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拾贝---遭遇战

父亲的区小队在44年改编为武工队,武工队的主要干部都来自原冀鲁边军分区的有多年战斗经验的指挥员。

那时的武工队已经初具规模,共有4个步枪分队(班)和一个手枪分队(排),可以进行小规模的战斗了。

武工队的特殊性质使手枪分队编制高于步枪分队。

步枪分队其实就是步兵班,开始时没有机枪,只有长枪和手榴弹,每个分队12个人,父亲在短暂时间担任付分队长后担任了一分队分队长,手里的枪也从湖北造换成38枪了。

武工队长期的敌后活动逐步开展出一片游击区,形成了势力范围,在44年底是以一条河为界,一般情况下敌伪除了大型的扫荡外是不会越过这条河的,武工队没特殊情况也不会过去,在游击区内协助党组织建立根据地,巩固一片再发展一片。

为了应付八路军小股渗透、灵活机动、专门夜间活动的武工队,伪军也组织了类似武工队组织,同我军对着干,名字千奇百怪,比如“夜袭队”之类的。

父亲遭遇的就是这批人。

那是在凌晨,父亲所在的武工队刚要进入一个村子,突然遭遇岗哨盘问,几句话对不上就交上火了。这片区域内在分界线我方一侧,一般是不会有敌人的,这是伪保安六旅的夜袭队过河来试探了。

发现敌人后,队长派父亲的分队到侧后去埋伏,主要是防止敌人从这个方向来抄武工队的后路。

父亲他们很快进入埋伏地点,正好敌人要出来,一阵枪过去敌人缩回去了。

父亲看好地形,换了个阵地,隐蔽的更好,也便于发扬火力。

潜伏好后,敌人一直没有露头,整个村子里静悄悄的。

一直到下午太阳快落山了,什么动静都没有,父亲派两个战士摸进村里去侦查,回来说:敌人和武工队全不在了。

原来敌人兵力也不多,一发现八路就撤了,武工队敌情不明也不想硬碰硬也撤了,撤之前派通讯员来通知父亲的分队,找不到了。

父亲他们隐蔽的太好,通讯员没找到,武工队不能等就先撤了。

对付这种情况都有预案,父亲马上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由班里的三个党员各带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长都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和找谁,这样万一路上遇上情况分散后可以各自行动。那时共产党的军队组织严密可见一斑,分得开,聚的拢,每个作战的基本单元都有党员,每个小组都能独立作战。父亲带一个小组在前,副班长带一个小组在后,另一个小组在中间。

急行军了半夜,到了第一个联络点,堡垒户说武工队没来。父亲不愿意休息,吃了点东西马上向第二个联络点出发。到了第二个联络点,队伍都在。队长和指导员根本没休息,急的在屋里团团转,看到父亲他们完整回来很是高兴,队长说:我就知道小高能把队伍带回来。

      战场拾贝,每个贝壳都能看到大海的痕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