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项废物技能?
【本文为风闻社区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微博上看到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有个大V@花千芳 觉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
为英语呐喊的人,无非是那些行业从业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隶。说什么外文资料,维基百科,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哪用得着全民傻乎乎的学英语?我觉得这才叫减负。
此言一出,遭到不少科研人员的反对:
被怼之后,@花千芳 直接回呛:你想学自己学没人管,凭什么拉着十几亿中国人给你们当垫背?
对于英语有没有用这件事,楼主先不做评价,给大家讲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在《一个东北人的酒桌往事》里,曾经提到过我毕业之后来到国企工厂上班。
本科专业是小语种的我,被分到了对外联系的部门,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跟客户联系对接、翻译本专业相关技术材料、做市场分析等等。
但因为这个语种只有我一个人,就算每天不吃不睡也翻译不完,所以一些比较厚的、急用的技术文件就会外包给合作的翻译公司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管了一些英语材料的外包。
文件翻译外包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技术部门xx工提需求:我们有个英文文件需要翻译一下。
我:好的xx工,您在OA上报一下,xx总那边批过之后,我们就来翻译。
xx工:流程我明天再补吧,这个文件要的很急,你们先翻吧,跟你们xx总打过招呼了。
我:好的。您在内网上把文件发给我吧。
五分钟之后,技术文件过来了,40页,周五要。
再一看日历,今天周三。虽然内容我自己也能翻,但时间它不允许啊。
马上就给长期合作的几家翻译公司打电话:我们这儿有个英文的技术文件,明天晚上下班前就要,你们这边能做是吧?好的我现在把文件发给你。
这些翻译公司应该是签过保密协议的,不过具体协议我不太清楚,都是前辈们搞的。
拿到我们的技术文件原文之后,像这种一天之内翻译40页的项目,翻译公司多半是要拆分开来,发给几个译员一起搞,这样才能保证交货的时效性。
但这样也有个弊端,就是每一个译员的翻译习惯不同,很可能出现一个词被翻成两种东西的尴尬场面。
所以,在收到几个译员的译本之后,翻译公司还有一道校对的工程。但校对也取决于译员交稿的时间,和翻译公司本身的人力。
在经历这几道工序之后,周四晚上,翻译公司把中英对照的译稿发给我。
看起来事情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只要明天把译稿交给技术人员就大功告成。
那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作为客户,我也没办法控制文件交到哪个译员手里,很多译员可能在英语翻译的水平上没问题,但对于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很多时候也不能处理得很到位。所以拿到稿件之后,我要自己先大致看一遍,确保译文都是在“说人话”。
周五,把译稿交给技术人员。多数情况下这个流程就算走完了,但也不排除有时候会出现:
“这段话翻得不对吧?还有这个地方也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时候,我就要收集技术人员的意见,然后反馈给翻译公司让他们返工。
有的人可能会问,既然你自己懂,直接改过来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再让翻译公司搞?
拜托,我们也是服务的购买者......服务不到位当然有权利要求返工,这样也能督促翻译公司下次找个水平更高的译员。更何况我的主业也不是翻译,可能同时有十几份文件都外包出去了,不可能每一篇都让我来润色。
于是,周五把反馈意见给翻译公司,周一拿到修正过的第二稿。
算算从技术部门提出需求,到最终看到合格的英文文件中译稿,过去了几天?在这几天里,我们的外国竞争对手是不是已经获得了所有关键信息点,开始着手研发了呢?
如果技术人员本身就懂英语,拿到文件之后直接无障碍阅读,又能省去多少时间和金钱成本呢?
@花千芳 说,学英语是“一小撮人”的事。我想说的是,如果技术部门每个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懂英语,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不论是在看外文文献,还是在现场和国外客户谈笑风生,都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翻译的工作是确保信息对接的双方能够沟通顺畅,但翻译始终都存在着信息流失,不懂英语就意味着你永远只能得到别人的二手消息。