,也就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义务教育制度。政府立法禁止父母占用工作日给儿童传授知识,要求孩子必须到学校上课。但过去几十年,学校制度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变化,很多人完全没注意到。

古代学校,比如说政府建立的太学、大家族建立的私学,还有普通人也能读得起的私塾,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乃至搞人身控制。一般来说,只要不打出永久性伤害,体罚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500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读书的时候,当时农民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甚至是去教师在假期开设的私人补习班,遇到老师都会特别交代一句,说我家的孩子就交到你的手里了,不听话,狠狠打,往死里打。这种授权,表面上是授予打人的权利,本质上是暂时转移了监护权。

几千年来,中国都遵循父权制规则,认为子女是父母的财产,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子女好,打孩子也是管教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必须接受的风险。而父母送孩子去学校,为了保证获得满意的教学秩序,就把承担正常风险的权利转移给教师,保证不为正常的风险追究责任,这是很自然的选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用道德伦理再给风险授权加一层合法性。当时很多送到作坊的学徒,在拜师之前要签生死合同,授权甚至在法律上都是无可置疑的。

最近几十年,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水平明显上升,法律上不再承认体罚儿童的合法性了,学校体罚现象基本消失,这是好事。但是,与其同时,父母向教师的授权也停止了。学校为了孩子成长,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都要由教职工承担100%责任。这完全绑住了学校和教师的手脚,导致义务教育这种局部的社会化抚养不能分担父母的养育压力。

具体来说,学校承担了传授知识的任务,家长和上级都根据考试成绩考核学校。但是学校没有得到风险授权,必须在健康、心理、安全方面全面承担风险。所以学校做出了非常符合逻辑的选择——延长上课时间,压缩一切有合理风险的活动。比如说集体旅游,足球比赛,劳动课,体能锻炼,都是能减则减,很多小学甚至禁止课间时间去操场。还有一些乡村中学禁止学生读课外书,避免家长投诉心理问题。

学校的避险政策带来了两个后果,首先就是学生畸形发展,这一点相信观众也了解,我就不多说了。

避险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父母被迫接过学校的职责,比如说体育锻炼,做手工,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我相信每个城市小学生的父母,都会时刻盯着子女班级的微信群,看看老师又发布了什么新的任务。这些本来应该集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现在分散到一家一户进行,是极大的劳动力浪费,必然拖垮父母的精力,让他们不敢要更多的孩子。

所以,我提出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很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允许学校像过去上千年那样,暂时获得监护权。因为逃避一切风险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畸形的教育机构。

具体来说,就是我在前面定义里面提到的三点。

首先允许教师行使监护权,在工作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比如说足球,外出旅游,劳动锻炼。

其次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严密监管,人人都带上监控手环,可以定位地点,记录声音。如果没出事,这些严格保密的信息到期销毁。如果出了事,就可以追溯责任,看看是合理操作还是渎职犯罪。

500

第三是全面保险托底。法律允许的正常风险,遇到了就是倒霉,教师不负任何责任,由国家保险负责赔偿。这样可能会消耗一些财政资金,但是如果学校不承担让学生体育锻炼的风险,不让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过上20年,我们的医保会花100倍,一千倍的钱来治疗成年人。所以保险投入不能省。

这里我补充一句,我反复挖掘社会的变化,就是让我们搞清楚,社会化抚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多数人会说社会化抚养是激进变革。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历史,发现社会化抚养的法律基础是“复古”,是恢复传统,是让学校像过去上千年那样,重新获得部分监护权,可以替学生决定承担合理风险,只是这个风险不再包括体罚。有了这样的社会学分析,我希望大家对社会化抚养可以减少一点情绪化的反对。

C亲情背后有阶级

接下来我还要分析一个社会变革,就是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亲情,压制了生育愿望。

亲情这东西自古就有,但是和生育数量并没有直接联系。过去的生育,首先遵循人类的生物本能,男女在一起,没有其他娱乐,自然就怀孕了。其次要为家庭的经济秩序服务,比如说养儿防老,养女儿是为了卖出去换彩礼,都是普遍现象。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亲情,但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更多的情况下,亲情只是一种生活润滑剂。

500

当时的农民,一年365天要干360天的活,从早忙到晚十几个小时,也没什么精力刻意维护亲情。现在每个人都更富裕,更轻松,更体面,所以也开始经营感情这种奢侈品,不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工具,而是更重视子女的个人发展。

重视亲情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我必须用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代亲情很大程度上是和阶级意识挂钩的。我们都爱自己的子女,都重视子女的个人发展,就算子女混得不好,也会尽量提供帮助,让他过得体面一些。但是,这都是事后不得不做的操作。如果是在出生之前,就设想自己的后代阶级地位比自己低,要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做更不体面的生活,现代人就会压制住自己的生育愿望,重点培养已经出生的孩子。

具体来说,中产阶级父母看着一个考上985的孩子,要比看着两个考上职校的孩子更舒心。所以,如果辅导一个孩子的学习已经压力很大了,父母必然会压制要第二个孩子的想法,这是当前生育的又一重压力。所以我建议全面推广社会化抚养,一方面解除父母自己辅导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父母的亲情更纯粹一点,不要总以为自己可以干预子女的阶级地位。如果我们能顺其自然地陪伴孩子发展,中国人会有更多优秀的后代。

设想未来

在分析了社会变化之后,我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给社会化抚养做的五条定义。

第一个方面是加强基本服务。通过加税,增加教育机构能提供的服务内容。

第二个方面是确定参与方式。用自愿进出和强制参加两种方式来扩大覆盖率。但无论哪一种覆盖方式,都要求把监护权从家庭暂时转移到学校。

第三个方面是数据监管。全方位记录学生接受社会化抚养期间的信息,既是保护学生,也是保护老师。

第四个方面是保险托底。不合理的损伤,由渎职的工作人员赔偿;合理的风险,国家统一赔偿。

第五个方面是家校联动,鼓励父母有余力的时候陪伴孩子,建立纯粹的亲情。

也许大家还是觉得改革太激进,但经过我前面的解说,或许某些观众的抵触心态会少一些。我现在设想一下五个方面都落实之后的生活。

如果我是有孩子的父母,依托社会化抚养,我认为我获得了更多的生育选择。我可能会考虑抚养2到3个孩子、

如果我是一个单亲父亲,我对抚养一两个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压力,甚至可能会考虑和其他伴侣再要一个孩子。

从经济的角度说。一旦过了婴儿期,每个家庭不用再留人照顾孩子,所有人,尤其是妇女,都可以上班工作,就业率会明显提高。如果父母的工作紧张,或者家里的老人有事情,也不用考虑谁照顾孩子的问题,可以直接把还在家的孩子送到学校寄宿,等忙完了再接回来。这是一个对社会,对成人,对孩子都有利的选项。按我的记忆,过去的国企生活区和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提供了类似的服务。

从亲情角度看,亲子关系终于可以在一定程度摆脱经济限制了。古代的家族指望后代读书能当官,长身体能和邻村打架。现代的父母把大多数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用来提升阶级地位,这都会影响感情交流。这些压力卸给学校之后,父母可以真正和孩子交流人生,追求最理想的亲情。

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国家推行完善的社会化抚养,我不介意生有两三个孩子,我会努力做每个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凭借几十年前的经验,冒充作业辅导老师。如果有了时间,我会尽量带他们出门,去学校还没带他们去过的地方。如果他们和我讨论学习问题,我会试着和他们探讨一些难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和他们聊学校的生活,聊社会上的见闻,或者给他们推荐一点书。这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亲子关系。

从孩子角度看,他们终于和过去几十万年一样,有了足够的同龄人伙伴,有了足够的体育锻炼机会,也有了脾气更好的父母。另外,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机构,得到足够的授权和投资之后,可以超越父母的个人经验,提供更多种类的教育。

比如说,十几岁的孩子可以跳过父母的职业限制,跳过父母的偏见,由学校组织,参观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和每个行业的骨干成员聊天,制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现在的小家庭,往往是在孩子高考结束之后,才手忙脚乱打电话,考虑报志愿问题,而且往往会激发父母和孩子的新一轮矛盾,这不像是对孩子人生负责的态度。必须用社会化抚养方案来补充。

总而言之,社会化抚养的目标,是减少生育的成本,提高新生人口的质量。也许做起来不会完美,但是不做的话,中国的未来只有一片绝望。

2021年7月末的时候,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曾经向全国征集标语口号,宣传最新的人口政策。我当时给计划生育协会提供了一句备选口号:“社会主义的孩子,再多也能养好!”。因为我认为社会化抚养政策,就是在落实社会主义的精神,落实新中国的建国原则。

这里我想再向年轻的观众提出前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国家真的开始搞社会化抚养了,你是否考虑和自己喜欢的人多留几个后代,是不是愿意和社会主义一起陪他们长大呢?

三 回应对社会化抚养的质疑

前面的部分,我讲了社会化抚养的定义,分析了社会抚养的必要性。接下来,我需要落实承诺,挨个回答反对意见了。

下面请我的同事静静帮忙,分类介绍一下各种反对观点。

1社会化抚养的实施问题。

第一类反对观点,主要是质疑社会化抚养的可行性,有五个代表性问题。我先说第一个。

A马督工的社会实践理论,为什么从不和自己的追随者做社会试验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送进去?

我首先正面回答一下,如果我20多岁的时候有社会化抚养实验区,我会第一个报名,一方面交更多的税,另一方面请国家帮忙承担一部分养育责任。作为一个隔几天就要做中考模拟题的父亲,我盼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而且我相信我的观众也会有很多人愿意报名参与。

但是,社会化抚养不是几个人就能搞起来的,它需要和现有的义务教育体系衔接,需要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社会化抚养需要在法律上授权,转移监护权,为正常风险提供保险,这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国家愿意在某个实验区搞局部的法律授权,我愿意号召观众筹集资金,出人出钱,进去搞社会实验。

如果说不包括法律修订的社会化抚养,我在80年代的国企生活区已经体会过低配版了。我对80年代的国企有很多批判,但我对我当时享受的这部分福利非常感激。没有当年生活中这部分社会主义元素,我后来的人生一定会更差,而且肯定不会坐在这里经营自媒体团队。所以我是乐意做实验的。

500

B下一个问题,搞社会化抚养,为什么要以“剥夺穷人抚养权”为前提?

这里我先咬文嚼字一下,“抚养权”或者“监护权”的“权”字就很奇怪,明明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照料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说成权,这实际上是封建时代族权和父权制的文化遗迹。

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个国家就是通过彻底否定封建权力建立起来的,这里我要部分引用毛选第一卷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吿》。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500

族权存在,是因为封建国家通过家族维持一部分地方秩序,对于道德伦理方面的案件,对于家族内部矛盾,族长是有一定司法权的,甚至可以杀人。新中国剥夺了这份权利,全中国人民都得到了解放。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不应该让父母有权力决定子女的命运,哪怕是未成年子女。所以我不在意“失去抚养权”的说法。

现在的问题是,你赞美的有抚养权的家庭已经普遍不生孩子了,维持不了自身的延续。所以国家不得不越过家庭,直接保护未成年公民的权利,也稍微放松一点成年人对子女的义务,这也是对所有人的解放。我们不反对亲情,但如果亲情一定要附属在绝对的支配权上,一定要影响人口繁衍,国家就必须来打断中间的关联性。国家保护公民,不需要任何中介,哪怕这个中介是公民的父母。

我注意到这个问题还强调了剥夺“穷人”抚养权。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社会化抚养对家庭生活的监督,是不分穷富的,富裕家庭一样有很多养出心理问题的未成年公民,一样要国家干预去解救。如果家庭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就算是中国首富的家庭,国家也要上门接走自己的未成年公民。

当然我承认,客观上,穷人家庭出现抚养问题的概率,是比富人高一些。但社会化抚养也不是只有抢孩子和无视问题两个选项,中间还应该有批评、整改、帮扶的过渡。如果整改之后,发现孩子睡在家里还是有额外的风险,那也只好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你说穷人被剥夺权利的时候,应该想想穷人的孩子也是穷人,也不应该被成年人伤害。

说起穷人富人的话题,我考虑社会化抚养问题的时候,参考案例一部分来自过去的国企生活区,一部分就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私立学校。如果研究具体的服务和权责条款,反而是这种私立学校更接近于现在的社会化抚养概念。国家投入资源,搞社会化抚养,用规模效益省点钱,再基于勤俭原则做一个改良版本,让穷人的孩子也享受一部分原来资产阶级的待遇,有什么不好呢?

C为什么不能通过改良现有社会,尤其是提高贫穷家庭的经济水平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现在的社会基础上搞社会化抚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源是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不适应城市化进程?搞社会化抚养,是回避现行制度的问题,是制造更大的问题掩盖小问题,

社会化抚养,首先要解决从人口问题。咱们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确也要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但仅仅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足以解决人口问题。

当前中国的现状是,家庭财富积累越多,生育率越低。原因也很简单,中国阶层流动性大,给年轻人的机会多。中上层家庭感受到了阶级流动的好处,无论是父母自己,还是对孩子的期许,都是要努力去爬阶层金字塔。如果让中产阶级生出一个阶级不如自己的孩子,比不生还难受。所以他们耗尽资金给孩子补课,也不愿意分出精力再养育一个孩子。反而是穷人家庭,阶级已经不能再下降了,所以不怕生孩子,生育率还高点。

如果我们不用社会化抚养改变这个现状,越是加强阶层流动性,越是改善底层收入,生育率就会越低,到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未来。

如果你不喜欢社会化抚养,也有其他的方案,比如说重新固化阶层,生出来是什么阶层,子子孙孙都是同一个阶层,到时候普通家庭反而可能会多生一点孩子。但固化阶层,本身就会杀掉中国的经济活力,中国不可能选择这条路。所以我还是建议,先搞社会化抚养,解决人口问题。

D 古代社会明明有提高生育率的方案,为什么一定要重新发明一套新的“社会化抚养”方案来解决问题?

因为在农业社会保证高生育率的条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都写在刑法里面,既触犯法律,也完全违反最基本的道德观。

比如说,古代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生孩子属于风险投资。与其精心照顾,不如多生几个,给一口饭就放养,看看能不能活下来。高生育率,高死亡率,这是相匹配的。我1992年读小学,还有农村同学的家长听说孩子淹死了不怎么在意,觉得再生一个就行。当代的父母肯定接受不了。

古代生育率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妇女地位低,不许受教育,裹小脚,完全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享受不到文化活动的乐趣,所以只能在家带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这也不可能在当代实现。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阶级固化”方案,这也是古代的常态,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所以两边生孩子都没啥压力。现代社会既然我们要自由,就不能复制古代方案。

总而言之一句话,古代社会的高生育率不是福利,而是艰苦生活的副产品。我们作为现代人,首先要保护现代社会规则,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考虑自己的生育计划,和古代人没关系。

很多人以为人的定义是自古以来的,其实是一个现代概念。接收现代人的概念,就没法按照古代的方式去生产人,培养人。

E 中国财政已经很紧张了,地方政府都是借债运行,再搞社会化抚养,钱从哪里来?

这我要先反问一句——不搞社会化抚养,钱从哪里来?如果未来中国没有劳动力,谁来交税,谁来养老,谁承担产业链解体的责任?将来产业升级需要优秀人才,没人就只能投资源吸引外国移民,这些资源谁来出?

然后我要再反问一句,没搞社会化抚养,钱也没少花啊。大多数城市居民,本来在学校教育之外,就要拼命花钱送孩子参加额外的教育。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管了一下,学校稍微延长了一点在校时间,是向社会化抚养方向走了0.1步,高中阶段还是照旧。

这导致中国社会消耗了两笔财富,首先是小班教育的培训班学费和家长的接送精力;其次是在用地紧张的城市里面,在学校之外重复开辟一块场地搞培训,等于要建两倍的学校。如果搞社会化抚养,这笔钱首先省下一半。

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要留一个人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这个人力也可以省下来,参加社会劳动,创造有意义的财富。就算我们为了社会化抚养加税,家庭总收入反而可能是上升的。

当然以上都是挑好听的说,我个人觉得,社会化抚养最终可能要占用20%的GDP,肯定还是要增加所得税和房产税的,但这笔钱不能不花。别的不说,在现在这种家庭分散竞争格局下,每个家庭都减少户外运动时间,增加复习时间,结果就是高中生80%的近视率,普遍缺乏正常的健身。国家搞社会化抚养,统一安排锻炼时间,减少分散竞争的机会,首先改善的就是未成年人身体状况,为几十年后的医保省不知道多少倍的钱。所以眼下就算借债搞社会化抚养,将来也一定能还上。

更重要的是,从前面列举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看,搞好社会化抚养,几十年后还能少建一大批监狱,增加一大批合法纳税公民。这一出一进,又给几十年后节约了一大笔钱,所以,尽管我一向要求政府开源节流,控制债务,但在社会化抚养问题上,如果政府没钱,我支持政府发特别国债,给每个公民都提供均等的社会化抚养机会。

如果你真关注政府花钱问题,社会化抚养问题其实是一件小事。眼下西部那么多没人去的国资景区,那么多破产的地市,那么多空荡荡的大街和高速公路,都是地方政府过去十几年胡乱借债搞出来的大坑,是有可能葬送中国发展前途的大坑。如果3年前独山县故事爆出来的时候,人民就以质疑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去质疑政府财政,这个坑起码能小三分之一。

500

你关心政府财政是一件理性的好事,但如果因为感情史的抵触,只关心社会化抚养要不要花钱,无视其他的问题,这就是个感性决定的坏事。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