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卒、社会化抚养和衡水模式下的河北

当马前卒又花了巨大的篇幅去鼓吹社会化抚养时,他的故乡河北,也在衡水模式下事实上成为了社会化抚养的先行者。与社会化抚养一样,衡水模式也是近年来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不过,随着教育部的强力介入阻挡了衡水中学在全国大开分校的步伐,衡水模式这一话题的热度早已经不复往日。马前卒作为衡水模式的批判者之一,我对于他为什么鼓吹社会化抚养感到很费解。

社会对于人才复杂的需求根本就不是教育部的一张打分表就可以决定的,而衡水模式和社会化抚养的根本缺点就是通过全面侵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虽然这样可以“量产”满足教育部纸面要求的产品,但在纸面要求之外的部分质量堪忧。作为一个读过河北省,占那所学校招生额大多数的河北人拥有更高的高考成绩、更加适应大学的寄宿制生活、入校时家长常说的坏习惯也比我们少不少。但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十分的单一,基本都是看手机小说或者打电脑;他们的过于成熟让我感觉他们在填报志愿和毕业择业时仿佛是他们的父母在做着决定,而大多数人向前的动力也随着他们到达老一辈人心里的顶点而迅速衰竭,而长期的禁闭生活使得他们普遍眼界有限,大量人没出过河北.....与工业化高效率的基础教育相比,接收大量衡水模式毕业生的河北省高校问题就相当突出:极度拉跨的生活设施、捉急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都是普遍问题。

马前卒在批判衡水模式时就尖锐的指出衡水模式产生的土壤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但是,在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间段,教育资源不均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社会化抚养的推进,事实上将此类差距的范围更加的扩大化。衡水模式在河北早已蔓延到初中和小学,我大学同学在我每每吐槽学校拉跨的生活设施时总会说他小学和初中时睡教室改的超大宿舍的故事,而更加讽刺的是这是由于他家人重视教育而不得已为之。和衡水模式相比,其他非寄宿制学校根本没有办法比衡水模式的学校更加适合教育部要求,许多家长为了子女未来被迫将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而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这更像是花钱买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消耗资源的过程,在人为制造的贫瘠下,学生既没有办法从长辈那里获得待人接物之道,也没有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不认为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益。

最后,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的。那时候媒体还在为超生游击队悲惨遭遇鸣不平,还在说着农民工欠薪。现在老人更多了,孩子更少了,娃反而没人带明显是反常识的。这背后少不了一代代媒体人对于技工和力工的鄙视、对于大城市所谓社会精英的吹捧、对于所谓颠覆整体逻辑的鼓励。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