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剧版《三体》第 1-4 集?

以目前释出的预告片和前四集,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主观感想。

一个较为乐观的情况是,仅从预告片思路与前四集的放出内容来看,电视剧版的创作者们似乎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表达思路。以目前阶段而言,我们当然很难据此断言电视剧版本的完成度与还原度究竟几何,但现在至少可以说:电视剧版在可实现的范围内,尽量地靠拢了原作的内在落脚点,试图走好那条名叫“叶文洁“的危险钢丝。

当然,它采取的方式不免有些隐晦,以闪回的方式遮掩着漏出一些红岸基地的影子,向观众托出叶文洁青年时代的碎片,试图与看过原作的读者建立起“会心一笑”的默契。但无论如何,在可允许的程度内“给到这些东西”,便是最首要的优先事项。

在预告片里,”注视的眼睛“是主创们格外强调的要素。我们看到了叶文洁眺望信号发射器的眼睛,汪淼凝视太阳的眼睛,一众角色平视摄像机的眼睛,并最终回到了叶文洁发射信号后,仰看太阳的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的眼睛,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途径,对眼睛的突出,无疑意味着作品中“主观内心与个体情感“的显要地位。以此出发,上述镜头便有了丰富的表达含义。

首先,是连接起预告片首尾的最重要元素,叶文洁的眼睛。在叶文洁的眼中,联络潜在的外星人的信号发射器与太阳,是她在现世中遭遇打击后的全新”希望“之寄托,混杂着“绝望”与“希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后者恰恰是前者的后续。这带来了人物情感的“不确定性”,内心世界的“随机不可控”也正是人类摆脱不掉的本性。在原作中,它引导出了各种或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与“科学规律与天文定理”这一宇宙中客观存在,不以主观能动性为转移的恒定事物,形成了贯穿三部的对比。从客观存在出发,人类被三体的科技封锁形成了必败的结果,三体的社会运转形态与社会中个体行为逻辑的整体客观性则带来了其必胜的根源,第三部则提供了无法挣脱的维度跌降,直到最后作为拯救宇宙的“唯一途径”的归零。

而这一切,又受到了人类“主观内心”的影响,绝望让叶文洁给人类带来了三体入侵的“必败局面“,同时也是叶文洁在看到三体真正目的后的内心变化,让她向罗辑暗示了转败为胜的关键”黑暗森林法则“。而第二部里,面壁者们”封闭内心“后的理性计划,因自身与外界民众的主观情绪化行为,或露出马脚,或直接破坏。而罗辑则以对庄颜母子的私密爱情为潜在动力,方才达成了对三体的黑暗森林威慑。第三部的主角程心,则一次次地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做出推翻“客观正确解法”的“拆台”行为,直到最后干脆因五公斤的私情而埋下了宇宙重启失败的风险。

500

可以看到,《三体》突出了一个客观与理性的强大,但也反复表现着人类主观情感之必然不确定性对客观存在的潜在影响力。在原作中,时代不停推进,世界不断升级,“客观”不断发展,从地球上的某一国一直到了整个宇宙,但穿插其中并在每一次的关键节点将之引导向不同方向的,却是人类内心---也由被电视剧保留下来的“火鸡与射手“两则寓言做出暗示----的”随机摇摆“。在漫长的岁月与扩大的舞台中,人心的”变“成为了永远不变的事实,在对结果的影响力上压制了所有看似不可抗拒的客观真理,成为了最后毁掉宇宙重启大业的”永生死神“。

而整个作品里最能体现人心之变的,恰恰就是预告片里重点呈现的叶文洁,以及前四集里已然在闪回中“偷偷”出现的红岸基地,记载了叶文洁青春的疯狂年代。在此平台上,她对地球的绝望感才能够被浓墨重彩地细致呈现,开启”人类必败于三体“这一经由科技压制与封锁后的客观结果,进而引领出一系列的后续表达。在第二部的开头,她又产生了对三体的失望,进而对罗辑萌发了直觉一般的“情愿相信”,引导出第二部结尾罗辑对三体的阶段性胜利,推翻了此前基于客观理性的结果。从预告片的资源分配来看,叶文洁应该会是主创们细致处理的重头角色,从演员的选择上也可以窥见这一点。以动画版的操作为参考,这显然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也是相当必要的。有了一个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叶文洁角度”,作品才能拥有通向内在表达的关键钥匙。

叶文洁在第一部小说里感受到的,是那些上位者由私情而导致的不可靠,从背叛她的杂志记者,到试图劝服她未遂后丑态毕露的中央领导。这让她对人性,以及由人统治的社会体系产生了不信任,无法剥离感性主观因素的权力“神化”会带来灾难后果,无法做出基于客观理性的正确判断。因此,她自己变成了她眼中的“神”,三体人,在地球的化身,用剥夺自己私人感情的方式杀死了爱自己的丈夫杨卫宁,捍卫自己认为的正确事情:迎接真正的神,三体人,打破由某个人强行登上神位统治的世界。

然而,在第一部的后半段,第一阶段给出的“神”也被打破了。领导地球三体组织的叶文洁,自己终究也是有感情的动物,提到死于计划的女儿杨冬时,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妙眼神。也正是她自身的不确定性,基于感情的动摇,让她在迎接三体人的同时,又将黑暗森林法则暗示给了罗辑,表现出了内心的自我矛盾,与一直追求绝对正确的理性背道而驰。而与她对应的三体星组织,也不是她理想中的神。

可以说,第一部的水平极高。对于人权文明证伪原因的落脚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疯狂年代,让他的描述具有第二部后半段与第三部中不足够的细致与落地。这也带来了作者在写法构思上的游刃有余,带来了地球和三体文明的对仗互文,叶文洁对“更高科技级别的人治权力体系”希望的建立和再破灭。它以对人治世界体系的破“神”主题出发,展现了人心感性之于“正确”的局限性:叶文洁对人类与三体的相继失望,对应着预告片里---这同样是不易的“漏出”---其妹在“热情澎湃,临敌居高,挥舞红旗,惨遭射杀”后象征着“青春错付于信仰”的坠落,以及原作里小将们“谁来向我们道歉”的无奈发问。

三体人步人类社会后尘的“神位”打破,让叶文洁追求的“理性统治社会体系”无法被实现。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私情与内心摇摆而全无不确定性的统治者,社会的存在本身即是受到人情影响的非正确、非确定之物。其发展方向和变化决断往往无关于客观好坏利弊,并没有那么多道理,而是出于“想这样做“的感性,成为神明的统治者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人的自封为神,叶文洁和三体人都是如此。而到了后面两部,依然是对此的延续。

整部系列设立了一个个被看作“无感性之神”的存在,再将他们一一推翻。所有的个体统治者,都是不理性不正确的,而整个宇宙里唯一的理性与正确,便是“所有人都是感性存在“带来的巨大摇摆性与毁灭的未来,这便是由各种不确定之生命体组成的宇宙里,仅有的永恒规则真理,是永远生存的死神。这也回到了第一部的结尾:叶文洁看到了伊文斯私藏的三体人资料,意识到她所以为的那个用理性让地球变好的“神”,其实只是想殖民地球的侵略者。

而从手法上,我们也能在叶文洁的几个镜头中看到颇为”影像化“的处理特点。叶文洁凝视信号发射器的时候,她以侧脸入镜,且被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线笼罩,这让她的眼神乃至于表情,都显得朦胧起来。而在结尾,正面镜头下的叶文洁凝视太阳,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了麻木的绝望,但手却挡住了大部分的脸庞,又让这种绝望的情感似乎被遮掩了许多,让她更多的表情变得不可见。甚至,如果再进一步,这个收束预告片的重要瞬间,也许有着相当丰富的含义:太阳既是地球的要素,同样也是连通三体世界的交流渠道,叶文洁对其凝望带出来的复杂情感,便成为了“对地球”与“对三体”的复合存在。除了对眼睛的画面处理之外,当老年叶文洁出场时,她冰冷生硬的“地球三体组织领袖”外表之下,其身形被大角度的倾斜构图所表现,也暗示了其内里的游移可能性。

这样的角色选择与表现手法,让人对影视版的内容呈现有了更多一些的期待值。并且,除了叶文洁之外,其他人物的眼睛,也具有了各自的内容表达含义。汪淼,史强,司令的眼睛,是他们面向三体入侵而怀有斗志的积极情绪的表达,与老年叶文洁那种“获得无数资料后笃定三体必胜”的眼睛构成了主观思想与客观判定上的对比。主观内心的对比,也正引导出了预告片的剧情侧重:人类与三体的对抗。无论是台词,还是两阵营人物在站位、面朝方向、凝望太阳的眼神,还是更直接的军事行动,都是如此。在表层上讲,它提供了作品面向大众所必备的“娱乐属性”,让叙事线索变得直接明快。而延伸开去,这种对抗则可以成为人类主观情感对抗客观规则的具象途径。叶文洁与伊文思的态度,与史强和汪淼一次次强调”胜负仍未可知”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预告片里强调的“虫子”概念,从“你们是虫子”的字幕,到史强身边飞起的昆虫,再到“蚂蚁”的被提及,也是对人类“主观力量”的强化-----第二部的开头,叶文洁向罗辑暗示黑暗森林法则时,“平行剪辑”里穿插的正是蚂蚁凭借主观直觉而找到“迷宫”出路的片段,并在该作结尾处“罗辑与萌生情感的三体观察员的相会”时,以“蚂蚁向天空挥舞钳子”的瞬间定格,形成了首尾的呼应。昆虫与蚂蚁都是渺小的,是三体人眼中无异于“虫子”的人类,但它们却可以向高空中的“上帝”发出威慑,让其退缩,向天舞钳的蚂蚁便是仰头逼迫三体人的罗辑。而这也正是预告片里强调的“对抗”的内在结果。

在第一部里,汪淼将承载着罗辑的职能。从前四集里杨冬的出现,我们已然可以看到这一点。对杨冬这一表层剧情改编中容易“优化精简”掉的回忆角色,电视剧似乎意识到了她的潜在重要性。汪淼与罗辑,恰恰拥有着类似的情感驱动力----原作里反复出现汪淼对杨冬的隐秘情愫,因杨冬遇害而萌生对抗三体的念头,正是罗辑保护庄颜的对照。这种对抗,将是对人类主观力量的莫大强调。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是对原作小说前两部的内在呈现。

在预告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对“对抗”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对三体世界的正面表现。《三体游戏》出现了,并以汪淼凝望太阳的挥手与使用VR游戏机的挥手而连接起来,让汪淼仿佛通过游戏而直接完成了“经由太阳联系三体星”的过程。而三体星中标志性的“三个太阳”,也以巨幅画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看点。不仅仅是由于三体星提供的“科幻感”设定,也包括了原作中相当精妙的内在表达设计。

监听员与叶文洁的高度对应,两大段剧情的映射关系,是第一部最出彩的设计。它揭示了叶文洁之于三体人的“地球化身”属性,更暗示了二者的对等---三体人与叶文洁一样,有意识地追求理性,崇尚规则,但终究无法完全剥离人性,就像通讯员那样。1379监听员接收信号的部分,和叶文洁部分的描写一模一样,暗示了二者的对等。恒纪元乱纪元切换的外部世界对应了叶文洁所处的环境,孤寂封闭但隔绝外部混乱的监听站,则对应了叶文洁眼中的红岸基地。

有趣的是,在这一系列的对等里,三体世界拥有科学理性,剥夺无用的情感,但“叶文洁”却有良好的人性,和地球世界与叶文洁的各自状态完全相反。这本身就说明了人情的随机和不稳定---地球世界和三体社会,强调同样的东西,去掉个体而强调集体,但这种体系其实都是由“人”控制的,是人就无法消除人情的随机反应,三体和地球都无法避免。三体首相无法避免对人类无必要的杀意,疯狂年代也无法避免个人意志。

最高层三体人口中的“上帝”是三个太阳,人类这边的“上帝“则是三体人自己,拥有着同样的“随机性“----“上帝”没发现我们,我们才以为自己发现的规律存在,实际上这只是上帝没发现我们的偶然,一旦他有了干掉我们的想法,我们就是主人要杀的鸡。三体那边代表上帝的“三个太阳”,带来了恒纪元和乱纪元的不确定运动。而人类这边的“上帝“三体,则在偶然发现地球后迅速决定了人类被消灭与殖民的种族命运。

因此,在三体和地球的层面上,人掌权的社会系统同时被否定了,其中的随机性太强,而绝对的铁律则是不存在的。叶文洁受到的几次人情变化,自己对杨卫东的人情变化,否定了人情的恒定,寄希望于她眼中“更加文明”的三体社会,但也必然失望。作为她的对映体,1379监听员寄希望于人类社会的理性,“不要回答”,但叶文洁的复仇和绝望也会让她失望。

第二部和第三部,当然无比宏大,无论从表面剧情还是内在表达都是如此。动画做出它们,当然很可能给到优秀的感受效果。然而,第一部,恰恰是这一切的奠基,也是这整个三部曲要回归到的最终落脚点。叶文洁和三体人的对照,叶文洁对三体人的态度,叶文洁自身的变化与无法完全变化,于三部曲而言十分重要,是完成度最高也最细致---这部作品的一大不足,就是高概念化之下的“不细致“---的表达部分。而第一部,也是作品进入未来之虚构语境后,再落回到具体现实所指的结果----以个体之“神”的意志为唯一主导的疯狂年代,是不具备其宣称的“绝对正确性”的。

事实上,对刘慈欣原作的影视化改编,在其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重整,构建起自身独立而完整的表达系统,从而实现相对优秀的完成度,市面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流浪地球》的电影化改编,聚焦了”对世界的大爱“与”对家庭的小爱“这一角度,用相当中式的内核对接大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部也将接力登场。

简化,整合,聚焦,实现对原作的内在对接。从预告片里,电视剧版《三体》展现了相当多的表达潜力。它的对象是三部曲的恒定内在主角,而叙事系统则可能是以第一部剧情框架而整合出的,对第一部与第二部之内在的同步再现。

当然,仅仅是简短的一部预告片与前四集成片,我们很难完全把握电视剧版《三体》的全貌。但目前可以说的是,预告片给出了主创们的很多设计构思与实现手法。它们或许不是原作小说的全部,但却以自己的角度切入,创造了对其内里主题的对接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便已经足够让人对电视剧版抱有再多一点的期待。

看上去,它已经走上了那条名叫“叶文洁”的钢丝,用多少有些遮掩的方式做出暗示。是否会摔落尚属未知,但只有拿起平衡杆,迈出第一步,才能站在《三体》的起点线上。直面它,而不是回避它,是所有---任何形式的---《三体》创作者必须拥有的意气。

就像走钢丝表演所需要的一个来回,叶文洁与红岸基地,是《三体》展开科幻世界的起点,也是《三体》归于现实意义的终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