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子弹
从父亲的一系列描述中,我大概归纳出三野作战连队使用的子弹和枪支的种类。
大规模作战的野战部队,使用的枪支弹药逐步规范,从一开始区小队、武工队五花八门的枪支弹药到全部统一到几种有限的弹药规格上是一种进步。
作战连队有四种子弹,也就装备有使用这四种子弹的枪支。
第一种是7.92x57mm步枪弹,也称毛瑟弹。这种子弹很早传入中国,是汉阳造、中正式步枪的标准子弹,关键是当时中国大量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使用的子弹。
第二种是7.63x25mm手枪弹,这也是一种毛瑟弹,这是驳壳枪使用的子弹,连队干部都使用驳壳枪。这种子弹可以和我们后期的54式手枪子弹互换使用,我用54手枪打过德国原装的子弹,劲很足。那时我们的手枪弹也是铜壳的,可同几十年前德国的工艺比还是有些差距。
第三种是6.5x50mm步枪弹,也称友板弹,这是日本三八枪和歪把子机枪使用的子弹,歪把子机枪在主力野战部队很不喜欢,父亲提起来一脸的嫌弃,可三八枪却是很受欢迎。
第四种是11.43mmACP手枪弹,这虽然是大名鼎鼎的M1911手枪使用的子弹,可在基层连队主要是那些美制冲锋枪使用的子弹,这在解放战争后期大量装备部队班长、通信员等使用的枪械。
在基层连队,基本上就是这四种子弹和配合这四种子弹的枪械。
父亲说解放战争初期曾短暂配发过99式步枪,但子弹供应不上,很快撤装了。
基层连队没有美制卡宾枪。
这枪其实很好使,半自动,轻便,小巧,威力也算可以,但最多装备到营部的通信员和骑兵,基层连队没有。中央警备旅也大量装备卡宾枪。
归根结底还是子弹的供应,我估计卡宾枪的子弹后方的兵工厂没有生产,仅靠战场缴获不能满足基层连队的需求。
淮海战役中,连队缴获的大量的卡宾枪,可有严格的命令,缴获的子弹要全部上交,一粒也不能留。
父亲配合作战的四连一次缴获了近200把卡宾枪,上级仅把子弹收走了,枪都懒得收了,五连长拿着空枪到处送人情。
联想起父亲所说过美制81mm迫击炮弹,数量很少,打仗还得靠自己生产的炮弹,就说明这几种枪弹肯定是自己的兵工厂能够大量生产的。
这就有很有趣的事了,父亲很少提到他们的缴获里有国统区产的子弹和炮弹,按说那时国统区的军工体系不应该很差。国民党的军队都靠美制的子弹炮弹支撑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